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马可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班新茶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41#
郁蓓蓓 发表于 2009-9-1 18:07:03 |只看该作者
张春明;照片看过了,却没有看出什么“堕落”来,不就是些普通的集体照吗?也许是我找错了照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2#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1 21:45:07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clearfix" id="showMessagePage"><div class="pagination_left floatleft"><span class="offscreen"><font face="幼圆" size="5">现在转载一些真实的笑话,供同学们欣赏.</font></span></div><div class="pagination_right" style="FLOAT: right;"><a id="message_view_unread" href="http://cn.mc150.mail.yahoo.com/mc/showMessage;_ylc=X3oDMTBuZDIxdGVoBF9TAzM5ODM0MTAyNwRhYwNtcmtVcmVk?pSize=25&amp;sMid=2&amp;fid=Inbox&amp;mid=1_3316167_AD1npcoAANm3Spzi8grgEwQ8hHQ&amp;sort=date&amp;order=down&amp;startMid=0&amp;filterBy=&amp;m=1_3318186_ADpnpcoAAOmHSp0BjQbkXk%2FSRYw%2C1_3317524_ADtnpcoAANW%2FSpzy%2Fw2rDAfytQg%2C1_3316167_AD1npcoAANm3Spzi8grgEwQ8hHQ%2C1_3315469_AD1npcoAAKzSSpzVIAp0MWDYudw%2C1_3314789_AD5npcoAAVGvSpx%2BVAtK%2Bw3w1kw%2C1_3313424_ADpnpcoAACSMSpwuegDc9EOuppU%2C1_3312776_AD5npcoAAMEzSpvVcAMxnVBjvNA%2C&amp;mcrumb=RDGEOjCVlXo&amp;cmd=msg.markunread&amp;unreadMid=1_3317524_ADtnpcoAANW%2FSpzy%2Fw2rDAfytQg">标记未读</a><i> | </i><a id="printIcon" href="http://cn.mc150.mail.yahoo.com/mc/showMessage?sMid=1&amp;filterBy=&amp;midIndex=1&amp;mid=1_3317524_ADtnpcoAANW%2FSpzy%2Fw2rDAfytQg&amp;m=1_3318186_ADpnpcoAAOmHSp0BjQbkXk%2FSRYw%2C1_3317524_ADtnpcoAANW%2FSpzy%2Fw2rDAfytQg%2C1_3316167_AD1npcoAANm3Spzi8grgEwQ8hHQ%2C1_3315469_AD1npcoAAKzSSpzVIAp0MWDYudw%2C1_3314789_AD5npcoAAVGvSpx%2BVAtK%2Bw3w1kw%2C1_3313424_ADpnpcoAACSMSpwuegDc9EOuppU%2C1_3312776_AD5npcoAAMEzSpvVcAMxnVBjvNA%2C&amp;sort=date&amp;order=down&amp;startMid=0&amp;pSize=25&amp;hash=3b430fd33399e9b1059f74bb5707cf20&amp;.jsrand=2544060&amp;needG=&amp;acrumb=vRWrprpkwYS&amp;.rand=819808344&amp;pView=1&amp;view=print&amp;enc=auto" target="_blank">打印</a>&nbsp;&nbsp;</div><div class="contentbuttonbar msgview clearfix" id="contentbuttonbartop"><form name="showMessageForm" action="showMessage;_ylc=X3oDMTBuanVqYzZyBF9TAzM5ODM0MTAyNwRhYwNkZWxNc2dz?mid=1_3316167_AD1npcoAANm3Spzi8grgEwQ8hHQ&amp;fid=Inbox&amp;sort=date&amp;order=down&amp;startMid=0&amp;filterBy=" method="post"></form></div><div class="undoreset clearfix" id="message187626113" role="main"><div id="yiv1248968159"><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br/><b><font face="宋体" size="4">哈哈镜中的真实——笑话里的苏联史<br/></font></b><b><font face="宋体" size="4">1-勋章控勃列日涅夫<br/></font></b><div class="pQuote"><font face="宋体" size="4">——勃列日涅夫又住院了。<br/>——作什么手术?<br/>——扩胸。<br/>——为什么?<br/>——勋章没地方挂了。<br/></font></div><br/><font face="宋体" size="4">勋章控……我承认这个词是我自己造的。看多了日本漫画的家伙都知道这个控是嘛意思,我也就不解释了。<br/>说到苏联获得勋章的人,很多人都会想到“红色战神”朱可夫,两次胜利勋章(苏联的最~~~~~~~高荣誉,只授予二战中功勋卓著的将领,获得者除了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只有部分元帅,以及外国统帅获,一共颁发17枚,造价上百万),四次苏联英雄+金星勋章(最高荣誉),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 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荣誉武器(带金质苏联国徽军刀)1把等等。朱可夫获得的各种奖章勋章共计60多枚(可能68枚,记不清了)—— 这个战绩已经足够恐怖了。<br/></font><center><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www.cccpism.com/tl/ussrwar/hero/c/zhu63.jpg" style="CURSOR: pointer;"/></center><br/><center>朱可夫元帅</center></td></tr></tbody></table></div></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 9:16:42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3#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1 21:46:27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5">但是,很遗憾,你错了。苏联获得勋章最多的人,是勃列日涅夫。<br/>这个家伙给了自己一生获得114枚勋章奖章[注1]——这完全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其中包括:1枚“胜利”勋章(1978年,这是二战后唯一一枚颁发的胜利勋章。死后,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4次苏联英雄称号+金星勋章(1966年,1976年, 1978年和1981年,其中第二枚是为了庆祝其70大寿);1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镰刀锤子”金质奖章(1961年,这是和苏联英雄同一级别的勋章,佩戴时和金星勋章都应当在其他奖章之上。关于这枚勋章的资料感谢hycpla同志的提醒),8枚列宁勋章,2枚十月革命勋章,2枚红旗勋章,1枚博格丹赫缅尼茨基二级勋章,1枚伟大卫国战争一级勋章,1枚红星勋章和多枚奖章,荣誉武器:带金质苏联国徽军刀1把(1976年)。还有:捷克斯洛伐克(3次)、保加利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英雄,蒙古、越南劳动英雄,以及来自印度尼西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秘鲁、罗马尼亚、芬兰、朝鲜、埃塞俄比亚、也门、阿富汗的各种勋章奖章,还有爱好和平奖章(联合国),提供人民福利奖章(世界工会联合会),此外还有居里夫人和平奖章等。当然,那个苏联元帅军衔也是老勃送给自己的礼物。<br/></font><center><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www.cccpism.com/tl/ussrwar/hero/u/29.jpg" complete="complete" style="CURSOR: pointer;"/></center><br/><center>勃列日涅夫元帅——左胸可见4个金星勋章(共得到4个,每个代表一次苏联英雄)和一个“镰刀锤子”奖章(上排,代表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最大的那个是胜利勋章;右胸勋章不详。其他勋章……就是基本上勋略了——实在挂不下了。</cent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 3:10:50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4#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1 21:47:41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 size="6">说起来,卫国战争结束的时候,老勃是少将军衔,要说一个将军没得过勋章肯定不可能。但是不知什么时候,老勃就成了勋章控,不仅无私的给自己发勋章,还鼓捣小兄弟们给自己勋章。所以,老勃的勋章收藏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国的勋章。而给他发勋章的国家数量,可能也创纪录了。<br/>有意思的是,老勃还是个很无私的人——他不仅喜欢给自己颁发勋章,还喜欢让人民群众“利益均沾”。<br/>有这样一个故事:勃列日涅夫在看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苏联经典间谍片)时,一个护士在一旁说,剧中的侦察员伊萨耶夫是个真实的人,现在还活着,只是被人遗忘了。老勃噌就蹦起来了,马上让警卫去了解伊萨耶夫的近况。警卫说,不用去了解,没有这个人,那是电视剧塑造的艺术形象。勃列日涅夫还是不放心,又给安德罗波夫打电话问,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问题来了——勃列日涅夫想发勋章,但是却没人来领。勋章是一定要给的,怎么办呢?最后,老勃把一枚勋章授给了扮演伊萨耶夫的演员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br/>吉洪诺夫不是唯一一个被老勃颁发勋章的人——勃列日涅夫时代,被勃列日涅夫颁发勋章的人,那是相当的多。甚至有人说,勃列日涅夫一出场,就是有庆祝活动,就是要发勋章了。<br/>甚至直到现在,颁发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形象字仍常常出现——当然,是在舞台和屏幕上的cosplay。即使是在克里姆林宫的大剧院的舞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滑稽演员彼德罗相在舞台上装出一副臃肿不堪的样子,嘴角歪斜,学勃列日涅夫说话:“今天,我……代表……苏……苏联政府……授予您勋……章……,社会主义……英……雄……勋章!”<br/>当年“两个伊里奇”[注2]之一,却沦落为人民的笑柄。<br/>历史有搞笑的一面,也有无情的一面。<br/><br/><br/>[注1]关于朱可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勋章数量说法不一,还看到一个说法是朱可夫46,勃列日涅夫62,这个巨大的差别可能出在国外颁发勋章的数量上。<br/>[注2]两个伊里奇:列宁姓名的全称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化名;勃列日涅夫的全名是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两人的中名都是伊里奇。这是当时对勃列日涅夫的吹嘘。 <br/></font><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 9:09:57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5#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1 21:49:46 |只看该作者
<strong><font face="宋体" size="4">笑话里的苏联史2-五个翁翁四百岁<br/></font></strong><div class="pQuote"><font face="宋体" size="4">一个公民来参加契尔年柯的葬礼。有人向他要票,他答道:到这里来我用的是联票。<br/><br/>——有40颗牙4条腿的是什么东西?<br/>——鳄鱼。<br/>——有4颗牙40条腿的是什么东西?<br/>——政治局</font></div><br/><br/><font face="宋体" size="4">“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管女直。”[注]——辽民谣《国人谚》<br/>历史有的时候经常重蹈覆辙——同样的剧本,经常在完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不同的演员再来一遍。这里要说的又是一个例子。<br/>勃列日涅夫时代,有人说是苏联最稳定的18年——经济上由于石油红利、柯西金改革等原因,全国处在温暖的繁荣景象之中;但是在这种温暖的繁荣之中,让人昏昏欲睡也是必然的——不仅仅是因为“繁荣的温暖”,也是因为苏共中央的委员们年龄实在太大了。<br/>勃列日涅夫时代,政治斗争仍然激烈。按照葛罗米柯的说法:“我们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样,有的人突然从这里出现,有的人突然在这里消失。” 但是,这种消失不同于斯大林时代的“消失”,勃列日涅夫时代,这种消失只是在政治舞台上的消失,而不是肉体“消失”。比如谢列平,赫鲁晓夫时代刚刚过去的时候,人们曾认为,这个克格勃出身、能力极强的年轻人是真正的领袖,而被推到台上的勃列日涅夫只是一个过渡角色。虽然晚景凄凉,但他毕竟活到了1994 年。还有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在勃列日涅夫初年,三人实行“集体领导”,柯、波、勃三人并称三驾马车,二人也先后在1980年和1977年被解除职务退休。最终,这些巨头们都离开了政治局,而看来软弱的勃列日涅夫则成了最终的胜利者。(苏斯洛夫虽然也很强势,但是他甘居幕后,喜欢“灰衣主教”理论家的角色,这使他远离斗争中心。)而那些稍微低一些的官员,或者担任不重要的部长,或者被打发当大使。<br/>即使不涉及斗争,在当时强调“稳定”干部的大背景下,干部委任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日趋完善。这就意味着,对干部而言,只要没有错误,就能一直干到死,就能一直享受特权。而即使你犯了错误,往往也是在级别上平调,免职基本不大可能。——换句话说,你还是特权阶层的一份子。举个例子,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第一书记麦都诺夫滥用职权,腐败横行,状子被递到了安德罗波夫手里,又报给赫鲁晓夫。老赫问老安怎么办,老安说:撤了他,送上法庭。可是最后呢?老赫的决定是——把这厮调个岗位,当个副部长吧。<br/>总的来说,对干部而言,相比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当官的斯大林时代和生命在于运动的赫鲁晓夫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还是很好的。不是小好,而是大好。<br/>但是,这种稳定对于国家和党并不是好事。这一时期,石油红利带来的繁荣掩盖了苏联在新科技方面的劣势;而干部的终身制,使得勃列日涅夫中风且病情愈发严重的情况下,这个巨大国家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在一个老迈年无法正常处理政务的总书记手里。<br/>不光是总书记,事实上整个政治局都是白发苍苍的。据统计,1981年3月苏共第二十六大上选出的政治局14名正式委员中,平均年龄为75.5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谢尔佩83岁;8名政治局候补委员平均年龄也接近7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库兹涅佐夫81岁。说这些政治局是一些“有些傻气地沉浸在一片大好形势中” 的政治盲人,一群只会唯唯诺诺没有任何主见和创新思维的的老头可能有点过分——至少不全是这样,但是不得不说,绝大多数人是这样。<br/>老迈,固步自封,对繁荣的满足,对世界变革潮流的漠视。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繁荣的另一面。<br/>1982年9月,79岁的勃列日涅夫来到巴库视察,在讲话时,由于助手的失误,老勃念错了稿子——但是他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即使所有人都骚动起来仍然如此,直到有人给她换了稿子。11月7日,勃列日涅夫参加了最后一次十月革命庆祝活动,但是被搀扶上台的他目无表情,只能偶尔挥一下手。<br/>3天后,勃列日涅夫逝世。<br/>要命的是,这不是老人政治的终点。<br/>勃列日涅夫逝世后,安德罗波夫接过了这个大国。(事实上,82年5月安德罗波夫就担任了苏共中央书记。)<br/>应该说,安德罗波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上面我说“至少不全是这样”,就是因为还有一个安德罗波夫。<br/>安德罗波夫在任期间,对苏联内部进行了一定的整顿。他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还发起了反对贪污和低效率的运动,整顿社会秩序,在经济体制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进行了一些试验,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对外,安德罗波夫的战略没有大的调整,但是政策更加内敛克制。他甚至指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各国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经验。<br/>这一切政策,应该说都是很好的。唯一的问题是——<br/>作为1914年出生的老人,这个需要变革的国家的工作太多了,多到他衰老的身躯已经没有办法承担了。<br/>他也老了。<br/>安德罗波夫身体一直不好,但是他已然勤政。甚至在他病重住院期间,他还躺在床上批阅文件处理政务。<br/>但是,上帝只给了他一年三个月的执政时间。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逝世。<br/>太可惜了。<br/>安德罗波夫逝世后,接任的是契尔年科。<br/>在契尔年科执政期间,除了继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外,其它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展开。契尔年科的政策基本上继承安德罗波夫,没有大的进步、革新和创造。坦率的说,这还不算太糟糕,因为他也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性质的角色。<br/>真正糟糕的是,他比安德罗波夫还老——他是1911年的。<br/>在执政一年后,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逝世。<br/>从82年底到85年初,不到三年的时间,苏联这艘大船就换了三个舵手,这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罕见的。<br/>在这一时期,由于总书记频繁的逝世,甚至广播电台都不敢播放柴可夫斯基比较缓慢的音乐作品,害怕被理解成哀乐。<br/>随着契尔年科的逝世,苏联迫切希望有一个相对年轻的人,结束老人政治的现实,领导这个国家完成变革。<br/>很快,人们找到了这个人。他的名字是——<br/>戈尔巴乔夫。<br/>作为一个改革者,他成功的对苏联的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这次改革如此彻底,以至于它最后彻底摧毁了这个叫做苏联的国家。<br/>当然,这就不是我们故事的内容了。<br/><br/>[注]南面北面:不同于中原“南面而王”的习俗,契丹以东为尊,皇帝官制分南、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从“国制”即契丹本族制度,管理契丹人,南面官从汉制管理汉人。<br/>女直,即女真,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而改。 <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 9:12:48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6#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2 09:06:40 |只看该作者
<strong>笑话里的苏联史3-玉米棒子赫鲁晓夫<br/><br/><br/></strong><div class="pQuote"><font face="宋体" size="3">问:赫鲁哓夫是怎样改变了列宁的共产主义模式的?<br/>答:共产主义,这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的玉米化。</font></div><br/><br/><font face="宋体" size="3">这几天光和勃列日涅夫纠缠了,现在写写赫鲁晓夫和玉米。——当然,本人对某超女没有任何好感,这里要说的,就是玉米棒子,或者叫玉蜀黍,或者叫苞米,就是那个印加人培养出来的玩意。<br/>对于这位“赫秃子”,上点岁数的人都不会陌生。在他执政期间,大到批斗斯大林、古巴导弹危机,小到敲皮鞋,可以说的很多。而玉米化,作为赫鲁晓夫农业政策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至今仍然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为此,人民群众尊敬的称呼他为“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br/>话说苏联作为一个极端强调重工业的国家,农业始终是一个软肋。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一方面消灭了富农阶级(不过手段比较暴力),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强迫命令下建立的整齐划一的集体农庄并没有给国家农业产量带来很大的进步,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倒退。资料显示,在全盘集体化期间曾经出现了农业生产严重下降的情况,在此期间,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其中牲畜头数减少了50%。一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始终在大量进口粮食等农产品,农业也始终是苏联的一大软肋。<br/>怎么办呢?赫鲁晓夫的答案是——玉米。<br/><br/></font><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3"><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080412/3a10a7ce5f.jpg" style="CURSOR: pointer;"/><br/>赫鲁晓夫和玉米<br/></font></center><br/><font face="宋体" size="3">在斯大林时期,已经成为乌克这个既是苏联粮仓,也是煤等重要矿物的产地的重要共和国的一把手的赫鲁晓夫,曾经提倡种植冬小麦,然而,在李森科的提倡下,春小麦成为胜利者。当然,李森科的背后,站着斯大林。<br/>——跑一句题,李森科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其主要理论是鼓吹所谓“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反对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基因决定性状),支持拉马克、米丘林等人的遗传学(环境决定性状)。恶劣的是,他将政治斗争的手段和方法带入科学研究领域,打击学术上的对手,压制一切反对意见。他说“米丘林生物学”是“社会主义的”、“进步的”、“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而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则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的”。对他的学术对手,他说:“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他的理论靠着行政力量的支持,一直到赫鲁晓夫下台才被彻底抛弃。李森科没有让苏联的农业腾飞,反而让苏联的生物学和基因研究已经失去了两代人的时间。关于李森科的理论有这么个笑话——<br/></font><div class="pQuote"><font face="宋体" size="3">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如果长得像父母,那就是按反动的基因学说生出来的,如果长得像他们的邻居,那就是按照李森科的革命的环境决定学说生出来的。</font></div><br/><font face="宋体" size="3">——下面回来。赫鲁晓夫在麦子上干不过李森科,于是就“绕过麦田来到了玉米地”。1949年,乌克兰大面积扩种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在其他农业区收获不良的背景下大获丰收,这让赫鲁晓夫大为振奋。同年底,赫鲁晓夫进入中央,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先是在自家试验种玉米,成功;在自家周围的农庄试验种玉米,也成功了。<br/>一个玉米控就这样诞生了。<br/>1953年,对赫鲁晓夫来说,是团结的一年,是胜利的一年。这是赫鲁晓夫在自家周围的农庄试验成功的一年,也是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一年(9 月)。虽然搞掉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7月已经逮捕了贝利亚,并且在年底将这个刽子手处决——作为一个元帅,被处决的命运还是很罕见的。<br/>赫鲁晓夫当上第一书记的同一个月,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当然,这也有政治上的考虑。莫洛托夫回忆说,马林科夫在1953年8月发表了他的农业方案后,赫鲁晓夫十分气氛。在顺序问题上,赫鲁晓夫敏感得甚至有一点病态。此后,赫鲁晓夫也拒绝和压缩“马林科夫的”,或者按照现在的说法,称为九月方针的农业政策。<br/>赫鲁晓夫提出,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增加饲料粮,使饲养牲畜从原来的以青饲料为主改为以精饲料为主,我们要玉米,要很多很多的玉米。而这只是开端,此后赫鲁晓夫只要一有机会,就在政治局大谈特谈玉米,其啰嗦程度直逼唐僧。<br/>当然,不仅仅是实践出真知,美帝国主义也在培养这个玉米控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br/>在一些和美国死磕的大背景下,赫鲁晓夫注意到,作为主要的饲料,玉米在美国的农牧业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此,赫鲁晓夫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收集农业情报,而玉米是重点;苏联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考察美国等国家的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br/>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在访问期间,赫鲁晓夫不仅在戴维营接见了艾森豪威尔大统领,还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美国农场。面对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米国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后,赫鲁晓夫成了个坚决的玉米控。<br/>“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br/>玉米,玉米,玉米,玉米。<br/>打了鸡血的赫鲁晓夫疯狂的在苏联鼓吹玉米棒子的伟大意义。<br/>赫鲁晓夫说:“要亲自研究玉米,熟练地为玉米而斗争。有了玉米,任何农庄都能解决畜牧业问题,因为除了玉米以外,没有一种作物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br/>在他的大力提倡下,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一路飙升。1953年的面积是350万公顷,次年达到500万公顷,到了1955年,增加到1800万公顷,1962年更是高达3700万公顷。<br/>甚至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都能看到玉米的影子:乌克兰成立了玉米研究所;莫斯科展览馆开辟了一个玉米展览室;农业部发行了《玉米》杂志;莫斯科开设了命名为“玉米”的专门食品店;甚至在一些晚会舞台上,还出现了模仿玉米果穗的舞蹈。 <br/>赫鲁晓夫认为,米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苏联一定能做到。感觉就像阿Q的名言“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可是这个命题成立么?<br/>不说别的,就说这个种玉米,美国有玉米带,在苏联还就真建不起来。<br/>中国初中生的地理课本就写过,中国东北平原“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异同——<br/></font><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314904.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font face="宋体" size="3">链接出处</font></a><br/><font face="宋体" size="3">注意最后一条: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br/>问题是,西伯利亚比三江平原还靠北。<br/>米国种得玉米,没错;乌克兰种得玉米,没错;问题是,这就能保证西伯利亚也种得?<br/>当然不行啊。苏联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呢,国土上能找到竹子也有北极熊,但除了人这种动物,还有什么活物能保证在这这么大的面积上都能生存呢?<br/>反正玉米不能。<br/>由于无视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大自然给了赫秃子当头一棒。很多地区的农民在种植了玉米后几乎没什么收成。由于其他作物数量被挤占,人的粮食都没有保障,更不要提像米国一样提供动物饲料了。而且,和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相比,用玉米秸秆当资料的成本高出两倍多。怎么算怎么不合算。<br/>但是,赫鲁晓夫还是在玉米的美梦中“但愿长醉不愿醒”。为此,他不断下达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在苏联也刮起了浮夸风。1957-1958年,梁赞州州委书记拉里奥诺夫吹牛造假,用种种欺骗手段,将梁赞州的肉类产量提高了四倍,三年计划一年完成。然而真相很快败露,最后拉里奥诺夫不得不自杀。<br/>对此,赫鲁晓夫其实多少是知道的。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来。至于其余的庄稼地呢,他们会说,那里放牲口了,玉米给牛蹄子踩了,不能计数。莫斯科州领导人喜欢以牛蹄子为借口,那么就应当教会这些牛,让它们用蹄子狠狠踢他们一顿,告诉他们,不要骗我们,那里根本没长玉米,我们也没有吃到玉米。”<br/>但是,他还是纵容了这种浮夸风。拉里奥诺夫的骗局在败露之前,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荣誉,赫鲁晓夫亲自前往授勋,还私下许诺准备让拉里奥诺夫出任俄罗斯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梁赞州的英雄事迹甚至写进了中小学课本。<br/>梁赞的事件并未让赫鲁晓夫清醒,他还在大力鼓吹玉米的重要地位,鼓吹全国的玉米化。结果,在赫鲁晓夫下台前夕的1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br/>1964年,在撤销赫鲁晓夫职务的十月苏共中央全会的会议记录上,关于玉米问题,有这样的论述:<br/>“苏共中央主席团认为,现存的局面是令人不能容忍意见,到处强迫播种玉米,甚至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北部各区也得种这种作物。直到尝到痛苦教训的苦果之后,他才允许个别地区例外。”<br/>这句话前面还有这样的结论:<br/>“赫鲁晓夫同志种种过于草率定下的方阵和欠缺考虑的唯意志论的做法,给我国的国民经济的领导制造了巨大的论乱,造成了严重失误,却用无穷无尽的搞所谓改革与改组加以来掩饰。”<br/></font><a href="http://www.cccpism.com/book/lishi/hlxt.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font face="宋体" size="3">链接出处</font></a><br/><font face="宋体" size="3">虽然是一次全面反对赫鲁晓夫的会议,但是这个结论还是比较正确的。<br/>就这样,玉米棒子赫鲁晓夫离开了政治舞台。<br/>苏联即将迎来稳定的勃列日涅夫时代。<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 9:14:03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7#
高奇梅 发表于 2009-9-2 16:51:54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今天收到校友会倪庆云小学弟的伊妹儿,是关于画册重印事宜的,内容如下:</span><span lang="EN-US"><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外附人的</span><span lang="EN-US">5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庆典能够成功举办,离不开各位班级联络人和广大校友们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再此谨表诚挚的谢意。</span><span lang="EN-US"><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为这次庆典,校友会发动大家收集照片和资料,赶制了一本画册,以为校友们留作纪念。然这本画册受到广大校友们的高度青睐,竟供不应求。现校友会为满足广大校友的强烈要求,决定再次通过各班级联络人统计各班对画册的需求数量,以便核算成本,尽早印刷。为保证希望得到画册的校友尽可能都拿到,建议各班级联络人认真统计数量,机会仅此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能弥补。</span><span lang="EN-US"><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这次印刷依据实际统计数量而定成本,需求者应按照成本价格支付相关费用后,才能开机印刷。</span><span lang="EN-US"><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不周之处,敬请各位校友谅解。</span><span lang="EN-US"><br/><br/>&nbsp;<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请各位班级联络人尽快统计需求数量,同时提醒缴纳印刷成本费事宜,并于</span><span lang="EN-US">9</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月</span><span lang="EN-US">15</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日前报送给我”。</span><span lang="EN-US"><br/><br/>&nbsp;<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请大家相互转告,如有需求,请尽快告诉我一声,统计完人数后,开印前需先缴纳印刷成本费。</span></font></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6:12:54编辑过]

Взойдет она,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 счасть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8#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2 17:30:39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strong>笑话中的苏联史4-无处不在的剑与盾<br/></strong>苏联某地出土了一具古尸,科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鉴定出他的年代,这时候来了两个自称是KGB的年轻人,二话不说把古尸架进了间小屋。不大工夫,年轻人出来拍拍手说“2235年前的”,科学家们大骇,忙追问KGB究竟掌握了什么高技术手段。“这很简单,”年轻人整整衣服说,“他自己招了”。<br/><br/>一个老师愁眉苦脸,KGB官员关切的询问“怎么啦?我能帮您什么忙?”<br/>老师说:“您的那个机关帮不上忙,您看,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今天我问柳芭‘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死的?’她却说‘不是我干的’我问萨沙,他也说‘不是我干的’我问尼古拉,回答也一样!”<br/>第二天,KGB官员找到老师:“您可以放心了,他们已经招认他们杀了列夫·托尔斯泰。”<br/><br/>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苏联人在一起聊天<br/>英国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冬天晚上回家,穿着羊毛裤坐在壁炉前面。<br/>法国人:你们英国人就是古板,最幸福的事情是和一个金发女郎一起去地中海度假,然后我们好和好散。<br/>苏联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半夜有人敲门,开门后……<br/>——康斯坦丁,你被捕了。<br/>——你弄错了,康斯坦丁在隔壁<br/><br/>在卢比扬卡,大家都知道尤里·安德罗波夫喜欢到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的办公室去闲侃。有一次总务处的同志趁安德罗波夫高兴,就壮着胆子问:“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人家都说您比较喜欢斯摩棱斯克广场而不是咱们这儿,您能否告诉我,是不是咱们这儿有什么地方让您不太满意,以便我们改进工作。”<br/>安德罗波夫有点意外地看着那个可怜虫,半真半假地说:“让我怎么说呢,总务处长同志。您不觉得卢比扬卡太沉闷也太阴森了些吗?”<br/>话锋一转,KGB主席打起了哈哈:“关键一点是,葛罗米柯那里能让我喝到纯正的法国咖啡,又能品尝到可口的匈牙利牛肉汤。在这一点上,别的地方没有。”<br/>这个事情过了每几天,葛罗米柯的电话就打到了KGB主席的办公室里:“尤拉,你是不是跟你手下的人说过外交部的咖啡味道比较纯正?”<br/>“喔!您是怎么知道的?”一股不祥的预感袭上安德罗波夫的心头。<br/>“也没什么,不过昨天卢比扬卡的总务处长跑到外交部的总务处长那里要什么法国咖啡的配方,本来也没有什么。但是那个可怜的家伙一晚上没睡,他担心KGB不会是因为什么咖啡配方的事情来找他。” 葛罗米柯慢条斯理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挖苦。<br/>“嗯,是这样嘛。我会去调查一下的,不过您最好再提醒一下你们的厨师长,因为我还跟他们说了外交部的匈牙利牛肉汤味道不错。”KGB主席的回答也让人哭笑不得。<br/>“我说!尤拉,您要知道我从克里姆林宫挖怎么一个合心意的厨子过来是多么不容易,要是把他给吓死了,您可要赔偿我的全部损失。”<br/>挂上老朋友的电话,安德罗波夫不得不把那个该死的总务处长叫到办公室来亲自跟他解释:“您瞧您都瞎忙乎些什么啊,我说的法国咖啡,可是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亲自给我调制出来的,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时候就会这个了。”<br/>战战兢兢的总务处长回到办公室里跟手下说:“这下可不好办了,谁又能知道安德烈·葛罗米柯是怎么冲咖啡的?”<br/>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KGB干不成的事情,几天后安德罗波夫发觉咖啡的味道有点不大对头,是很熟悉的味道。他专门找人调查了下面的人最近搜集的情况汇报,主要是对国家领导人这一级别的。当有人把葛罗米柯在自己的别墅冲咖啡的照片放到秘密警察头子面前的时候,安德罗波夫气到没火可发。<br/>“这些个该死的!”<br/>转念一想,也不是全无收获!原来安德烈是用矿泉水烧咖啡的,怪不得那家伙的咖啡那么好喝。现在,可算是知道了。<br/>(鸣谢:江城孤舟兄)<br/>说到苏联,克格勃可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在我们的印象里,克格勃就像唯物辩证法里的矛盾——无时不有且无处不在。</font><br/>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9#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2 17:33:11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苏联时代的克格勃,似乎是一群无所不能且无法无天的人,他们上可通天下可入地,随时能在你身边出现,随时可以以匪夷所思的手法干掉任何他们想干掉的人而没有任何顾虑。当然,在西方电影里,克格勃要么是妄想引发世界核大战的疯子,要么是阴险毒辣的绝世美女,总而言之,和经常没事就拯救一下全人类练练手的米国英国同行相比,他们永远是大反派,要毁灭世界毁灭人类的大反派——当然,最终都会被英明神武的米国英国同行干掉,然后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地球得到了拯救……<br/>克格勃所带地,称为卢比扬卡——据说,这里历史上是下诺夫哥罗德人聚居的地方,因此得名。——说起来,世界上以建筑物作为一个单位,尤其是部级单位的代名词的,而且又有世界范围知名度,除了卢比扬卡,恐怕就是米国那个房子多个角多条边的好战分子总部了。<br/>事实上,打从克格勃刚刚诞生不久的时候,卢比扬卡就和这个单位紧密的联系了起来。<br/>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嗯这是一段时间后的事情……不过也给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招来了德国更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br/>对于前者,苏俄政权被迫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换来了和平。德国希望以此结束东线的战争,将军队调往西线和英美法列强死磕到底——当然,我们都知道,最后德国还是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后者,在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的领导下,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工农红军,不仅最终击败了白军,驱逐了外国干涉军,还顺便一路杀将到华沙城下,差点把白色波兰也一举拿下……嗯,也都是挺遥远的事情。<br/>那就说个近点的吧。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苏俄就在彼得格勒的霍瓦亚大街2号建立了建立了“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为肃反委员会,或者更简单,契卡。<br/>这就是克格勃的前身。<br/>契卡的创始人和首任主席,就是著名的捷尔任斯基同志。<br/></font><center><font size="6"><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913/Img222017001.jpg" style="CURSOR: pointer;"/><br/>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1877-1926)</font></center><font size="6"><br/>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在次年,即1918年的3月5日,苏维埃政权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回莫斯科。从这时起,契卡的办公场所就设在了卢比扬卡。克格勃和卢比扬卡,这两个名词从此以后紧密相连。<br/></font><center><font size="6"><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www.nen.com.cn/72351172232478720/20060321/569668.jpg" style="CURSOR: pointer;"/><br/>卢比扬卡</font></center><font size="6"><br/>作为苏联特工行业的开山祖师,捷尔任斯基的工作也是相当的出色——无论是白卫分子、外国间谍、孟什维克还是小偷、娼妓和醉鬼,通通被一扫而光。当然,契卡的权利也是相当的大,只要他们认为有必要,就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br/>此后,契卡的名字经过了多次变化——<br/>1922年2月 国家政治保卫局<br/>1923年7月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br/>1934年7月 国家安全总局<br/>1941年2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br/>1941年7月 国家安全总局<br/>1943年4月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br/>1946年3月 国家安全部<br/>(其中:1947年1O月到1951年11月,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br/>1953年3月 内务部<br/>1954年3月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br/>到此,克格勃的名字才真正确定下来。克格勃的全名,是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拉丁转写为KGB。<br/></font>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0#
冯素林 发表于 2009-9-2 17:35:15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6">在整个苏联时期,尤其是大清洗时期,克格勃在苏联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就像宇宙中的暗物质——你看不见他,但是你始终能感觉到他的存在,而且是举足轻重的存在。<br/>在苏联国内,下到平头百姓,上到中央委员,一切都可能在无孔不入的克格勃的注视下。任何被认为是反革命的人,都可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拉将出去,然后,或者是西伯利亚的干活(真的干活),或者直接消失。当然,如果是有相当地位的人,如图哈且夫斯基或者布哈林,还是要形式上接收一下审判的。讽刺意味的是,克格勃的头子、大清洗的主要执行者——亚戈达、叶若夫两人,最终也在大清洗的洪流中丢掉了性命。而同样在大清洗中平步青云的贝利亚,也在斯大林逝世后被枪决。<br/>不仅仅是对内,对外情报工作也是克格勃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冷战期间。从击落U2飞机到新疆伊塔边民出逃事件,到处都能看到克格勃的手。无论是鲁道夫·伊凡诺维奇·阿贝尔、斯塔申斯基还是米哈伊尔·奥尔洛夫(或者他的美国名字,Glenn Michael Souther),一个个姓名和一个个传奇,都只为这个神秘的间谍组织更加增加神秘的色彩。<br/>作为一个巨大的单位,克格勃的职能包括:领导对外的间谍活动和情报搜集工作,对内部的反间谍活动和保密工作,保卫苏联领导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对苏联公民和外国人的全面监视,对边防军的领导工作。注意,边防军也是克格勃的管辖范围。<br/>据说,克格勃系统工作人员曾一度达到50多万名,总部机关有1万人,间谍、反间谍和技术保障等部门有20万人,边防军30万人,此外,在全国有150万线人,在国外有25万谍报人员,年预算为100亿美元。<br/>但是,随着苏联的风光不再,苏联克格勃也同样不再风光。<br/>更糟糕的是,在八一九事件中,克格勃的最后一个领导人克洛奇科夫站在了发动政变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一边。但是最后,这次本身为了挽救苏联的行动最终不仅无可挽回的失败了,甚至可以说反而加快了苏联解体的速度。<br/>八一九事件之后,由于站错了队,克格勃被进行了彻底改组。其直属的部队移交给了国防部,边防部队也划了出去,此外,一些局也被分割出去,总人数一下裁至四万。<br/>12月25日苏联解体。新官上任的叶利钦秉承除恶务尽的原则,把克格勃变成了俄联邦安全署。几经整合之后,1995 年4月3日,叶利钦又将俄联邦情报部门改组为联邦安全局。至此,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关——克格勃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告完结。<br/>有人说,克格勃历史就是苏联历史的缩影。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的。<br/>不过,普京总统于2004年7月签署命令,重新组建了俄罗斯国家安全局。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和保卫局再次成为一家。<br/>某种角度上,这可以看成克格勃的继承者吧。<br/>无论如何,苏联时代强大精干无孔不入的克格勃,恐怕已经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br/>但是,那些曾经的克格勃们,则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br/><br/></font><center><font size="6">http://hi.baidu.com/zhendetaishuaile/album/item/003896d480521925a18bb7da.html<br/>搞笑图片一张-苏联肯德基(朱加什维利同志友情出演)</font></center><font size="6"><br/></font>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11-1 13:24 , Processed in 0.046802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