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所在的六四年入学的小学三年级西语班,被编为“五连三排”。文革的那些年月,班里的同学有的当了兵,有的随父母下干校,走的七零八落,剩下了二十来个人,一共有十三个男生。落实毛主席的指示“不过夜”,没几天,同学们就随着全校师生的大队人马,顶着狂吼的西北风向北进发。沿清河、经北苑、过小汤山,一路北上,只两天的工夫,就步行进入了北京北部山区的丛山峻岭之中。那时侯,大家还都是些毛头小伙子,班里最大的也不过15、6岁,从不知道累的滋味。白天行军走山路、爬大山,一路上口号喊的振山响,毛主席语录革命歌曲声声此起彼伏,个个精神抖擞。夜晚就宿营在村里的山民家中。象所有的孩子一样,拉练刚开始,还有些新鲜劲儿,可没几天,问题就跟着来了:粮食,粮食的不够,吃不饱,饿!
七十年代,中国实行粮食定量供应,一个初中学生每月只有30.5斤的定量。其中一半是玉米面等杂粮,一半是白面、大米。标准的副食供应就是每人每月半斤花生油,1两芝麻酱,外加每户每月1斤鸡蛋、1斤白糖、4两粉丝、1包(10盒)火柴等等。逢年过节,每户还可能有半斤花生、半斤瓜子、4两大料之类的节日特殊供应。春节时,还可供应每人2两香油。冬天里,整个北京只有大白菜、萝卜这两样蔬菜。 拉练行军途中,每天住下来以后,各班(那时叫做排)的同学每两、三人分为一组轮流作饭。先到炊事班领回来主食和副食,全班十三个男生可以按人头分得棒子面、面粉,一、两棵大白菜,或几个大水萝卜。花生油严格控制供应,用一把吃饭用的勺子当衡具(这把勺绝对是炊事班大师傅自己吃饭时用的,不可能交给别人,绝不偏袒,以示公正!哎,现在的“黑哨”),每人每天一勺花生油,盐,少许。 每当作饭的时候,人人都显出格外虔诚的样子,就是平时班里最闹的同学,也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在众目睽睽之下,小心翼翼的操作着,不是为了别的,只为每顿饭食能够非常均等的分配给每一位眼睛睁得大大的同学。 “民以食为天”,要说起当年的饭食,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为全国近八亿人口(当时的统计数字中国人口在八亿左右)定好了食谱:“粮食的问题必须抓紧抓好,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日半干半稀,杂以番薯、豆类……”拉练途中,每天吃些什么,虽没经过全体同学的认真民主评议,但根本就无异议:晚上宿营休息,一律吃棒子面贴饼子,喝棒子面、白菜混合粥。白面留给第二天行军、打仗的时候吃(走路时常有“军事演习”)。白天走路,中午休息时间短,也无处埋锅造饭,烙白面饼几乎就是当时的唯一选择。这样的伙食能“温饱”吗?可那会儿,根本就没人说什么“卡路里”,那绝对的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可是无产阶级的肚子也未必争气,三、四里地走下来,肚子里就擂开了鼓点。 那时,没有象现在这样讲“减肥”的,什么“减肥茶”、“减肥膏”、“减肥针灸”、“减肥药”,减肥广告漫天飘。肚皮都吃不饱,上那减“肥”去?个个小伙子瘦得可以地,用马三立的话讲:要是依着肥瘦来论个人吧,见过别人的都说不好,嫌一身上下的肉太瘦。可要是瞅见了我呀,谁都说是不错,不错,就这扇排骨还挺肥的!想想看,一群15、6岁的半大小伙子,大冬天里每天走路、爬山,就这样的吃食还不个个都长得象马老爷子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