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3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君子》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0 00:21:44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0 00:27 编辑

方卫平有个话剧团,称“夜语剧社”,自任社长。二十几个人,北大的有,中戏的有,疑似工人农民的好像没有。今年六月,剧团创建五年。

方卫平说,剧团早就有了,用这个名字,用这一拨人,是从2007年开始。

早几年,他邀请我们看他的戏,叫《我们的小镇》,一般情况都是他请客,这一次要求我们掏钱买票,要的是一个有形的支持。一个美国戏,挺老早获得过普利策尔奖。我查了查,讲的是美国一个小镇居民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故事,有生死的穿越。

我不熟悉美国人的生活。成天看的电影电视剧,美国题材是主流。但是,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咱们看话剧,得看着带劲儿的,比如当年的人艺。《于无声处》、《小井儿胡同》,打倒四人帮啊。说咱们不懂外国戏,也是自己跟自己说不过去。但是,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

他最后一次邀请我看《我们的小镇》是去年春天。不知因为什么,去看了。

我觉得戏不错。也算有一些内容。尤其是演员非常认真。话剧没有多少视觉和音响效果,全凭故事和语言打动观众,语言不好,演员不好,演不成戏。演到一个什么情节,我很感动。

我见了演员,推我站出来给演职员讲话,我就讲话了。有一点儿虚荣撑着,说得挺带劲,我说你们这么一拨儿人挺优秀的,比专业的不差,可以演大戏。反正是花了差不多一样的力气,不如整一个大的。比如莫里哀的《伪君子》啦(顺嘴说的)。你们要是演莫里哀,我更有热情看,你们演莫里哀,排戏的时候我拉一堆朋友来给你们捧场叫好加提意见。

导演是个年轻女人,叫英子,比我脑子好,记住了我的话,到了年底,找我,请我帮他们弄一个《伪君子》的本子。

自己招惹的事儿,方卫平知道了(他们一定串通好了),嘿嘿地笑。

我有点儿后悔。不过,这样的剧社应该得到支持,我们也不能老是光说不练。再者,不就是弄本子么?看着法国人说话,就手打字打成中国话,稍微在网上参考点儿什么,齐活!Piece of cakesimple comme bonjour

本子弄成了一个。

后来听人说,谁谁弄《伪君子》呢。当年敢接这种活儿的,那可都是非社会闻达不可。

我听着,心里砰砰地跳,可不是么?我怎么没想到有这一层呢?有点害怕,真的有点儿害怕。

不过呢,本子有了,场面拉开了,戏可就得上演了。


Rank: 8Rank: 8

2#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0 21:46:3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3-7-11 07:00 编辑


《 伪君子》1664年5月12日在凡尔赛“皇宫剧场”首演,迄此已然有3百多年了。
我相信外星人。要不然好多事情无法解释。
比如戏剧。
英国戏剧鼻祖莎士比亚(1564-1616),比莫里哀(1622-1673)早一些。这俩人活着的时候没见过面。不过,英法一水之隔,两边儿的人自古常来常往,应该不少联系。莎士比亚先有建树,悲剧连着杯具,用了英语字典都收不完的词儿,不容易。莫里哀是后来人,多产喜剧。
俄罗斯和北美此时还甚荒凉。
此时的中国,却是十二分的热闹。
让各种“后”(都说“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后”比凤尾还差着事儿,没什么想法么?)追捧的《牡丹亭》,作者汤显祖(1550—1616)。《桃花扇》也是名剧呀,作者孔尚任(1648―1718)。还有《长生殿》,这个戏我不大喜欢,老是帝王将相,不过是抢着跟皇上睡觉,宠幸与被宠幸而已,封建程序,都知道是假装的,值当歌颂么?作家洪升(1645-1704年)。
网就是好,这么多数据,一会儿就全了。
几乎在一个时间,谁也没和谁沟通,三个国家的几个人就一起搞起了戏剧,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外星人统一指挥,谁干得了这种事?
今天我们见到的《伪君子》剧本5幕共31场。演出时间3个小时左右。
1975年夏,我在巴黎,坐在地毯上,在一台巨大的黑白电视上看法国电视一台周五的“话剧节目”,第一次看了法国剧院演出版本的《伪君子》。我以为以我当时的法语水平,加上《伪君子》的故事先前也知道,看一出莫里哀的戏应该是享受。
没料想基本没听懂。
《伪君子》的原文是1962行亚历山大体诗。




点评

黄晓敏  跟人类发展史一样,世界文学的发展似乎也有一定共性。最早的文学体裁大多是诗,小说最后产生。西方最早的戏剧是希腊悲剧,中国戏剧应该是从元曲开始,以后有唱念做打,现代的话剧却是从西方引进的,还常常通过日本。  发表于 2012-5-21 15:09:4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1 16:41:0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1 16:42 编辑



有《伪君子》的想法以后,和晓帆说过。
不过几天,晓帆送来在巴黎COMEDIE FRANCAISE买到的《伪君子》实况演出版本DVD(礼品装)。奠基之功,永垂青史啊(知道这个话想说的意思,但是显然说得不合适,以后想好了再说一遍)。
这样的戏,其实可以长期演。跟《失空斩》、《甘露寺》什么的一样,知道故事情节,看的就是演员演出。就势想了想,其实人的故事不复杂,变幻着重复。现代人类从走出非洲,已经20万年,是很长的一段历史,谁也找不着谁,而任何一个人的历史不过百年。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我也不知道我想说什么。
晓敏和晓帆对于《伪君子》的见解弥足珍贵,即发剧组全体。
语言不通是一件大事。让我学日本人,我真的是不知所措。不懂语言,还能领悟,是很大的本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1 23:06:5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1 23:08 编辑


感谢穆社。
“对剧中人的对话中的情绪、幽默、暗示、伏笔、及针锋相对慢慢看出了好。一个好本子,不仅要再现原著风格,还要适应国人观众的口味,即汉语的口语语言特色。话剧中经常会有大段的独白,若非句斟字酌,中国话通常简练,等念完了,底下观众一半儿都睡过去了。”
这一段话十分精辟。
社长古道热肠,记着教诲了。
这么个戏,按说有好多版本。
陈治策(1894-1954)的版本没有见过,名字也是第一次听说。赵少侯(1899-1978)的1955年人民文学版本现在仍然是中国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必读书。陈和赵都是北大毕业。
李健吾(1906-1982)也翻译过,李清华毕业,后来留学法国。现在见到的,是2008年上海译文版本。
更新的版本没有见到。
问中戏的博士生,他们也没有更多的信息(他们都忙什么呢?)。好像有的大学的剧社演过,用的应该是以上一种版本的改良。
陈的译文没有见过,不能评论。
1955年,中国连一本像样的法汉字典都没有,赵硬是翻译了过来,已经非常珍贵。李的水平很好,翻译的时间在1977年,是赵的版本的20多年以后,翻译条件也没改善多少。
想着,看《伪君子》得和看《茶馆》一样,才给力。喜剧么,莫里哀呀,答尔丢夫啊,是不是?
但是可能么?
拍拍脑袋,就要架起一口锅,自己动手搞原子弹,看来要犯错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1 23:21:29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找的一个版画剧照。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2 21:52: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2 21:57 编辑


维基法文版《伪君子》条目(2012年5月18日编):

有学者认为,莫里哀创作《伪君子》的时候,参考了1542年Pierre l'Arétin的话剧《Lo Ipocrito》。
Ipocrito的人物形象是耷拉着眼皮,羸弱,贪吃,胃口很大,穿黑衣服,老是用胳膊夹着一本祷告书。他想方设法进入了一个有钱人的家里,奉承主人,垂涎女主人,设置阴谋,占有主人的财产。
另外有人说,莫里哀笔下的答尔丢夫是某个神父的形象。
有人说“Tartuffe”一词出自意大利文,因为意大利语动词“truffer”是“欺骗”。有人说是德语,德语中的“der Teufel”是魔鬼的意思。诗人Lorenzo Lippi 笔下有过一个人物叫Tartufo,意思是“坏心肠的人”。
1663年,Jacques Lagniet刊出版画“Tartufe”,注脚是:“这个老家伙面色凶,显然消化不良,口臭,吐浓痰……”。
“Tartuffe”一词在《伪君子》剧之前就存在于市井俚语当中,用来称呼那些喘粗气,口臭,以假身份骗人的坏人。
从莫里哀的《伪君子》剧以后,“Tartuffe”进入普通法语字典,具有所有词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6 06:10:1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6 06:11 编辑



“中戏和青艺合并成立了国家话剧院”,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新建了剧场,去年启用,里头院子里有小剧场。启用的时候,在小剧场演了一出法国戏,名字忘了,有冯宪珍。一会儿是法国人说话,打汉语字幕,一会儿是法国人说话,打中文字幕。话剧,只要本子凑合,全凭演员的功力。冯是我们这个年岁的人,我们有呼应。但是是个小戏,老年人的生活,看的时候,有几处乐乐,看了就忘了。
法国有不少好戏。两边儿操作交流的人责任重大。
上周三在这里看过国话的《笑面人》。
雨果是个小说家和诗人,《笑面人》的剧本应该不是直接出自他的手。翻译是沈大力和董纯,沈是我在北外读书时的主任老师,今天算起来已然是七十多的人了,他的法语水平很好。
这是一个挺大挺沉重的故事,让几个其实根本不懂欧洲的青年演员演绎,参与导演的法国人不懂中国,带着传统成见硬性地靠近中国,让人看着心乱。
法国人总觉得中国人嘻哈,虚无道德和人品,是一种极大的误会。
按计划,“夜语”版的《伪君子》将于2013年初在北京公演。赶上排练的时候,一定请几位莅临指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6-3 05:52: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6-4 08:11 编辑


看着美国人编电影,直为他们担心,这么着搞下去,把资源都搞完了,还有什么可写的么?
中国人的戏太多了。远的关心不过来,我们自己就经历了这么多。
可歌可泣。
哭分三种。哭,为有声有泪;泣,为有泪无声;嚎,为无泪亦无声。潘金莲哭武大郎,嚎。我以为这是曲解了嚎,人最悲伤的时候,无泪无声,容易嚎。
不过是,今天的人写的戏,不关痛痒,家长里短,实在无聊了,加白血病。不明白这么肤浅,为什么还能一致地执着地坚强地在肤浅中快乐地生存。
以前时尚港台腔。港台腔没什么不好,问题是操了港台腔,好像就尊贵了,让人接受不了。纵然你们时常有蛤蚧和海马撑着,也未必真的厉害么!厉害了又怎么着了么?这两年有改的趋势,纯广东人也“哥们儿姐们儿”地招呼了。演员们要是没有北京腔儿,会被人家以为在北京没人。我听着,也不怎么舒服。
我们之于世界,总是迷迷瞪瞪,我们是一样?我们是不一样?我们是一样的不一样?我们还是不一样的一样?
预报今日北京中雨。

点评

林伟  “坚强地在肤浅中快乐生存”——这话精辟,耐人寻味。  发表于 2012-6-19 18:09:56
黄晓敏  “坚强地在肤浅中快乐生存”,这是个挺不错的文章题目。偶然看了几集过期的电视剧,果然没听见真正的北京话。除了操港台腔,怎么十七、八岁的姑娘现在都学六岁的小女孩说话?  发表于 2012-6-3 23:55:1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6-12 11:12: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6-12 11:15 编辑

法国人对宗教的态度
前几年,在起草《欧洲宪法》的时候,文中出现了“欧洲文明继承了……宗教……”字样,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都公开表态干预,坚决把“宗教”抹去。他们的行为当然都不是个人的好恶。这说明,尽管宗教(建筑、美术……)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法国人不愿意让宗教悬挂在自己头上。
1905年,法国正式把宗教推到了主流社会以外,不给地位,不发工资,不给钱,全不管。但是,这时候,法国人中的天主教信徒仍然几乎是全民皆兵。
二战以后,人对战争、生命、道德和信仰等有了大量思考。从凯撒带队的罗马人走了以后,经常是法国人出去打别人,拿破仑打埃及,打莫斯科,法国再没有被谁占领过。可是希特勒来了,一呆就是好几年。法西斯是不争的坏人,战争狂,人类中的妖魔,杀绝犹太人,滥杀抵抗战士,灭共产党人,灭同性恋,掠夺艺术品,为非作歹,到处是恐怖和血腥。
法国的信徒在绝望中突然发现,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时候突然失踪了,上帝的第一代言人教皇为了自己的生存,连一句谴责纳粹的话也没敢说过。上帝忘了么?摩西是犹太人,耶稣也是犹太人,怎么不来保护他们的后人呢?上帝没有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那么,就是教会的问题。
二战以后,法国天主教信徒的人数急剧下降。1986年,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是教徒的法国人占人口总数69%,其中不去教堂、不做忏悔的占多数,反对禁流产的占压倒多数,有婚外情的几乎是全部。比较守规矩的信徒中大部分是老人。在比较完全定义的法国天主教信徒当中,留恋传统和习惯的意义已经多于宗教的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6-18 20:22:4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6-19 20:06 编辑

人有很多的肢体语言。
法国人的手势非常多。总统大选投票前的两个候选人辩论,美国人基本不动,奥巴马属于好动的,但是也没有多少动作;法国人此时也沉稳多了(国家要改变颜色了呀!),但是过不了几分钟,便眉飞色舞,手舞足蹈。
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动作少。见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或者哪一个,说话的时候有什么动作么?
我们记得的经典动作是列宁,他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一向所说的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工农(?)革命,实现啦!这时候,他深情遥望远方,左手卡在背心肩部的开口,右手手指并拢,成一个有力的手掌,用力劈下。有个连环画的封面就是这个。这个动作给人印象特别深。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常用的手势,以后也没看见过。
法国人有一个摇摆食指的动作,有好多意思,看当时是怎么一个场合。伸一个食指,左右摇摆,这个意思比较固定,就是:别这样。把手举高一点儿,意思是:这个问题严重,千万别这样。
中国人伸食指分男女,女的兰花指,男人要伸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可这也都是戏里的做派,没见过那个县的政法委书记说话有这个手势。
这个《莫里哀》,演员们说中国话,要是要求他们全用法国人的动作呢,好像出不来,对不上茬儿啊。要是都背着手说话呢,或者借用道具,把一把椅子搬来搬去,开门关门,跳窗户,这戏没什么新意。要是借用京剧里的动作呢,拱手问候,转身亮相,造型,这个喜剧就要喜大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5-20 07:26 , Processed in 0.04530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