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拾趣(九)
司徒双
零六年旅游最值得记叙的莫过于四月份的河南之行,虽未远涉重洋,却刻骨铭心,因为第一次来到中华文明的萌生之地殷墟——安阳,以及中国五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
在前面八篇旅游随记中很少记叙国内游览过的名胜古迹,是一直认为国人对它们已很熟悉,无须赘言,但零六年五月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那一天我正在北京国际机场等候一位从巴黎来访的朋友,便和身傍等候同一班机的姑娘攀谈起来,知道这位穿着入时的硕士毕业生就职于一个知名的跨国公司,当了解到她是河南人时,我立即兴奋地和她谈起刚去过的安阳,甲骨文,青铜器……,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河南青年,竟然对我提到的一切十分陌生,甚至连安阳在那里都搞不清楚,所以这次我想破例把河南之行讲上几句。
位于河南省最北头的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属国家级历史名城,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现在的安阳,故商代也叫“殷商”,殷都历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一走进殷墟博物苑最醒目的是一块巨石碑,上面巍然写着“甲骨文发现地”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民族文明史的长短,不以传说为依据,应以有文字记载为准绳,而我中华文明之渊源也是凭甲骨文的发现断定年代的,正是在殷墟这片热土上,我们的先民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甲骨文。“一片甲骨惊世界!”
殷墟则共出土16万片之多,是名副其实的“甲骨文的故乡”
,这堪称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硬是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尽管世界上曾有四大文明古国,但其中古巴比伦早已不复存在,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也已中断(它们与现在的埃及、印度文化无关),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奇迹般地传扬发展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甲骨文为最初形态的汉字几千年来延绵演化,构成中华文化的良好载体,使这一光辉文明永葆青春!当我们站在这被誉为中华民族古代的“百科全书”面前,目睹这一片片饱含沉甸甸历史份量的甲骨文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为了使这些深奥的文明瑰宝更易于被普通人理解,博物苑在布展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如将一块块石碑展板立成一排,正面刻上甲骨文,背面刻上相应的现代汉字译文。
殷商文明的另一重要标志是青铜器。试想在地球上绝大部分的人类仍处于浑浑噩噩的原始状态时,我殷商先民已掌握了冶炼技术并制作出造型独特、图案精美、甚至刻有铭文的青铜器皿,顺便说一句,我在北美大学讲授“中国艺术史”时,开篇就是“古代青铜器”
,那些开国只有二、三百年的北美大学生通过幻灯片看到近四千年前中华文明的这些光辉成就自是惊叹不已,而我自己这次也是头一回目睹那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居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的“司母戍”大方鼎(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戍”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戍”而作),整个器物张显出来的宏伟大气和帝国威严,令人顿时对殷商文化的博大精深肃然起敬。据说国民党逃离大陆时曾试图将这件国宝运往台湾,终因体积太大进不了机舱而留置机场。迈进青铜时代标明我们的先祖已度过了漫长的原始生活阶段,故而青铜时代被视为人类文明的灿烂曙光,就凭这一点,确认河南安阳为中原文化的摇篮(之一)绝不过分,而本人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亲眼看到这许多我过去只在幻灯片上讲解过的国宝,感触之深难以言表。
从安阳沿高速公路只三个小时便抵达另一个古都洛阳,中国历史上从夏、商、西周到隋唐曾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难怪我们在洛阳博物馆看到了那么多的精品:西周凝重大气的兽面纹铜鼎,战国富丽堂皇的错金银铜鼎,造型生动、釉色亮丽的唐三彩镇墓兽和白釉马及牵马俑……,这一件件洛阳出土的稀世珍宝,证明这里就是孕育华夏文明的腹地,而位于市中心“王城广场”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则是一座以原址保护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的专题展览馆,眼前看到的是考古工作者2002-2003年发掘清理的17座车马坑中的两座,车马呈纵向两列摆放,宛如出行的陈列场面,规模之宏大国内罕见,其中最令人触目的是一辆六马驾车的发现,以直观清晰的形式印证了古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叙,即当时唯有天子才可用六马驾车,这是全国唯一一处原址展示的“天子驾六”。
因为此行恰逢洛阳一年一度的“牡丹节”,自然免不了去各大公园赏花,共计有四百多种牡丹花同时绽放,百花争艳的美景赏心悦目,自不待言。后来还参观了少林寺,白马寺(相传是玄奘取经回来建造的第一座寺庙,为的是纪念驮经文累死的白马),嵩阳书院等著名景点,但是对我来讲,洛阳最令人神往的是位于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它是我国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的五大石窟之一(按开凿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四川大足石窟)。进入龙门石窟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自然环境比其它四个窟区都优美,这里有山有水,石窟开凿在伊水中游、两山对峙的河西岸山上,风光秀丽。从公元493年(北魏)至唐代,共四百年连续营建而成,其中唐代开凿的最多。现有窟龛2345个,佛像十余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最大造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2公分。沿河边依次参观大小石窟便来到西山中段的奉先寺,这是龙门石窟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石窟,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到公元675年完成,历时三年多,是唐代开凿最为雄伟的一个石窟,寺内中央的卢舍那大佛,造型端庄典雅,雕刻技术精湛,为龙门石窟中石刻艺术的精品,传说奉先寺系由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捐资开凿,并以她本人的相貌为大佛蓝本。佛像高17.14米,仅头部就有4米高,耳长1.9米(据说佛像的长耳垂是为了纪念原为王子的释加牟尼——古时印度贵族耳垂因戴耳饰多而被拉长)。奉先寺内的其它石雕也有很高的造诣(包括侍立大佛两侧的迦叶、阿难、天王、力士),尤其是北壁的天王,右手平托一座宝塔,右脚踏着一个拼命挣扎的魔鬼,神气十足。从总体来看,北魏早期的造像还多少带有外来影响,到了唐代,佛像雕塑逐步形成中国的民族风格,特别是奉先寺的传神佛像,反映了唐代石雕工艺的辉煌成就,对后世数以百计的石窟群有重大影响。如果说我两次去意大利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朝圣之旅,那么这次河南之行便无疑是一次探寻中华文明史渊源的精神上的祭祖之旅了。
关于河南还必须提到我们的林县之行,在饱览太行山大峡谷的壮丽景色(王相岩、桃花谷、太行平湖等)的同时,更令人难忘的是那条彻底改变当地人民命运、历经五十多个春秋仍然流水潺潺的红旗渠,很难想象这条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盘山引水灌溉工程,在那艰苦的岁月、基本上完全靠人工一锤一钎地苦干了十年完成的。当年的建设者们在巍巍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头,凿通了二百十一个隧洞,架设了一百五十二座渡槽,创造了这个现实版的“愚公移山”的人间奇迹,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传承发扬这种英雄气概,振兴中华的宏大理想何愁不能实现!
零六年下半年因女儿回国进修,未远行。于是零七年一月即刻作了“埃及、土耳其之游”,其实赴埃及这文明古国一游的愿望孕育已久,比如1986年在巴黎卢浮宫艺术学院学习时,该校每年都组织赴埃及的“学术旅行”
,由埃及学教授担任导游,游学计划令所有人心动,可惜与之相匹配的开销也很可观,像我这样的穷留学生只能望洋兴叹。零三年曾参加好友们组织的旅游团准备去上述两国,签证都办妥了,无奈正好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邀请我们夫妇出席他的大婚典礼,只好放弃这次计划。到零七年这次终于要成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主要认为现在去那边有些冒险,这些顾虑不无道理,这两国前一阶段都有过一些针对外国旅游者的恐怖主义爆炸事件,但思前想后,估计恐怖主义还会闹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们可没那么多时间等待了,最后横下一条心就上路了。应该说出发时夫君比我更激动,五十年前,也就是1957年他在外交学院的毕业班被外交部选中,和另外九名同学一起赴开罗学习阿拉伯语,并从此注定他在阿拉伯世界度过一辈子的外交生涯,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周恩来总理兼外长领导的外交部作出这样的决定无比正确,因为从那时起培养出来的一批批精通阿语的人才,后来成了我驻阿拉伯国家的工作骨干,成功地打开和促进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比如永祥在摩洛哥任职时,就是各主要大国驻当地大使中唯一操流利阿拉伯正规语的,受到上至哈桑二世国王下至老百姓的交口赞誉,对顺利开展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这次半个世纪之后旧地重游,自是感慨良多,也应了这样一句阿拉伯谚语:“喝过尼罗河水的人总是会回来的”。
乘埃航下午从北京出发,途经曼谷,飞行15个小时于当地第二天清晨抵达开罗,飞机降落前埃航空姐让我们填写的入境登记卡上赫然印着熟悉的古埃及王后奈费尔提蒂(Nefertiti,
意为“美人来临”,公元前14世纪下半叶埃及Akhenaten阿肯那顿法老的王后)的侧面像,告诉人们我们已来到法老们的故乡。一出机场,旅游大巴便径直把我们带到闻名遐迩的吉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跟前,尽管对它们的外形无比熟悉,但经长途跋涉之后,骤然面对这世界七大奇迹之首,仍然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只见明媚阳光照射下的三座尖塔巍然屹立在广袤的沙丘之上,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70年左右,是埃及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国王)Khufu胡夫的陵墓,原高146.5米,因近五千年的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塔身由230(有称260)万块均重2.5吨的巨石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在远古时期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一个谜(此为古埃及三大谜团之首,其余两个下面会陆续提及),有人推测古埃及人是用堆沙法,即垫沙成坡,以此为依托逐级将建筑材料往上运送垒砌,据说十万奴隶干了二十年。其余两个依次略小的金字塔是胡夫之子哈夫拉和孙子门卡乌拉两位法老的陵墓,位于中间的哈夫拉金字塔顶部仍残留着未脱落的石灰石外壳,像戴着帽子,与众不同。(顺便提一句,埃及墓穴建筑中最古老的一种叫“马斯塔巴”,是用石头和砖砌成坡形墙面的平台墓,埃及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第一位法老,胡夫的父亲、在古都孟菲斯给自己建造第一座金字塔式陵墓便为六层阶梯形,胡夫进一步发展把墙面建成平坡状。)
在哈夫拉金字塔前耸立着巍峨磅礴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传说是用金字塔修建后留下的一块巨石雕凿而成,高22米,长57米,面容模拟的是哈夫拉法老,人间之王的头部加上万兽之王的躯体,可谓威严雄伟到了极点,
可惜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人为破坏:
拿破仑曾令人炮轰打坏了它的鼻子,掉落的胡子被盗放在大英博物馆,如今已面目全非;
又由于身子长时期埋于沙中,头部和身体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上深下浅…..。尽管如此,
代表着人类智慧和兽王力量完美结合的狮身人面像,千百年来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忠诚地守护着法老们的金字塔,共同构成一幅宏伟庄严的图画,成为世人心中古埃及辉煌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在胡夫大金字塔边上有一个形如船身的博物馆——“太阳船博物馆”,据介绍,古埃及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要乘太阳船升往天国,在不止一个法老的墓穴中发掘出木制太阳船,在许多神庙的壁画中也有同样的描述。
接下来是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这座非洲最大、最重要的博物馆,是法国考古学家马约特于1897-1901年设计建造的(故为欧式风格),藏品卅万件,展出的可说件件都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品,有法老们的真身木乃伊,雕凿精细宏伟的石像、石棺,数千年色泽不衰的莎草纸书画……,还有现存唯一的胡夫法老的雕像以及上个世纪(1922年)轰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第十八王朝法老Tutankhamun图坦卡蒙墓中发掘出来的黄金面具、黄金棺、黄金宝座和珍宝饰物等。这位法老9岁(有说12岁)登基,18岁去世,他的墓在帝王谷的64座墓葬中最小,但却名气最大,因为它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未被洗劫一空的古埃及王陵。这位法老虽年少早夭在位不到10年,从其墓中竟出土了一千七百多件文物。关于这次历史性考古发现流传着各种奇闻:比如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尔是沿着墓中发出的香味找到藏在另一个墓室下面的这个墓穴的;还有,发掘墓穴的不少考古人员相继神秘死去,惊传是应了法老的咒语:动我陵墓者不得好死……
。
在这座两层有89间展室的博物馆中,图坦卡蒙法老墓中出土的22件精品最令人叹为观止,那熠熠生辉的黄金面罩是依照这位法老的面容用纯金锻打的,重19公斤,上面还镶嵌着各种珍贵宝石,直接罩在躺在金棺材里的法老木乃伊的头和肩上——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会复生,灵魂回来时须认出自己的模样进入自己的躯体(木乃伊)才能复活(如何制作木乃伊便是古埃及三大谜团之二)。图坦卡蒙的金棺也是古埃及手工艺的杰作,它用110.4公斤黄金打造而成,戴着金面罩的法老木乃伊便置放在这个如法老躺卧人形的金棺之内,金棺外面还有两层木制涂金的棺椁,这三层棺椁再最后安置于一个大石棺中。图坦卡蒙的宝座也精美绝伦,它是古埃及现存的唯一御座,整体为木质包金(包括椅座、靠背、扶手、四条腿及其间横木,全部都金光闪闪),上面布满华丽的图饰,并镶有名贵宝石。让我们最为兴奋的是在这上面(还有其它出土展品中)找到了我们两年前翻译《风格的特征》一书时那上面提到的所有古埃及的寓意图案:如王座靠背上端中心位置的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神阿蒙是古埃及人最崇尚的神灵,因为它每日从东方升起,在西方坠落,永生不息),两边是整齐排列的圣甲虫图案,原来屎壳郎在古埃及是一种吉祥物,对它的膜拜与太阳运动有关,在第五王朝的金字塔文件中,认为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像蜣螂滚粪球,它每晚被天空之神吞掉,第二天早晨又获重生。此外,在图坦卡蒙的金面罩上方有眼镜蛇和秃鹫的图案,前者是上埃及的保护神,后者是下埃及的保护神,图坦卡蒙的王冠上拥有这两种标志表明他是上下埃及、南北统一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女性,我特别为几幅描绘年轻法老和王后日常生活的温馨场景所打动,比如上面提到的御座靠背上就有这样一个画面:法老坐着,身着银色长袍的王后面对他而立,左手拿着盛药膏的杯子,右手温柔地抚摸着他的左肩。另外,在一只考究的黑檀木箱子的盖上,彩绘着法老与王后笑容满面地相对而立,法老右手持鱼叉,举左手向王后致意,王后双手举着两束鲜花献给法老。下方为王后在花园中采摘果子,为法老操办宴席。箱子一侧的图案更为生动:坐在椅子上的法老拉弓猎鸟,身旁依坐的王后正深情地回眸仰视着他……。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这些古代文明的顶级瑰宝,确有不枉此生的感受!
晚上即乘旅游专列连夜直奔开罗以南671公里的卢克索,这座位于尼罗河岸边的古都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是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各王朝的都城,在十八王朝时(约公元前1584-1341年)处于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古城底比斯),《荷马史诗》中把这里称为“百门之都”,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见证,历代法老在这里兴建了无数神庙、宫殿和陵墓,据考古学家估计,散布在卢克索地区的古墓有500座之多,由于该城在公元前88年被毁,宫殿大多已不复存在,所以来这里主要看两类遗迹:神庙和王陵。清晨一下火车我们便径直来到全埃及最大也是最负盛名的卡尔纳克神庙,确切地说这是一组蔚为壮观的宏伟建筑群:庙门高达38米,主殿宏伟凝重,有16行共134根巨石圆柱,中间最高的12根长18米,其余柱高16米,柱顶多呈美丽的莎草纸花形,上面可站百人,设想只有1米多高的凡人在这许多擎天柱之间行走显得多么渺小!(若想对此神庙有直观感受,可以看看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据说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女作家阿加达·克里斯蒂就是在这里获得灵感,然后在阿斯旺的一个小旅馆里用几个月写成这部小说)。巨石柱上雕刻着描述太阳神故事的浮雕和彩绘,原来这个神庙是法老们献给太阳神阿蒙的(也供奉自然神和月亮神)。神庙石壁上刻着记叙法老们光辉业绩的浮雕和象形文字,有太阳船,保护天神——神鹰,王者手持的生命钥匙,代表邪恶的鳄鱼和河马等。最不一般的是长两公里的“公羊之路”
,它连接卡尔纳克和卢克索两座神庙,导游介绍说,公羊以其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阿蒙天神的象征,这些巨石雕就的公羊(其中不少已经残破)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列于神道两旁,对在其间行走的人的视觉,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冲击效果。难怪卡尔纳克神庙被誉为世界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沿公羊之路前行不到1公里便来到原本是卡尔纳克神庙一部分的卢克索神庙,其规模仅次于前者,修建于公元前14世纪的庭院三面有两排共49根莎纸草捆扎状的巨石柱,柱顶呈伞形花序状,十分优美。不过神庙围墙外第19王朝法老、著名的拉姆西斯二世修建的另一座庭园更有特色,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有浮雕的塔门前耸立着一座高33米的雄伟方尖碑,这种用整块巨石雕成的方尖碑(希腊语“针”、“串”之意),是古埃及人信奉的太阳神的象征,上面布满图案和象形文字,是替代金字塔的古埃及的纪念性建筑物,卢克索的这座方尖碑是为纪念拉姆西斯二世历时四十年征战打败中亚人的胜利而建造的,当时建了一对,分立塔门两边(另一座高23米的方尖碑于1831年被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1836年被竖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至今)。据导游介绍,埃及原有方尖碑16座,目前十座在国外,国内仅存六座,言语中流露出一种无奈。庙门两侧还有6座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型石雕像:4站2坐,可惜站像已基本毁坏,坐像虽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尚能让人想象出菲莱神庙那4尊高达20米的拉姆西斯二世巨型雕像坐姿。值得一提的是在坐像基部各雕凿一组宣扬拉姆西斯二世战功的精彩浮雕,一边是被俘的非洲黑人,另一边是战败的中亚人,他们两手被缚在背后,形象逼真,种族特点鲜明:如黑人的卷发和厚嘴唇,中亚人的单眼皮和络腮胡等,让人不得不为近五千年前手工艺匠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这6尊雕像边上,竟然有一尊保存极为完好的拉姆西斯二世花岗岩头像(看来是上述立像之一的头部),法老轮廓端庄,气宇轩昂,浓眉大眼,一派王者风范。
看完神庙之后,来到地处尼罗河西岸沙漠地带的国王谷。据称由于建造金字塔的工程浩大,且目标明显易遭盗墓贼破坏,第四王朝以后的法老们就不再修建金字塔,他们发现在尼罗河西约5公里处有一座形似金字塔的山丘,于是在山前这块四个小山丘之间的谷地里挖洞建陵。从1900年至2004年在这里共发掘出63座墓葬,其中22个为国王陵寝,余为贵族的。所有这些墓穴(除图坦卡蒙墓因深藏其它墓下而逃过洗劫外)被发现时早已被盗一空。现有15个对外开放(包括上述图坦卡蒙墓——不过墓中珍品已运去开罗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其中三个国王墓穴,重点是看看墓穴的结构和墙上尚存的壁画与文字。由于墓穴挖在地下,其共同特点是都有一条长长的通向墓室的斜道(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拉姆西斯四世法老的墓道长90米,第二个拉姆西斯九世的墓道长70米,第三个Merenptah法老的墓道最长,118米,且坡度大,只有借助铺设的木板梯道攀登上下,据说墓道的长短与墓主在位的时间长短有关,后面这位法老在位30年,还未登基就已开始修墓,挖掘时间长。墓道两侧和顶棚都有壁画和象形文字,有的十分精美,色彩依旧鲜艳。
傍晚时分,大巴将我们送到尼罗河中“鳄鱼岛”上著名的“美丽城”(“Jolie
ville”)五星旅馆,车子刚驶过一座桥进入岛上,眼前就出现了与寸草不生、一片荒漠的国王谷形成鲜明对比的优美自然风光:盛开的鲜花,茂密的林木,绿荫掩映下的一栋栋别墅式小平房,优雅别致,最可爱的还是那沿尼罗河修建的一连串游泳池,于是放下行李便跃入池中,原来这些游泳池紧贴河边却高出河面,人在池中感觉似乎与河连成一片:具体地说,我在池中可以同河上的帆船并排向前划行,感觉十分特别,边游边抬头远望,只见金字塔形的国王谷就在眼前,河岸边是一排排高大的椰枣树,树梢上是正在缓缓下落的太阳,水鸟在晚霞映红的河面上翻飞,远处传来一阵阵阿拉伯鼓点伴奏下的悠扬笛声,老公依坐在池边,偌大的池子里只有我自己,此时,似乎一切都不复存在,只有大自然和我们相伴,就在我不经意地游着、听着、看着的时候,火红的圆球一下子淹没在了静静的河里,天终于黑了,……。这第一次和尼罗河的遭遇太神奇了。晚饭后又与夫君一道漫步酒店环岛的花园,再去领略那迷人的尼罗河畔景色,回到小屋门前意尤未尽,斜卧在门廊的躺椅上数点星星,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悠然时光。第二天清早发现晨曦薄雾笼罩下的尼罗河又另有一番诗意,无奈集合时间已到,只好匆匆告别美景,登上赴红海旅游胜地霍尔嘎达(Hurghada)的汽车。这次与以往不同,所有去红海边的旅游车,不管是大巴、吉普或小轿车,都必须按时到规定地点集中,在埃及军车开道和护送下一道出发。集合地(还有途经的休息站)两旁路边每隔几米就有一名面朝外肃立的埃及国防军士兵,他们一个个荷枪实弹处于戒备状态,保护着车队。在路上,从车头和车尾外望,只见百多辆大巴浩浩荡荡列队行进,像一条不见首尾的长龙,委实壮观。我们游历过五大洲不少国家,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据说这是多年来阿拉伯和以色列战争留下的传统做法:我们要去的红海边原来是靠近以色列占领区西奈半岛(现已收回)的军事禁区,经特许的人亦须在国防军护送下前往,现在这里虽已开放成了旅游区,但去那里要由国防军护送的做法未变,并成了一项旅游安排。这一方面看出埃及政府对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我们出发前人们对此行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恐怖主义确实威胁着无辜平民的安全。
抵达霍尔嘎达入住的是其大无比的水园酒店,它是这个新兴旅游城市的缩影,还未竣工就已开业迎客。旅店门口的海滨大道商铺林立,灯火彻夜通明,原来这里就是市中心。昨日的小渔村一朝搭上现代化的旅游快车,便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导游说,这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来自埃及其它各地,从鳞次栉比的新建旅馆皆普遍拥有大型现代化水上游乐设施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如云的游客来看,这个打着三“S”(sun、sand、sea,即阳光、沙滩、海水)旗号的红海休闲场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其中俄罗斯游客占多数,据导游介绍,自纳赛尔时代以来埃及同俄罗斯的关系就不一般)。而我最开心的自然是继地中海、死海、加勒比海等之后,能在红海一展身手。尽管这个季节的水温乍暖还寒,下水的人寥寥无几(大多在沙滩上晒太阳),但毫不影响我的“游”兴,这里清澈洁净的海水又让我好好过了一把瘾!
由红海边取道沙漠高速返回开罗,仍旧是那么壮观的军车护送,沿途基本上是一片荒芜,只有右侧因沿红海行驶,一路以海为伴,海水近得有时都快贴近路边,隔海相望的荒沙之地便是亚洲的西奈半岛,因而埃及是世界上唯一地跨亚、非两大洲的国家,西奈半岛上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是贯通欧亚非三洲及至整个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1953年纳赛尔领导下的埃及政府从英国人手里收复了运河主权,现在埃及每年可获得50亿美元的船舶过河费。
待抵达开罗已是傍晚时分,来不及入住酒店,大巴直接赶赴码头,为的是参加一个收费不菲的自费旅游项目——乘豪华轮夜游尼罗河。其实船上供应的晚餐十分一般,作为卖点的“东方宫廷舞”(俗称“肚皮舞”
)表演,以我们在阿拉伯世界所见,充其量不过是业余水平,真正吸引我们的是尼罗河,是在船上进餐并欣赏开罗夜景。过去只在书本上学过尼罗河全长6700公里,流经九个国家,是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二长河。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称埃及为“尼罗河的礼物”
,
来到这个国度才对这点有真切的体会——全境95%为沙漠的埃及,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5%的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地带,这里是埃及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至于在甲板看到的开罗夜景,可以说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我们见过的)国际大都会:河上穿梭的满载各方宾客的游船的璀璨灯光,与岸边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相辉映,欢声笑语和节奏鲜明的阿拉伯音乐洒满夜空。正当我在欣赏这非洲第一大城略带神秘色彩的美丽夜景时,夫君却忙着在夜色中搜索那半个世纪以前的开罗印迹,指点出一些过去他熟悉的标志性建筑,还有我驻埃及使馆的方位……,又是一个难忘的夜晚留在了我们兴奋的记忆中。
第二日清晨居然四时许就得起床,为的是提前三小时赶往机场,好避开堵车高峰(和北京一样,交通拥堵是开罗的一大难题),所幸乘机仅两个小时便抵达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惊喜是,负责接待我们的竟是一位原北京大学毕业生,因下嫁土耳其留华学生已在此定居15年,由于具备高等学历并对当地文化有深刻了解,所以讲解清晰到位,使我们获益匪浅。踏上伊市的第一个节目,就是乘车穿越该城的欧洲城区,驶过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亚大陆桥,径直来到伊市的亚洲部分。刚一下车就听导游大声喊道:“请记住这个时刻,因为这一刻说明你们在一天之内走过了非、欧、亚三洲!”
好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那是因为伊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欧、亚两个洲的城市,险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在历史上先后成为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为了能够看到这个著名古都的全貌,我们忘却了连日来的旅途劳顿,争先恐後地爬上了卡米利卡山巅(山名原意为“松林坡”,现在仍是松林满坡),这是古罗马贵族围猎的地方,虽然海拔只有263米,却是欣赏伊市全景的最佳制高点,置身顶上,建在七个山丘之上的伊市欧、亚两个部分以及海峡和大桥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那像条蓝色绸带蜿蜒伸展在欧、亚两洲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头连接的是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每年大约有五万艘货轮和超级邮轮穿梭其间,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繁忙、也是最危险的航道之一(原因是两头海域的海拔高度和海水咸度不同,两个方向都有急流交会通过,从马尔马拉海流向黑海的是位于上部的明流,反方向的则是潜于海底40多米深处的暗流,天气不好时海峡的流速可达八至九公里)。如彩虹般飞架在海峡上的阿塔图尔克大桥全长1560米(1973年交付使用,长度在欧洲排名第四,世界排名第七),日平均通车20万辆,是连接欧、亚两大洲的交通要道(1988年建成的第二座海峡大桥不及第一座壮观,但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起了不小作用。目前正在修建海底隧道。)再看沿岸景致更是秀色可餐,以湛蓝的海水和白白的沙滩为大背景,在遍地绿荫的庇护下,古老与现代,绚丽奢华与质朴素雅,和谐互补:百年小木屋旁边耸立着欧式豪华宫殿,典雅的海景别墅又与岸边的五花八门的小食店相映成趣。至此我对导游书上讲的“未登上过卡米利山的人不算见识过伊斯坦布尔的美”可以说是完全信服了。不过下山后的遭遇也让我们初步领教了海峡的威力。为了更好拍摄大桥,我们从一条步行小食街径直来到水边,只见刚才还风平浪静的海峡此时狂风大作,汹涌的波涛一直拍打到岸边大教堂的墙上,让我们见证了这条危险水道的变化无常。走回小食街,发现沿路两旁的摊贩都賣同一种食品——当地人最爱吃的“土豆包”
,这可不是用土豆做馅的包子,而是将硕大的土豆连皮蒸熟,然后用勺子将中间捣烂成泥并往里添加各种佐料,外看像个大包子,实际是土豆泥加香料,用勺子掏着吃。由于个个热腾腾,香喷喷,十分给食欲,品尝之后感到味道确实不错,也算是对土豆吃法的一种新认识。可惜当晚的“中餐”却是我们在国外吃的最差的一顿,好在入住的酒店很够水平,得到了很好的休息。第二天参观的是此行的重头戏:大教堂、清真寺和博物馆。按修建年代顺序,首先介绍举世无双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索菲亚在基督教里代表上帝的智慧)。自从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将这个城市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并与公元330年5月11日举行大典,向世界宣布这里是罗马帝国的第二首都,还由于君士坦丁大帝(受其母影响)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这里随之成为世界基督教的中心。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这里顺理成章变为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廷帝国)的首都。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并在朱斯提尼安统治时(公元527-569)达到其最繁荣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便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重要建筑之一。始建于公元537年的这座大教堂作为世界基督教的中心使用了九百一十六年。公元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作清真寺又使用了四百一十八年(教堂的圣龛方位被转向麦加,并加建了宣礼尖塔),直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的1935年才被作为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土耳其国家第三大博物馆和接待游人最多的景点之一。一进入教堂的中央大厅,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那个看上去似乎脱离教堂而单成一体的巨型穹顶,它不仅高离地面55米,直径达33米,而且富丽堂皇,是世界著名的五大穹顶之一。中央圆顶周边的墙壁上有四十个窗户,因此大厅的采光很好。整个教堂里有107根大柱:中央大厅计40根,其中最不寻常的是四根绿色花岗岩巨柱。站在这无可比拟的雄伟大殿之中,时光似乎骤然滯停。
参观者不约而同的感受是,虽然历经沧桑(千余年来遭受过多次大地震,还有清教徒、十字军和奥斯曼人的侵扰破坏),它仍不愧为历史长河中遗存下来的最精美建筑之一。不容错过的还有被誉为拜占廷艺术典范的有关基督教的马赛克画(指用小块材料镶嵌而成的壁画,拜占廷时期第一次流行用这种形式装饰建筑物)在教堂二楼,沿右侧入口的楼道前行,通过“天堂之门”
迎面就可看见这个教堂最壮观的一幅马赛克壁画,上面共有三个人物,居中的是耶稣,左边为圣母,右边为圣约翰,二者正在询问耶稣关于升入天堂之事。壁画虽部分损坏,所幸面部都完整,尤其是耶稣的表情悲天悯人,真切传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在出口处大门正上方还有一组保存完好但手法略嫌呆滞的马赛克画,表现的是怀抱圣婴的圣母玛利亚与两侧的两个君主,手捧君士坦丁堡模型的是君士坦丁大帝,手持圣索菲亚大教堂模型的是朱斯提尼安国王,类似的马赛克壁画还有一些,据说它们都曾为泥浆覆盖,是被誉为“土耳其之父”的凯末尔总统下令对圣索菲亚大教堂进行全面修复时才被刷洗出来,让这些拜占廷时期的艺术珍品得以重见天日。
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对面的便是同样知名的蓝色清真寺,尽管修建时间比大教堂晚约一千年(1609—1616由奥斯曼帝国第十四世国王艾哈迈德一世下令建造),可它不但是全土耳其最宏伟的清真寺,也是世上唯一一座六塔清真寺(传说国王要求设计师建造一座黄金宣礼塔,因土耳其语的“黄金”与“六”谐音,这一误解造就了今天的六塔),此外,蔚为壮观的还有那30个大小不一、紧密相连的拱顶。进入大殿后发现它比外面看到的要大得多,中央圆拱直径43米,拱高23.5米,支撑圆拱的五根大柱每根直径达五米。从中央圆拱向下,大殿分为五层,计有260个窗户,最初全部采用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彩色玻璃。大厅内壁则全部铺贴由土耳其皇家瓷厂生产的青花瓷砖(当时独一无二的依兹尼克瓷砖),透过彩色玻璃窗射入的光线,投映在蓝白两色的瓷砖上,显现出一种梦幻般的色彩,“蓝色清真寺”的美名由此而生。再看柱身和墙壁上饰满伊斯兰教特色的古兰经和圣训的手绘书法,与地面为教徒礼拜铺设的极为考究的地毯上的传统图案(泉水、石竹、石榴花、郁金香、玫瑰和葡萄等)交相辉映。(据导游介绍,在奥斯曼帝国时代,这里铺的全部是在当地各作坊订做的闻名世界的昂贵的土耳其手工丝织地毯,现在改为机织)。从清真寺出来之后,还发现它处于整个城市的中心,紧靠海边,蔚蓝的天空,碧蓝的海水,和蓝色清真寺全部笼罩在一种蓝色的气氛之中,浑然天成,真可谓是得天独厚。因此,尽管后来建造了很多清真寺(据统计仅在伊市就有4000多座),但无论从地位,规模和装璜上,无一能同蓝色清真寺相媲美。
上午连续参观了被誉为拜占廷时期君士坦丁堡最神圣最伟大的建筑物——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誉满全球的蓝色清真寺,大饱眼福之后,中午又大饱了口福,我们被领到一个港口餐馆吃正宗的土耳其餐,其特点是以海鲜为主,而且因为守着大海,绝对新鲜(真正的“生猛海鲜”
),对我这个老广更是正中下怀,现在想起还回味无穷。随后参观的托普卡泊皇宫又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由于皇宫大门外有一座巨型炮台,故当地人称之为托普卡泊宫,即“炮台皇宫”
)。这座占地70万平方米(是梵蒂冈的两倍)的皇宫建于1475—1478年间,与其它皇宫不同的,是分成皇室居住和政府官员办公两部份,又因奥斯曼人原为游牧民族,所以皇宫周围有很大的空间供搭盖临时帐篷使用。在鼎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皇族成员、贵族、仆役和侍卫等共约五千人。从大门进入宫中穿过第一庭院(售票处)便来到长满古柏的第二庭院,据介绍这里曾饲养着孔雀等珍稀鸟类,这里有奥斯曼时期的议事厅和御膳房,没想到后者竟是我们在宫中重点参观的第一个项目(可见“民以食为天!”
),但任何人对此安排绝无异议,因为除了它可观的规模(在麦哈迈德时期曾有1200名厨师每日在此给两万人准备膳食),更重要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了不起的瓷器收藏馆,据统计这里收藏的精美瓷器达一万两千多件(只向游客展出其中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继中国和德国之后最重要的瓷器收藏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展品的质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凭着雄厚的国力,宫中拥有的是从我国唐代一直到明清的各著名瓷窑的产品,而且一般个头儿都很大(游牧民族习惯于众人围坐帐篷里,用大盘上食品,每人伸手在大盘中取食,而不像欧洲人那样把食物分到个人的小盘中),如元代青瓷、明清的青花和晚清的粉彩大盘都是罕见的,以至于我们二人在御膳房里来回走了两趟还舍不得离去。下一个令人膛目结舌的是奥斯曼珍宝博物馆,这里从十七世纪已是帝国的珍宝储藏室,1922年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后,于1924年向公众开放,展品绝大多数为宝石装饰的皇家用品,其中包括十五世纪世界七大宝石饰品,它们充分表现了奥斯曼帝国的富有,也说明为什么土耳其珠宝世界闻名。在四个展厅的每个展厅的前方都陈列着一座华丽的帝王宝座,第四展厅的黄金宝座上竞镶有两万五千颗珍珠,此外供王子用的金丝和蓝宝石镶嵌的金摇篮,也极尽奢华之能事。一对纯金打造的蜡烛台每个重96斤。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颗名扬世界、重86克拉的卡尔士克钻石,共有49个梭面,所以从任何角度观看都光彩夺目,在世界(梨形)钻石中排名第三(据说发现这颗钻石的是个制勺匠,故钻石被命名为“卡尔士克”亦即制勺匠之意)。其它如镶满宝石的纯金皇冠、箭壶、匕首、水壶、宝刀等更是不胜枚举,以最直观的方式向世人道出了当年不可一世的奥斯曼苏丹们的穷奢极侈。联系到最后匆匆参观的帝国创建者们的刀剑和铠甲,刽子手行刑的大刀……,无一不向人们显示着奥斯曼军人的勇猛(“土耳其”就是“勇敢者国度”之意),但寒光逼人的刀剑也让人联想到昔日征服者们的穷兵黩武,涂炭生灵……。
皇宫中景色最迷人当数御花园,满院栽种郁金香,过去每到四、五月苏丹会来此赏花,边上一个精巧的金顶小亭子则是观看整个金角湾景致的最佳地点。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参观苏丹的后宫,在我们此前刚翻译完的讲述阿拉伯妇女生活的小说《深闺女人梦》中,对后宫有很多描述。据说和中国皇帝的后宫一样,那里粉黛如云,相传穆拉特三世统治时后宫有佳丽1200人,多为从世界各地被征服国度掳来的女子,为了改变命运,她们必须千方百计取悦苏丹,嫔妃之间勾心斗角,演绎出一幕幕人世间的哀婉悲喜剧。
傍晚时分最浪漫的莫过于乘船游览海峡,再次领略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海域的魅力。比如它的名字就来自希腊神话的一段故事:天帝宙斯素以花心著称,众多的情人中有一个叫伊奥(IO),为了防备好妒忌的天后赫拉,宙斯将伊奥变成一头牛(希腊文牛是Bous),但事情最终败露,为了报复,赫拉变成一只苍蝇不停叮咬伊奥,后者不堪骚扰,跳过一堵水墙(希腊语为phoros)逃跑,于是有了今天的“Bousphoros博斯普鲁斯”,意为“牛跳水墙”
,由此也可见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
在船上仰望临空高架的海峡大桥显得更加壮观,再看昨日风高浪险的海流,此时平缓如镜,曾在卡米利卡山顶上俯览过的两岸美景,近在咫尺,能如此近距离地随意观赏左右两岸不同大洲的景色,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细想起来,这大概就是伊斯坦布尔,乃至整个土耳其不同一般的地方,它的文化渊源不仅可以追溯到远古(作为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都发源于土耳其境内,荷马史诗中讲述的特洛伊战争的遗址就在土耳其的爱琴海地区被发掘出来……),而且曾是世界上三大帝国和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中心,整个伊市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而且它也是世界上年接纳游客二百万以上的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正在浮想联翩之时,满天红霞提醒我们太阳即将落山,于是老伴儿紧急行动,果然继尼罗河日落之后又摂下了这不平凡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日落,此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灿烂的晚霞千百年如一日地眷顾着这片美丽的水域,而我们只不过是这里的匆匆过客,不免有些惆怅,但又一想,以我们区区不到百年的寿命,能到不止一处的美景中走一遭,也应该算是幸事了。晚上穿插的一个皮货时装表演,让我们认识了以著名的安哥拉绵羊为代表的土耳其制革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这个行当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熟悉的摩洛哥的制革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返回开罗之前最后一天的第一个节目,是去看具有历史意义的“东方快车”老火车站(这次埃土之行竟与两部著名的侦探片挂上了钩,也算是无独有偶,不过也印证了上世纪初欧洲富豪们乘火车来伊市寻欢的时尚)。接着是购物,首先来到建于1660年的“埃及香料市场”
(因出售由埃及进口的香料而得名),是一个有阿拉伯式拱顶的室内市场,共80家店铺,六个出口,经营的商品其实应有尽有,而且可以讨价还价,是典型的老百姓市场。随后来到享誉世界的“大巴扎”
(Bazar
为市场之意),这是游客来得最多的地方,比埃及香料市场整洁且大得多,由3500家店铺和80条街巷组成,共有一万五千多商户在此经营,市场有十八个大门,里面有十二座清真寺供商人和游客做礼拜,是一座真正的商业城,奥斯曼帝国时期这里不仅是全国的贸易和金融中心,还是土耳其黄金交易的场所,故又称“黄金市场”
,拱形的阿拉伯式建筑几百年来经受了十二次地震和九次火灾,但每次都得到修复。我们这一行人刚跨入市场就受到商家们的热烈欢迎:“你好!”
,“我爱你!”
的汉语叫声此起彼落,这一方面反映中国游客日益增加的事实(过去国外商家一见亚裔面孔便用日语打招呼),另一方面联系到不久前在这里发生的针对西方游客的恐怖爆炸事件,估计这里的商家也在努力开拓新的客源。说到恐怖活动,来以前还曾稍有点顾虑,待真正置身于这个宽敞明亮的市场中,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什么恐惧早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想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挑到最合心的纪念品……。导游对我们这个团的购买力很有印象,75美元一公斤的土耳其榛子(的确世界一流)居然也有不少買主。可惜时间不够,大概只逛了大巴扎的两、三条巷子便只得赶往机场。
回程在开罗转机需等六个小时,与当地导游交涉,结果埃航同意拉我们去看金字塔夜景并参观香精店。这个消息使全团兴奋异常,抵达吉萨时已是入夜时分,此时一切尘世的嘈杂喧闹都已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下,随着由弱变强的灯光的照射,三座金字塔以及它们跟前的忠诚卫士——狮身人面像的轮廓陡然出现在万籁俱静的广阔沙漠中,同时耳边响起悠扬的乐声,伴之一男一女先后用阿语和英语的庄严朗诵声,一时间人们好像被带回到那个深不可测的神秘的法老时代,一路来听到的有关法老,太阳神,母亲天神,豺狼守护神等等传说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真是太奇妙了!感谢灯光、音乐和语言的多媒体综合效应,使我们再次被代表古埃及建筑顶峰的金字塔所震撼,完全陶醉在这凝固的永恒之美中!也为这次埃土之行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回机场之前参观的香精店虽说更像个“促销项目”
,但也让我们了解了古埃及的最后一个谜团——香精的制作。过去对法国香水的知名度有印象,现在知道古埃及在这方面的历史悠久得多,而且按照介绍,目前法国许多香水的原料都是由埃及提供的。说到这里还忘了提及古埃及另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制品——莎草纸画,我们这次也参观了一个莎草纸画店,亲眼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莎草纸(与我国古代造纸技术不同,古埃及人不是把植物纤维捣烂成浆后造纸,而是将莎草这种特定植物的茎杆剖削成薄片,拼贴起来经过几道压磨成纸)。令人吃惊的是1805年在一座法老墓中发现的莎草种子居然种活了,使这一传承古埃及文明的功臣得以再生,如今更多成为旅游的纪念品。
满心喜悦地回到北京之后,决定立即飞海南,一来是好好充充电,以做好2007年想做的事情,二来也是趁印象深刻,及时将“埃土之行”写出来,于是在三亚的十几天里每日除上下午各下一次海外,余下时间便是写游记,快活似神仙!年卅(2月17日)上午下了最后一次海,下午飞广州与我妹妹一家在外甥在南湖风景区购置的新房团年,又是一番热闹。年初二乘京广线回京,买的硬卧票,却享受了胜过软卧的待遇,因为中铺、上铺都无人,夫妇两人独霸一间,再次尝到了“反季节出行”的甜头。这次回京可就没有一时闲了,眼前的任务就有一份教课的差事,两本书(《深闺女人梦》需定稿,《论幸福的艺术》即将与三联书店签约着手翻译),三个讲座(为驻京使团夫人的“读书会”讲“中国佛教艺术”
,为北外大学生讲“法国雕塑”
,为外附老生们启动艺术沙龙……)其间会用上中英法三种文字,够我忙一阵的。与此同时2007年的旅游计划已在酝酿之中,具体地说,美国的黄石公园,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都在考虑之列。但愿本命年(猪年)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不过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快乐着,……。
2007年3月4日元宵节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