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18|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君子》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0 00:21: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0 00:27 编辑

方卫平有个话剧团,称“夜语剧社”,自任社长。二十几个人,北大的有,中戏的有,疑似工人农民的好像没有。今年六月,剧团创建五年。

方卫平说,剧团早就有了,用这个名字,用这一拨人,是从2007年开始。

早几年,他邀请我们看他的戏,叫《我们的小镇》,一般情况都是他请客,这一次要求我们掏钱买票,要的是一个有形的支持。一个美国戏,挺老早获得过普利策尔奖。我查了查,讲的是美国一个小镇居民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故事,有生死的穿越。

我不熟悉美国人的生活。成天看的电影电视剧,美国题材是主流。但是,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咱们看话剧,得看着带劲儿的,比如当年的人艺。《于无声处》、《小井儿胡同》,打倒四人帮啊。说咱们不懂外国戏,也是自己跟自己说不过去。但是,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

他最后一次邀请我看《我们的小镇》是去年春天。不知因为什么,去看了。

我觉得戏不错。也算有一些内容。尤其是演员非常认真。话剧没有多少视觉和音响效果,全凭故事和语言打动观众,语言不好,演员不好,演不成戏。演到一个什么情节,我很感动。

我见了演员,推我站出来给演职员讲话,我就讲话了。有一点儿虚荣撑着,说得挺带劲,我说你们这么一拨儿人挺优秀的,比专业的不差,可以演大戏。反正是花了差不多一样的力气,不如整一个大的。比如莫里哀的《伪君子》啦(顺嘴说的)。你们要是演莫里哀,我更有热情看,你们演莫里哀,排戏的时候我拉一堆朋友来给你们捧场叫好加提意见。

导演是个年轻女人,叫英子,比我脑子好,记住了我的话,到了年底,找我,请我帮他们弄一个《伪君子》的本子。

自己招惹的事儿,方卫平知道了(他们一定串通好了),嘿嘿地笑。

我有点儿后悔。不过,这样的剧社应该得到支持,我们也不能老是光说不练。再者,不就是弄本子么?看着法国人说话,就手打字打成中国话,稍微在网上参考点儿什么,齐活!Piece of cakesimple comme bonjour

本子弄成了一个。

后来听人说,谁谁弄《伪君子》呢。当年敢接这种活儿的,那可都是非社会闻达不可。

我听着,心里砰砰地跳,可不是么?我怎么没想到有这一层呢?有点害怕,真的有点儿害怕。

不过呢,本子有了,场面拉开了,戏可就得上演了。


Rank: 8Rank: 8

2#
林伟 发表于 2012-5-20 09:22:06 |只看该作者
热切期待中。
娱乐校友、娱乐大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0 21:46: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3-7-11 07:00 编辑


《 伪君子》1664年5月12日在凡尔赛“皇宫剧场”首演,迄此已然有3百多年了。
我相信外星人。要不然好多事情无法解释。
比如戏剧。
英国戏剧鼻祖莎士比亚(1564-1616),比莫里哀(1622-1673)早一些。这俩人活着的时候没见过面。不过,英法一水之隔,两边儿的人自古常来常往,应该不少联系。莎士比亚先有建树,悲剧连着杯具,用了英语字典都收不完的词儿,不容易。莫里哀是后来人,多产喜剧。
俄罗斯和北美此时还甚荒凉。
此时的中国,却是十二分的热闹。
让各种“后”(都说“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这“后”比凤尾还差着事儿,没什么想法么?)追捧的《牡丹亭》,作者汤显祖(1550—1616)。《桃花扇》也是名剧呀,作者孔尚任(1648―1718)。还有《长生殿》,这个戏我不大喜欢,老是帝王将相,不过是抢着跟皇上睡觉,宠幸与被宠幸而已,封建程序,都知道是假装的,值当歌颂么?作家洪升(1645-1704年)。
网就是好,这么多数据,一会儿就全了。
几乎在一个时间,谁也没和谁沟通,三个国家的几个人就一起搞起了戏剧,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外星人统一指挥,谁干得了这种事?
今天我们见到的《伪君子》剧本5幕共31场。演出时间3个小时左右。
1975年夏,我在巴黎,坐在地毯上,在一台巨大的黑白电视上看法国电视一台周五的“话剧节目”,第一次看了法国剧院演出版本的《伪君子》。我以为以我当时的法语水平,加上《伪君子》的故事先前也知道,看一出莫里哀的戏应该是享受。
没料想基本没听懂。
《伪君子》的原文是1962行亚历山大体诗。




点评

黄晓敏  跟人类发展史一样,世界文学的发展似乎也有一定共性。最早的文学体裁大多是诗,小说最后产生。西方最早的戏剧是希腊悲剧,中国戏剧应该是从元曲开始,以后有唱念做打,现代的话剧却是从西方引进的,还常常通过日本。  发表于 2012-5-21 15:09:4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4#
成卫国 发表于 2012-5-21 00:33:02 |只看该作者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0 21:46
《 伪君子》1664年5月12日在凡尔赛“皇宫剧场”首演,迄此已然有3百多年了。
我相信外星人。要不然好多事 ...

此帖显示: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3-7-11 07:00 编辑
这是穿越还是飞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5#
王晓京 发表于 2012-5-21 10:00: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林 于 2012-5-26 07:54 编辑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0 21:46
《 伪君子》1664年5月12日在凡尔赛“皇宫剧场”首演,迄此已然有3百多年了。
我相信外星人。要不然好多事 ...


上大学的时候看过录像,不知道是哪版的,没苛求自己,能懂一点就不错了。


下面的图片不是我弄的,不知怎么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史晓帆 发表于 2012-5-21 16:01:07 |只看该作者

     这个戏肯定翻成中文啦,看懂没问题,就是不知我八月底回国休假能否赶得上。
    最近去法兰西喜剧院观看了“Une Puce, epargnez-la”,美国人的剧,翻成了法文,没想到也能看懂了大意,布景很简单,但演的实在太棒了,可以说完美无缺。话剧是法国的老传统,就像咱们的京剧昆曲什么的,是看家本事。
    来法国近13年了,只看过两次戏,不愿去剧院就是因为怕看不懂,这次看懂了,今后就要多看了。法国的戏票很便宜啊,大名鼎鼎的法兰西喜剧院,最贵的票仅39欧元,而演出前如有剩票,才五欧元。法国是舍得花大气力为文化做广告的,去地铁里看看就知道了,文化艺术方面的广告总是站多数。票价如此不贵,我想应与国家的支持有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1 16:41: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1 16:42 编辑



有《伪君子》的想法以后,和晓帆说过。
不过几天,晓帆送来在巴黎COMEDIE FRANCAISE买到的《伪君子》实况演出版本DVD(礼品装)。奠基之功,永垂青史啊(知道这个话想说的意思,但是显然说得不合适,以后想好了再说一遍)。
这样的戏,其实可以长期演。跟《失空斩》、《甘露寺》什么的一样,知道故事情节,看的就是演员演出。就势想了想,其实人的故事不复杂,变幻着重复。现代人类从走出非洲,已经20万年,是很长的一段历史,谁也找不着谁,而任何一个人的历史不过百年。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我也不知道我想说什么。
晓敏和晓帆对于《伪君子》的见解弥足珍贵,即发剧组全体。
语言不通是一件大事。让我学日本人,我真的是不知所措。不懂语言,还能领悟,是很大的本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5-21 18:52:53 |只看该作者
莎翁是英哥儿力士、莫翁是发哥儿力士,都很给力。《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悭吝人》、《伪君子》等剧目是我的外国文学艺术的启蒙课程。
是沾了家里的光,文艺团体的。住的地方,紧挨着原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实验剧场”(后被大火烧了,险些危及我家)。看节目从不买票,“点头票”。节目彩排时,我们院儿的孩子都属观摩人士,顺便在一排排的椅子中玩儿捉迷藏,很不好找,绝对刺激。
当年太小,说实话看不懂。但是却引起了好奇心,于是就看剧本,当时油墨印的本子。对剧中人的对话中的情绪、幽默、暗示、伏笔、及针锋相对慢慢看出了好。一个好本子,不仅要再现原著风格,还要适应国人观众的口味,即汉语的口语语言特色。话剧中经常会有大段的独白,若非句斟字酌,中国话通常简练,等念完了,底下观众一半儿都睡过去了。我比较喜欢《伊索》里面的对白。
当年,各个文艺团体(国家一级的)都有各自的剧场。像人艺是王府井北口的“首都剧场”,我家老爷子单位的剧场是天桥。去的最多的还就是“实验剧场”,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没人说“不看邻居演戏”的。
常在河边站,怎能不湿鞋?虽然不懂,但看多了,就学些台词儿,特别是觉得好玩儿,逗乐的。像《货郎与小姐》里,李光羲唱的“卖布歌”,在院里属合唱节目。还有台词儿“一匹布,三块钱,我就卖给你……”(大意,记不很准了)。院里的孩子改成“我就嫁给你”,倒贴?!
《伪君子》中文剧本比较早的是在延安鲁艺时,好像是陈治策编的,陈还兼导演。
说说都是50年前的事儿了。
祝惠杰大笔一挥而就,祝夜雨剧社演出成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1 23:06: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1 23:08 编辑


感谢穆社。
“对剧中人的对话中的情绪、幽默、暗示、伏笔、及针锋相对慢慢看出了好。一个好本子,不仅要再现原著风格,还要适应国人观众的口味,即汉语的口语语言特色。话剧中经常会有大段的独白,若非句斟字酌,中国话通常简练,等念完了,底下观众一半儿都睡过去了。”
这一段话十分精辟。
社长古道热肠,记着教诲了。
这么个戏,按说有好多版本。
陈治策(1894-1954)的版本没有见过,名字也是第一次听说。赵少侯(1899-1978)的1955年人民文学版本现在仍然是中国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必读书。陈和赵都是北大毕业。
李健吾(1906-1982)也翻译过,李清华毕业,后来留学法国。现在见到的,是2008年上海译文版本。
更新的版本没有见到。
问中戏的博士生,他们也没有更多的信息(他们都忙什么呢?)。好像有的大学的剧社演过,用的应该是以上一种版本的改良。
陈的译文没有见过,不能评论。
1955年,中国连一本像样的法汉字典都没有,赵硬是翻译了过来,已经非常珍贵。李的水平很好,翻译的时间在1977年,是赵的版本的20多年以后,翻译条件也没改善多少。
想着,看《伪君子》得和看《茶馆》一样,才给力。喜剧么,莫里哀呀,答尔丢夫啊,是不是?
但是可能么?
拍拍脑袋,就要架起一口锅,自己动手搞原子弹,看来要犯错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1 23:21:29 |只看该作者

哪里找的一个版画剧照。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11-24 02:14 , Processed in 0.0389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