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庆专稿: 同窗好友马燕生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史晓帆 发表于 2009-7-10 17:0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提起外附同窗好友,特别是异性同窗好友,不能不提马燕生,我们之间的情谊保持至今,从未中断过。

小学时代与燕生没说过几句话,只记得这个大眼睛的男孩儿坐在我的左斜后方,聪明,但有点娇气,一旦遭受点委屈,会“哇”的一声哭出声来。

      燕生自己称,初中年代他属于“蔫坏”的那种;而我也是淘气包。两个“坏孩子”之间的一次交恶,而且是唯一一次交恶,发生在初一年级。那天下午我们几个铁姐妹们儿一进教室就楞了,只见黑板上有一大幅漫画,画着一位穿回力球鞋的青春少女,这分明是讽刺我们的!继而又发现,我课桌里的一书包课外书不翼而飞了。接下来一场拳打脚踢在男女生之间展开。与我对垒的正是漫画高手马燕生,他煽了我两记耳光,至今我还记得那种火辣辣的感觉。我也想煽他,但竟没够着他的脸。20072月聚会时,燕生回忆说,“史晓帆当时抄起椅子就想抡我”,这才让我找回点心理平衡。闹事后,我们班的教室被封,“武斗”现场供全校师生参观,工作组进驻开展整顿,酿成外附校史上一个小小的事件。

    “不打不成交”。从高中起,我和燕生开始“交好”。岂止交好,
 
我还暗恋过他呢。那是上高中不久,一次在食堂排队,我觉得他瞟了我一眼,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了多久全然记不得了,只记得后来觉得他喜欢另一个女生,于是我就放弃了。燕生这样风流倜傥的“帅哥”,不知有多少小女生惦记呢。三年前,我在巴黎设家宴,为途经巴黎回国的外附夫妇、驻立陶宛大使陈育明和夫人白晓梅接风,在座的还有燕生、王书九(王健)、修文、刘虹、黄贞。香槟加红酒下肚后,胆量放大,男生奋勇当先, 开始揭发当年小男生小女生之间的秘密,我也当着燕生的面,如实交代了这段早就离我远去的暂短暗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0 17:30:32编辑过]

Rank: 8Rank: 8

2#
史晓帆 发表于 2009-7-10 17:16:19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初中时分“男女界限”,高中起男女生才开始真正交往,但男女生见面时还要顶着“做政治思想工作”的“红帽子”,且通称“革命友谊”。当时与我较近的男生有几位,而其中马燕生与我起码有两点“特殊关系”,一是同在一个英语口语小组,二是他为校采访组组长,我为他手下听差的。

口语小组一般都在早上开展活动。我记得,我和马燕生聊起天来特别来劲,总感到海阔天空。邓俊秉老师好象很欣赏我俩,邓老师一来,我们就聊得更欢。也许冥冥之中记着这段经历,在与邓老师分别近二十年后,我和燕生06年夏天专程看望了她和周叔叔。

谈及与燕生的友谊,不能不提采访组。燕生身为校采访组组长,大权在握,颐指气使,呼风唤雨。作为其手下一员,我与他配合默契,“召之既来,来之能战”。采访组的另一得力干将是我的闺中密友、俄语班的陈燕丽。在燕生的指挥调动下,我与燕丽比着干,俩人的小文章,小诗歌常常并排出现在学校黑板报上。燕丽才高八斗,是我年级公认的才女。她文思敏捷,为人豪爽,人称“大秀才,女丈夫”。与她相处,我受益无穷,与她相比,我自愧不如。可惜天妒英才,这位才女加独女(她有三个哥哥,三哥是外附小英五班学生)因患脑瘤,二十五岁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写这此文时,不禁回忆起,燕丽曾向我透露,她对马燕生曾萌发过爱慕之情,但聪慧早熟的燕丽又觉得与燕生“过于相近”,她不知道两个优越感都很强的人能否走到一起。后来,干部子女陈燕丽毅然与一个工人的儿子相爱。尽管阻力重重,她毫无退缩。可惜他俩未能实现百年之好。弥留之际,燕丽给男友留下一把瑞士军刀,一套鲁迅全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史晓帆 发表于 2009-7-10 17:19:17 |只看该作者

高中毕业后,英法班二十六名同学到京郊插队,建立起一个集体户,在农村度过三年青春时光。我们不仅干农活能与社员一比高低,还有多位同学在生产队党团支部担当要职。最近,一本失而复得的日记,使单纯美好的记忆变得多样化了。由于社会的狂热,当时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干完农活后,还要为一些问题争论不休,什么“是否应天天学习毛选”,“在农村是否应学习外语”等等。英法班在校时曾为先进班集体,临毕业前阎斌同学一句“说走就走革命利益比山重,难舍难分阶级友爱似海深”,生动地反映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但到农村后,干活累了一天,却要无休止的争论和“内斗”,致使同学之间的团结遭受伤害。日记中燕生的一首诗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光阴似飞箭,

思绪如湍溪,

不尽往事随波来,

又与悲叹逐流去。

斗无情,

生活趣,

同人皆如此,

挥泪何止你?

这种现实批判的态度,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可惜,我并未领情,在日记中居然批判燕生的“灰色的感情”,现在想起来好笑。但燕生仍将我视为知己。他时任生产队团支部宣传委员,调动起我来不在话下。我在日记中写到:“散会了,马燕生说要留下几个人,我一猜就有我,又让写批判稿,那我就写一首诗吧…….”。后来燕生任生产队团支部书记,并推举我任组织委员。在当时的困难环境中结下的“战斗情谊”,是多么可贵啊。所以,我在日记中又写到:“明年看来上大学的可能性很大,无论如何,一定争取同马燕生做同学,他一定会对我的一生有所帮助。”

在农村的三年,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我们一直怀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粉碎“四人帮”的第一个春天,我和马燕生、陈燕丽等同学利用休假聚在一起,商议未来。我们决定给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写一封信,表达上大学深造的迫切愿望。我们切磋思想,斟酌词句,信写好了,纠集了十多个同学的签名,然后去友谊宾馆,将信交给了正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
史晓帆 发表于 2009-7-10 17:20:54 |只看该作者

后来,恢复了高考制度,我考取了北外,燕丽考取了北大,燕生也被北外录取,后来他选择供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我失去了与其大学同窗的机会。80年的夏天,燕生与小林从巴黎同机归来,我到机场迎接,从玻璃窗里看到了“西服革履”,“油头粉面”的燕生。我感到他变了,变得陌生了,由此引发灵感,写下一篇英文作文,记录了与这位同窗好友从小到大的友谊及与其重逢的感受。外教伊丽莎白教授还在班上宣读了这篇作文。

808月的北戴河,天高云淡,碧波荡漾,我和小林,燕生和杨薇这两对“外附情侣”,在这个北方避暑胜地度过了热恋的日子。844月,燕生和杨薇的儿子马骞出世,六个月后我和小林的儿子程征也来到了这个世界。马骞生性沉稳安静,程征则顽皮好动,串门时,看着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一起玩耍,我和杨薇不得不感慨造物主的神奇。
    
两个小子后来都上了实验中学,又都去美国读大学,至今还保持着联系。燕生的父母和小林的父母是同事,我们婚后住父母家,对彼此的父辈都很熟悉。901月我从香港回京探亲时,第二天就去燕生家聚会,至今还记得燕生妈妈烧的可口饭菜。杨薇的父亲出差香港,我也专程去宾馆探望。 

小林研究生毕业后,经燕生推荐,进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工作。老同学加同事,成为联系我们两家人的另一条纽带。小林、燕生曾各领导一个处室,合作默契,相得益彰。99年,小林获得国际职员职位。不久燕生也从美国转法国任中国常驻教科文组织副代表。从此,小林和燕生常一同出席教科文组织会议,一个代表中国,一个代表国际组织,一个提问,一个答辩,有时利益不同,但彼此总能心领神会。

在美丽的巴黎,老友马燕生成为我家的座上宾。老同学间和亲朋好友间的聚会,我们都愿意约上他(夫人杨薇常年在世界各地忙生意),我们把盏对饮,纵论世事,笑谈人生,人过中年的我们,更加珍惜时间铸就的友情。

后燕生调离巴黎,去欧盟总部履新,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最近,英三班把《外附画册》写班史的任务交给了我俩,让我又一次找回了当年外附采访组的感觉。(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0 17:21:49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11-24 05:25 , Processed in 0.037382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