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校只应天上有
 

读《天上的学校》

苏玮

 
   
《天上的学校》最初吸引我的是它封面与天上两字相陪衬的云朵图案,这么飘飘然,一不小心就把我的思绪拉的渐行渐远。然后是几种不同文字的书名,一遍遍,重复着同一个主题---天上的学校,显示着外附的风格。我只认出其中有日语,有英语,其它的就不太清楚了。

说起来,得到这本书还是个意外,当时把它捧在手里,一翻开,便是好多经常在电视上,杂志上看到的熟悉的名字,更不乏我喜欢的作家或崇拜的主持人,他们一个个竟然都是不同时期的外附人。于是,带着欣喜,我就这么小心翼翼地把它一路带回了学校。

对于在北邮学习理工科的我来说,读大块文字的时间确实少的可怜。于是,很多课余时间,我便把它拿在手中,断断续续地看,断断续续地想,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或被顽皮的往事逗得会心一笑,或被狂野的文字激起胸中斗志,或被深沉的话题引发内心思考,或被抒情的真心流露弄得潸然泪下,或还会被幽默的叙事方式搞得开怀大笑。情绪就跟着这些曾经的学校里曾经的师生的回忆忽上忽下,感受着一段历史,也享受着一种辉煌。

品读一本文集,总是先从自己最熟悉的开始,于是,翻开书本,我直接找出许戈辉的《中美碰撞》。印象中的许戈辉是美丽的,温柔的,呈现给观众永远是一针见血又极富包容力的言辞。而她回忆外附,我看到的是满怀的感谢。她记叙的那次夏令营,让她对自己,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有了不小的认知。我喜欢她写自己为了被选中参加这次中美夏令营而做出的努力,为了要显示自己的特长,小小的女生扛着大大的吉他,每天中午走好远的路让人教,从零学起,一个月后,在众人面前弹出动人的曲子。有人曾经说过,压力能使人发挥最大的潜能。是的,她说她不会输就一定不会输,外附的人都是这样,自信,自强,从被学校挑中之后,每一位,都是不可小觑的。

“要说我没打过外附女生的主意那是谎话。外附的女孩,那都是挑来的,将来在国际场合那都是要代表国家脸面的。”西川生动,精准,到位地叙说了外附的女生形象。可是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许戈辉才从老师那里得知,她被选中的原因不是她弹奏的有多好,而是她的谈吐打动了人,那样的落落大方,毫不怯场。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许戈辉,今天的名主持,如果没有那次夏令营,她不会发现自己的特长竟然是与人沟通,那么走上电视主持这个职业生涯的概率会减少。每一个人都是会闪光的金子,不发光只是因为放错了地方。于是许戈辉对外附的感谢,来源于它让她早早地明白了自己的优势,让她得以在主持界大放异彩。

 老实说,想到这些,心里的冲击还真不小。翻看《天上的学校》,阅读一位位外附人回忆当年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小学可以活得这么淘气,原来初中可以过得那么自信,原来高中可以拼得那么精彩。于是,绞尽脑汁,我也在搜寻关于我的童年,我的学校的记忆,结果是一阵羞愧。

许是还不到回忆的年龄,小学和初中的生活似因为太平凡而暂时淡忘,深刻的,只是对高考的回忆。常常怀念那段满是压力的日子,拼得昏天暗地,然后,一点点看到希望。可是,现在想想,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一定有吧,只是暂时还没有自我认知。当别人在大学校园里对自己的理想侃侃而谈的时候,我会有羡慕的感觉。于现在的我而言,以后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还是暂无理想的具象。

对外附人而言,回忆是一种呼之即来的情愫和如数家珍的执着。此时此刻的我,恨不得早生三十年,赶上这所如今只能被称作是天上的学校,如果那样,我一定要努力被它挑中,骄傲地当一次外附人,同外附人一道满心欢喜地回忆在外附那段耀眼的时光。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句话:天国,代表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然后恍然,天上的学校,代表一个无法重复或者超越的辉煌。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现在越发不能理解这样一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校,有何不让它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苏玮

北京邮电大学一年级学生

200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