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前后

 

彭蓉

 

1030日,有幸参加了北外附校64入校40周年大聚会,身临各位学长别开生面的久别重聚,又见十几年前教过我们的各位老师,心中感慨不言而喻,而真正让我为之一震的却是聚会中或精心安排或貌似无意的种种细节。

聚会那天,进门签到,就领到一枚校徽,白底红字写着“北京外语学院附校”,记得这样配色的校徽正是当年学生佩带的,而老师佩带的是红底金字的。那时没几个学校有校徽,我们带着它坐公共汽车或外出逛街,总能吸引无数羡慕的目光,心中的自豪早已插翅云霄。此时带上校徽,我马上又回到了20多年以前。

聚会厅悬挂的横幅上赫然写着“1964 7年同窗40年友谊 2004”,7年、40年,这几个简单、量化而抽象的数字概括了人生中多少复杂、不能量化而实实在在的感受、感觉、感情和感伤。我是1978年小学二年级考入附校1985年初中毕业离开。很巧,我和我的同学也是在校同窗7载,今年是我们入校26周年,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人生有多少时光、多少情谊、多少经历可以用“世纪”衡量?看着我的同学陈新站在前台和方位平师兄一起主持聚会,我的思绪不知不觉穿梭在外附岁月中……

聚会上见到的第一位老师是大徐老师,他竟脱口而出我的名字“彭蓉”,依然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真让我惊讶万分!我自从85年离开外,近20年没有见到老师,且当年各科成绩中就属体育成绩差,也就六、七十分将及格,居然体育老师还记得我!和我相似,正当陈新担心数学老师还记得她当年数学不好时,我们却听到老师们讲述她当年担任校合唱队领唱时的情形,并夸她嗓音甜美、歌声动听。——这才是老师,他们清楚地记得满树的桃李,而不是桃李上的小疤。

又见到马蕴璞和王修德两位老师,她们分别是我小学和初中的班主任。64级是马老师参加工作后带的第一个年级,而我们是她在外附带的最后一个年纪。我们入校时才89岁,一周在学校住六天,回家住一天,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比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还长,老师就妈妈一样。除了上课,老师还得负责我们的生活,比如定期检查指甲长不长,脖子洗干净没有。我记得,班里几个女生初潮时用的卫生带(那时还没有卖卫生巾的)还是马老师带着去苏州街百货店卖的,有一次商店缺货,马老师就用自己家的缝纫机给同学做了一个。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真的胜过父母。学长们该有着和我相似的体会吧,他们用所有到场同学的签字组成“师恩”两个字送给老师们。正如一位老师一语道破:“这两个字是用‘心’写出来的。”

中午聚餐的场面似曾相识,刘惠杰、宋协民二位师兄特意扮作学校食堂大师傅的样子,给各位同学盛饭、盛菜,而那几道菜正式我们当年爱吃的烧茄子、溜丸子、木须肉、熬白菜。当舌头把盘中的饭菜和当年的味道一起送进胃里的时候,回忆更清晰、更真实地出现在脑海里。

由方卫平、刘惠杰、宋协民、党政几位师兄特为聚会策划、创意、拍摄、制作的DVD专题片“飘扬的回忆”成为聚会当天的一大亮点,这在开演前就在我意料之中了,但在一个星期前,我还觉得不可思议——据说这个方案是在聚会前一个月才想到的,而我还算“消息灵通人士”——是在930日听到拍摄、制作外附题材DVD的计划。因为身边有几个朋友是影视圈的,我多少知道拍一个专题片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家怎么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一个作品呢?不曾想,由方卫平、刘惠杰两位师兄牵头,大家一过“十一”就认认真真地开始了。我有幸参加了部分的剪辑工作,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学习,除了学习DVD制作技术,更多地学习学长们做事的执着。当我们陆续奋战了几十个小时、终于把画面、声音、音乐、解说、字幕拼到一起的时候,我把这张DVD称为“业余顶级”,并预言“肯定有人看了以后会落泪的”。果然,在片子放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掌声亦有泪水。

云一般飘逝的岁月,沉淀出真诚的掌声和真诚的泪水;火一般燃情的聚会,让大家更憧憬美好的明天。这“飘扬的回忆”也该有个续集吧?

 

20041119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