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吴健芳

 

    41年前,1966年,革命大串联---

    我们8个女生组成了学游泳战斗队,第一个目的地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从西安坐拉货的闷罐子火车到铜川,再坐黄河牌大客车,沿沙土路,历经大半天的颠簸到了延安。当年的延安和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抗战时期的景象差不多,还很艰苦,当地人民还是务农为主,一天只吃两顿饭,大多是粗粮,我们自带了炒面,饿了就冲炒面吃。

    那时,我们每天一早,背着军用水壶,步行到处走。

    在枣园,毛主席住的窑洞前,排队照了张8个人的合影。虽然条件艰苦,可我们很高兴,觉得长了不少见识。

    41年后,2007年,重访延安---

    坐的是舒适的豪华大巴,沿着平坦宽畅的高速公路,从西安到延安大约4个小时。

    延安完全没有了我记忆中的模样,到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已经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只有延河畔的宝塔山,景色依旧。

    枣园已围成了一个参观的景点,人头涌涌,每人手里都拿个相机,想照张没有外人的照片都很难。我本打算找8个女同事,模仿当年来个合影,可十几个人一拥而上,只好说,我们的队伍壮大了。

    如今的老区人,穿上红红绿绿的衣服,绑上腰鼓,在各景点唱歌、跳舞,虽然嗓音不敢恭维,可你要不给钱,就在你旁边或车上唱个不停---

    到处都在兜售毛主席像章和各种反映文革时期的CD碟,可再看到这些,全没有了当年的神圣感,也没有购买的欲望。

    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说明了祖国的强盛,经济的发展,可随之而来的浓郁的商业气息,又让人觉得,延安曾有的,让人向往的东西,似乎在悄悄淡化了。

    不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200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