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饥饿,是当年拉练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记不清是那位学友调侃的学着电影里列宁的口气道:“寒冷和饥饿严重的威胁着苏维埃政权的生存”,也许、可能、大概齐是因为有影射、攻击拉练之嫌,连里的老师找他“谈心”之后,这类的调侃再也没有了(那时全国学习解放军,大搞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简单讲,就是一个积极进步老师或同学专门负责帮助一个落后的同学,谈心是帮助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在那会儿,“饥寒交迫”这四个字,是形容旧社会的专有词汇,根本就不能属于新中国。想想吧,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话里话外的,咱怎么也是过的比他们好的那三分之一呀!你可别一个不小心把自个儿划到贫穷的三分之二那边去了,他们还等着被我们拯救呢。 记不清哪位著名的法学家讲过:“凡是侦破重大的案件,必须要充分了解案发前后的重大历史背景。否则,将会制约破案者分析事物的思路和视野,在得出的结论中难免出现重大的错误。”(哦,记起来了,可能是我在法律系2001级全体新生入学报告上的一段讲话) 以上如此之长的铺垫,不过是要交代一下三十年来一直未能侦破的悬案的历史背景,提供尽可能多的破案线索。福尔摩斯善于从历史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破案的关键物品,或是一张图纸,或是一颗珠宝什么的。可我要说的这起案件,真的是什么也没有留下。 拉练最后,走出大山往南,过京密引水渠,来到秦城附近的桃林村。指挥部传下命令:就地休整四天。白天全班只留下两个人在家值班,其他的人一律上山砍柴。村子小,老乡人家少,借不到一人一把镰刀,大家只好空着手爬上光秃秃的荒山,用手薅些枯黄的茅草,或是撅些山枣枝之类的植物,积少成多,全营上下每天也“砍”得不少的柴禾,再分给各排烧火做饭。白天不用行军了,多出来的时间就成了大家“开精神宴会”的好时光。也不知是谁在山上摘得了一些干枯的野山枣,藏在兜里,回来后悄悄分给几个要好的同学。第二天,那位同学曾去过的山头上,又多了几个晃动的身影,就是为了再找到一些类似野山枣之类的充饥物。虽说是饿,可日子过得道也快活,没事偷着乐呗! 四天休整很快就过去了,临出发的头天晚上,一夜无话。早上早早起来,喝过稀粥,纷纷打着背包,正准备出发时,坏了,出大事啦! 那时的规矩是临出发前,每个人背着背包走到灶台边的桌子旁,拿自己那一张的烙饼,小心地放进饭盒。没必要、也不可能挑挑拣拣:人人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把饼烙得一般大小、一般厚薄的高超厨艺,恨不得就连烙饼上的油渍都一般多。在缺少吃食的日子里,谁有胆子把饼烙得大大小小,找折那!那会儿,全班同学烙得的饼绝对地可以,完全能够同现在世界上著名快餐店里的汉堡包相媲美。要知道这可是我们手工制作出来的呀。可惜那会儿的北京还没有什么“麦当劳”、“肯德基”,不然,一亮出哥儿几个的手艺,准保叫它们关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