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惠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简·爱》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11#
高奇梅 发表于 2010-1-13 13:08:07 |只看该作者

《货郎与小姐》上演时,我已经上中学了,那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记忆力超棒。我和同班的几个玩友都特别喜欢看电影、话剧、歌剧,当时基本是一个不漏。这部阿塞拜疆的歌剧形式新颖独特,诙谐幽默,演员一流,所以印象特别深刻。那首卖布歌我们都会唱,歌词也基本记得:“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花布,丝绒,绸缎嘞 !我交了好运气,我交了好运气!我为幸福唱歌曲,像那斟满的酒杯一样,快乐充满我心里! 来吧,我的朋友!来吧,我的鲜花!来吧,我的朋友!来吧,我的鲜花!

   我爱你啊,我爱你,我的生活离不了你。” 我爱你啊,我爱你,我的生活离不了你。

话剧《伊索》我也看过,对话确实经典,但那时由于自己年龄小,还理解不了剧中对话的深刻寓意。我记得当时很多历史题材剧都搬上了舞台,像话剧《文成公主》、《蔡文姬》、《孔雀胆》等,舞台上多姿多彩,后来被批为是资本主义大回潮,大复辟阶段。

惠杰对我的夸奖本人实在是不敢当,看电影,话剧,那都是属于消遣娱乐的。一部电影,话剧是否出彩关键之关键还是要取决于是否有个好剧本。像那林妹妹,我看过王文娟版的越剧红楼;也看过陈晓旭版的。王文娟唱念做都是超一流的,电影院里是哭声不断,唏嘘声一片;现在回想一下,陈晓旭演得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了,但总还是觉得不如曹雪芹笔下的那个林妹妹。所以从这一点上讲,作家手中的笔是最厉害的。像惠杰、社长等校友,才华横溢,吟诗做赋,出口成章,那才是真本事。像我们这样的属于爱玩型。当时下了课做完作业就是一个玩,天不黑不回家。记得上初中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搞劳逸结合,每天只上半天课。我们几个人本来就住一个院,家境不错,还都爱看电影,最多时记得我们一个下午连着看三场电影。片尾字幕还没演完就赶快狂奔到另一个影院。记得“冰上姐妹”我们几人看了五遍,都没赶上片头。我们还喜欢游泳、滑冰、打乒乓、打垒球,想想那个时候是多么幸福呀!

惠杰开了个好头,不光是看戏,还写观后感,大家共同交流观感,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Взойдет она,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 счасть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12#
过建新 发表于 2010-1-13 17:43:56 |只看该作者
  穆兄提到话剧<伊索>,没看过,但是听过——很久以前,从收音机里,几次三番的听,听得如醉如痴。听的是那种张弛抑扬有度的韵味、感受到的是那种悠远深厚的意境和氛围,40多年过去,至今难以让人忘怀。说他的台词一级棒,深有同感。好东西莫不如是,像蔡文姬、桃花扇、关汉卿、棠棣之花、虎符、茶馆等,好的文学剧本加上艺术大师们的精湛演绎成就了经典,营养了我们一代人。最近听说老一代艺术家又有一位离世(牛星丽),不禁令人扼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3#
史晓帆 发表于 2010-1-13 20:01:25 |只看该作者

无论在巴黎、纽约、斯洛伐克首都布迪斯拉瓦,还是“加勒比公主号”游船上看演出,发现观众鼓掌都特别热烈。法国尤甚,节目即使水平不高观众也拼命鼓掌。掌声不一定代表懂艺术,但一定代表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最近在纽约看歌剧《巴黎歌剧院的幽灵》,演到最后我情不自禁,率先为男主角鼓掌并欢呼,我真的太感动了。

在国内看演出我总感觉观众的掌声不怎么热烈,有时剧场中的气氛甚至沉闷的令我憋气。一次看过士行的话剧“活着还是死去”,那针砭时弊的话真是说绝了,但就是没人鼓掌,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自己拼命鼓起掌来。

在巴黎和斯洛伐克剧场看到,观众都特意穿上漂亮的衣服,中场休息时排队买香槟酒喝,既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也创造出一种愉悦精神的格调。

一次冬天在北京看演出,发现没存衣处,抱着衣服看戏。最近在纽约百老汇看了两场戏,古老华丽的剧场里也居然没有存衣处,演出本身水平很高,但抱着大衣看戏给我一种功亏一篑的感觉,是不是百老汇的剧场已商业化了,不舍得投资关注一些细节了?

在北京看节目发现年轻观众为主,每次进剧场我都觉得自己老了。在法国却不同,剧场里常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
   

       夏天回国看了话剧《浮士德》,剧场里鲜有掌声,旁边的年轻人无聊地打着手机信息,我也感觉演得一般,中国人演外国话剧好象有些水土不服。在北京也看过《图兰朵》,歌剧比话剧好些,但感觉还是外国的东西。看过孟京辉的话剧,似乎借鉴了不少百老汇的东西,我很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4#
穆小芒 发表于 2010-1-15 14:01:20 |只看该作者

说句公道话,惠杰这可不能算“蹭戏”。580大洋啊,有这么蹭的吗,是否和FB有关不知道。咱那会儿才真叫蹭,趁检票员不注意,从他们身后一抹身就进去了。不象侯宝林老先生讲的那么复杂,还整碗热片儿汤,装着给后台送饭似的。谁让咱家隔壁就是“实验剧场”呢!

不过,那是太小,看个热闹而已。您想,几个半大小子,也就是刚不穿开档裤没几年,嘴里哼哼着:“我爱你,我爱你,我的生活离不了你。。。”自己不侧目,别人什么眼神也不操那个心。

梅姐当年真是好兴致,体会自然比我们要深。

建新谈到的《蔡文姬》、《桃花扇》、《关汉卿》、《孔雀胆》等,真是让人感慨。演员演技之精湛,另人无穷回味。当年的外国经典剧目也是琳琅满目。仅莎翁的记得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

看完一场,我就满世界找原著去,也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小学六年级毕业那年,楞把莎士比亞全集啃完。如建新所说:当时的戏剧、电影、和文学作品营养了我们一代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
刘惠杰 发表于 2010-1-15 21:57:11 |只看该作者

当年这“蹭”,我们叫“混”,也叫“溜”。

像第五俱乐部、交道口和圆恩寺,收票的看得紧,不敢试。旁边化工部礼堂是机关工会干部收票,他们自己也有熟人没票,比较乱。乱是我们的机会。就是被抓住了,无非是赶我们出去,也没什么。

我们这群人,真像什么鸡尾酒,明明一块儿盛着,交融一起,却是红是红绿是绿,分得挺清楚。

穆社长其实长不了几岁,和我们的见识已经大不同,喜欢多听听。想想我们开始看话剧,竟是从《于无声处》开始的,落后了一个纪。我们说“尼古拉大门”,说“色利姆,你怎么到了这种地步”,说“上山了,找游击队去了”,更小一些的也不知道我们说什么。

晓帆说的年龄问题应该是一个很时代的问题。以前都喜欢充大,大一点儿就是好,为这个能争起来。我是你大哥,她是你大姐,你跟着,听招呼吧,没你说话的地方。现在害怕大,二十几岁就缩头缩脑,不敢见人。干点儿别的,完全不在乎廉耻,大几岁不过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事儿,竟然都是阴柔满面,羞答答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6#
韩玲玲 发表于 2010-1-16 10:13:40 |只看该作者

惠杰讲的文化断层,击中了我们这代人的要害。我记得话剧《于无声处》。三年级刚想懂点事,就文革了。仅有的一点古典“教育”还是从偷偷看的那几本禁书上得到的。到了大学,觉得别人什么都懂,我什么都不懂。头一次写圣诞卡,我写了“圣旦快乐”,一个书香人家的同学差点笑没了气。这之前,我没有任何机会写这几个字啊。

我们这拨人,有“高雅”爱好的、古今中外琴棋书画都能拽几下的,有,但不多。时代造就人啊。

韩玲玲 大愚若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7#
林伟 发表于 2010-1-18 08:55:38 |只看该作者

和玲玲学姐都是77年当的兵,不过学姐是高中毕业,我是初中毕业。67年上学,赶上“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了。脑子好的时候全背“老三篇”了,唐诗宋词大概只记得背过“汗滴禾下土”……现在想来那才叫文化沙漠呐。没办法,谁叫咱赶上了呐。不过,历史无法改变,人总要为后人做点有益的事吧。下面是我写的一篇不成样儿的文章,算是聊表赤子之心吧!

                       《传承的历史责任》

                                                       

                                                         文 林伟

        说到文化传承,我觉得应当细分为“传”和“承”两部分:“承”就是从前辈手中接过现存的中华民族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就是尽可能原封不动地将它们传递给我们的后人。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更加恶劣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承接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少得可怜。真正接触传统文化完全有赖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补习。如果再不珍惜这些挂一漏万继承下来的东西,鄙夷甚至加以毁弃它们。那么,有一天我们真的会无颜面对地下的列祖列宗了。

什么是传统中华文化呢?我以为,既不是宫廷文化,也不是贫民文化,其精华所在在于所谓的“士文化”——换句时髦的话说,叫做“中产阶级文化”,它才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个“士文化”包括士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他们的专门技艺——诗、书、画、印,也包括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他们有钱、有闲、有文化,在他们眼中衣食住行皆可品味,世间所有全部被艺术化。

  “赏玩”和“品味”是“士文化”的核心。原本为实用的“关防”在他们手下变成了优美的印章;纸墨笔砚变成文房四宝;文字变成法书;住宅变成园林;就连繁缛乏味的公文奏章都能让他们写成千古流传的文学名篇。饮酒,引申出酒令之类的酒文化;品茶,衍生出以紫砂壶为代表的茶文化……真正懂得享受美好人生的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套用一句流行语:古代世界各国贵族都懂得享受,但是真没见过像中国人这么会享受的。

    如今民族中兴,盛世太平,广大民众衣食无忧,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成为历史潮流。此时恰恰是继承、恢复、光大
  
“士文化”(也可称作“雅文化”)的大好时机。中华传统文化虽历经外族侵略等重重磨难,却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甚至那些曾经用武力残暴摧残她的蛮蒙异族,最终不得不拜倒在她的脚下,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她那深不可测的神奇魔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华夏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必将日益增强。作为社会的中坚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责无旁贷。

    不过,我们传承的必须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并不反对大碗茶,不反对恢复老天桥,也不反对二人转。如今毕竟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总不能让每个民工都捧一本《红楼梦》,欣赏哭啼啼的林妹妹吧!但是如果硬是要把二人转当成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依我看来,其危害程度绝不亚于轰轰烈烈的“破四旧”。

前些时候我们国家领导人访问日本。期间,人家用茶道表演接待贵宾。说来可笑,我们居然用川菜馆里类似天桥杂耍的长嘴大茶壶表演来回应人家!一文一武、一动一静,一边是舒袖曼舞雍容华美,一边是短衣粗服上蹿下跳……看得我是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真所谓汗颜呐!难道琴、棋、书、画那么多文化瑰宝都不足以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却非要用地摊文化代表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吗?

    我无言以对,最后只想起四个字来:斯文扫地!

   “知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趁着传统文化逝去得还不太远,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地继承下来,再趁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把它们当成逝去的远古文明,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他们。虽然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生不逢时先天不足,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承而传之,至少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在我们手里还不会完全断裂。

    面对渐行渐远的中华文明绚烂瑰宝,太多的悲哀、太多的无奈!

    没有舍我其谁的自信,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能力有限,但我们还在尽力而为。

娱乐校友、娱乐大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
刘惠杰 发表于 2010-1-18 10:52:32 |只看该作者

玲玲“圣旦”的故事远不是一个人专有。不要说“圣旦”,连“元旦”的意思,我们也是老大不小了才知道。

我们爱学习。数学不好是我们自己的谦词,考试100分满分我们得了99我们不好意思但那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感觉。一向谦虚,也不谦虚一次:中国还有比我们更爱学习的人么?

买现在的人写的书,老受埋怨:书买了,一会儿就看完了,留不住,占地方,看着心烦。

林辅导员看到,我们有理由更多地了解古人。我的床头,也放了一本《世说新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可以借鉴的生活元素。其实,历史就是这样,有价值的,人总记着,深埋十八尺,夯了几层三合土,也记着。没价值的,即便漫山遍野,即便人为的钢打铁铸,转瞬间就风飘云散了。

幸亏有这样的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9#
刘惠杰 发表于 2010-1-28 12:14:15 |只看该作者

看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英雄》和《命运》

 

27日晚,在国家大剧院看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英雄》和《命运》,81岁的Kurt Masur指挥。

熟悉《命运》,THE LONGEST DAY开场就是《命运》伴奏一个沙滩上的美国钢盔。珰珰珰——珰——

激情不足。法国人有激情。演奏激情不足。Kurt Masur是德国人,原来是东德人。中国人在表面的平静之下,希望激情。

音乐应该不论熟悉或者不熟悉。第一次听就可能感觉好,第多少次听可能一样好,可能更加好。人的好恶重要,都说好,我可能不以为然,说我什么都可以,我对不起你,就是不觉着好,我也不碍着谁。认为好,可能完全没有道理。小征泽尔听罢《二泉映月》,说这样的音乐要跪下听。

谁定了标准,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在那里有多少音乐会。好像音乐狂人说的话,太那个什么了,但是有一些积极的倾向。

中国观众一流。大喇叭通知曲的段落间不鼓掌,就没有人鼓掌,通知喉咙不适的克服一下,中场的时候大家一起咳嗽顺溜嗓子。法国乐师在法国人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奏,沉浸在中国观众很热烈的掌声中,听着中国人的高声叫好,应该觉出中国人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0#
韩玲玲 发表于 2010-1-31 01:30:28 |只看该作者

哈哈!看来惠杰的文化生活越来越高雅,越来越严肃呀。好在咱中国人对西洋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宽容。想想还是看中国的东西舒服。说书唱戏的地方,喝茶磕瓜子扔手巾板叫好起哄,还不用穿晚礼服早礼服的。洋人连看的网球都不能乱走乱动,规矩特多:-)

我这阵净吃美国的文化快餐了,看了几部电影,包括阿凡达。好看那。老美的电影,其想象力是咱中国那些骄傲的电影人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咱的大导们深沉呀,玩的是文化:-)

[em01][em07][em08]
韩玲玲 大愚若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5-17 11:53 , Processed in 0.045786 second(s), 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