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书香墨韵
陆宝亚
自从被电脑捉弄后我是再也不敢直接回信了。备份和保存是它的基本规则,真的做大一些的东西还要挂上不间断电源(UPS)。还是你能,不过郁闷罢了。
不记得外附的地理课了,印象深的是生物课的实验--解剖青蛙。锋利冷酷的手术刀划开雪白的肚皮,看到那棵小红豆似的小心脏在静静而顽强的跳动,当时感到的是刺激和有趣,而今天想来是生命的精巧和神圣。
春节看到文集了。
还真停电了,就是及时存盘也丢了几大行。没法子,想起来了接着写。
当然先要感谢你们创造性的工作和我的编辑,这是不可缺少而应该的客套。别人说过的好话也有同感,也就尽量不去多重复了。
我不懂书籍装帧设计,可能又难免个人感情色彩。我的感觉不一般,她质朴而高贵,不象一些时尚的大部头,外表极尽浮华里面苍白无力。
一眼看到《文集》封面,那天海相连蓝百相间的画面,让人感到在追寻一个远去的梦幻,遥不可及和执着交织在一起。想起十几年前老校友会编的那个通讯录小册子的封面
,正是白底蓝字
。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一脉相承,不是一帮人也是一帮人。
翻开《文集》,纸面泛着隐隐的微黄,暖暖的。俯下身闭上嘴,深深的吸一口气。小时候上学发了新课本,都是这样闻一闻。久违的书香淡淡的,没有了当年的浓烈。不知是我嗅觉的记忆发生了错觉,还是社会发展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用手缓缓抚摩过去,指肚上感觉到有点儿细细的凹凸不平,但并不是糙,却象人民币百圆大钞上的领口。一页一页慢慢的翻起,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夹住它轻轻的捻动,纸质的厚重和力道通过指尖直传心底。纸面承载的文章处在庄重华贵的氛围里,烘托出北外附校历史的辉煌和悲壮。说玄点儿,不知道虔诚的基督信徒在看着写在羊皮纸上最古老的《圣经》抄本时是不是这种感觉?
陆明有机会参加《文集》首发做义工,得到一本。他的一个要好的战友看了说好给拿去了。我那5本《文集》,分别送给我家下一代5个男孩儿。现在儿子那本还在家里,84岁的老岳母已经把它看完了。眼下书就放在电脑旁边,坦率的说却一直还没怎么看其中的文章(我想以前应该都看过了吧),注意的倒里面的相片(以前没看过)。浏览学校网站时看到哪位同学留言有意思,就找找有没有他或她的相片和文章。没有很惋惜,有了特高兴。面对面的看看读读哈,原来是这个样子。有时就想,要是再有他(她)们当年小时候的就更有趣了--真是不知足哇。
如果说还有美中不足,是封面的材料,要是再硬朗些就好了。还有封面上套的那个牛皮纸似的东西专业上叫什么?查了一下叫护封?不知对不对?如果把它的尺寸做得再宽松那么一点点就更好了。
至于个人也有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当时要自序总是找不到感觉,交了白卷。其实把那忍痛割爱删掉的一段拿来,既可滥竽充数代为我序,又能再为咱们小学部的同学鼓与呼。
有这么来“书评”的吗?但是这可是真的,是你问的呢。要是把它贴到学校的网站上,不知是个什么效果?不会惹得大家不高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