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马可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班新茶馆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431#
张春明 发表于 2010-4-19 20:21:56 |只看该作者
我在用别人电脑,不能多聊。因在装修,请假2个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432#
郑美玲 发表于 2010-4-21 17:33:52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我还纳闷呢怎么张春明好长时间不露面了,原来在装修啊。注意装修的保证质量。</font>
xiao wazi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33#
冯素林 发表于 2010-5-22 14:37:14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前两天去了世博会,暴走3天</font></p><p><font size="4">1.中国馆</font></p><p></p><p><font size="4">2.沙特馆的海宝</font></p><p><br/><font size="4">3. 台湾馆</font><br/></p><br/>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34#
冯素林 发表于 2010-5-22 14:43:59 |只看该作者
<p>4.尼泊尔馆内白塔上的标志,共4个面,每面都是这个标志,谁知道什么意思可以说一下</p><p><br/></p><p>5.斯里兰卡馆内</p><p></p><p>6.阿联酋馆,这个馆的电影制作非常好,可惜照片看不出来<br/></p><br/>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35#
冯素林 发表于 2010-5-22 14:52:53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7.日本馆的机器人</font></p><p></p><p>8<font size="4">.晚上的土库曼斯坦馆</font><br/></p><br/><br/>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36#
冯素林 发表于 2010-5-22 14:57:03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欧洲区</font></p><p><font size="4">1.德国馆一进去有各个州的风景名胜照片,可以合影,这个就是新天鹅堡</font></p><p></p><p>2.最吸引人的能量球<br/></p><p></p><p>3.法国馆内的名画<br/></p><br/>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37#
冯素林 发表于 2010-5-22 15:03:19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4.造型独特的西班牙馆</font></p><p></p><p>5.西班牙馆内的巨型婴儿<br/></p><br/>6.瑞士馆人山人海,因为可以模拟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缆车,而且放人极慢<br/><br/>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38#
冯素林 发表于 2010-5-22 15:11:42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7.比利时馆内巧克力做的撒尿小童</font></p><p></p><p>8.各种钻石制品<br/></p><p><br/>9.种子圣殿英国馆</p><p><br/></p>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439#
郑美玲 发表于 2010-5-23 18:48:10 |只看该作者
冯素林:你真棒啊!去了那么多馆还留影,真羡慕![em01]
xiao wazi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40#
冯素林 发表于 2010-5-27 09:54:42 |只看该作者
<p><strong>关于世博会的照片以后我再继续帖.现在先转载:</strong></p><p><strong>赫鲁晓夫楼——苏联时代的特色住房</strong><br/>&nbsp;<br/>1945年,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随后,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重建需要大规模人力,这一点没有问题的——苏联红军在战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复员,红军人数从一千余万减少到不到三百万。问题是,这么多人住在哪儿?<br/><br/>最初几年的重建中,苏联政府并没有给予这个问题特别的关注,而是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超大规模且极为华丽的建筑中。对自己的住房问题,苏联人民也是充分发挥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想辙,特别能凑合”的精神,用私搭乱建、地下室、多人合住等种种方法暂时的找到了栖身之处。<br/><br/></p><center><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fs4.woku.com/b/1/1544/1544537/20071015101347289_500.jpg" complete="complete" style="CURSOR: pointer;"/><br/>莫斯科大学主楼,被称为莫斯科的斯大林式“七姐妹”的7幢建筑之一(另外6座是乌克兰大饭店,列宁格勒饭店,外交部,重工业部,还有两幢公寓楼),这种雄伟的建筑据说本来共有8幢,但第八幢被送给了华沙,是华沙科学文化宫。不过,2003年建成的凯旋宫在某种角度上填补了这个的空白。</center><br/><br/>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和斯大林相比,赫鲁晓夫至少在这一点上显然更加了解人民的需要。因此,在经过试验后,在苏联全国,尤其是莫斯科等大城市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被后人称为“赫鲁晓夫楼”(俄Хрущёвка,英Khrushchyovka)的住宅楼。<br/>那么这种“赫鲁晓夫楼”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br/><br/><center><img width="650" alt="点看全图"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a/Panel_Khrushchev_house_in_Tomsk.jpg/800px-Panel_Khrushchev_house_in_Tomsk.jpg" complete="complete" style="CURSOR: pointer;"/><br/>塔木斯克的一座赫鲁晓夫楼</center><br/><br/>简而言之,赫鲁晓夫楼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建造快。<br/><br/>一般来说,“典型的”赫鲁晓夫楼只有五层。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如果层数再增加就需要安装电梯,而这显然将大大增加建造房屋的成本。(当然,莫斯科后来增加到了12层——地少人多,没办法啊)“典型的”赫鲁晓夫楼一般用水泥预制板搭建而不是砖头建成,这既有降低成本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盖楼的效率。<br/><br/><center><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moscowwalks.ru/sasha/khrushevka/image12.jpg" complete="complete" style="CURSOR: pointer;"/><br/>这应该只是一个特例吧……貌似不是所有的楼都是这么盖的……</center><br/><br/>赫鲁晓夫楼的外装潢显然说不上漂亮,而里面的生活也说不上舒适。每一家赫鲁晓夫楼的面积都不大,一般来说之友5、6十个平方米。此外,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都被限制,一般厨房只有6平方米,而卫生间往往只有4-5平方米。据说赫鲁晓夫对小卫生间的设计还相当满意,他说“只要能容得下我,其他人就都不会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赫鲁晓夫楼是当时的“蜗居”也并不过分。 <br/><br/>赫鲁晓夫楼还有个特点,就是高度的相似,甚至相同。为节省成本、加快进度,以一张图纸在一个城市盖起很多楼后,又被拿去在另一个城市继续“发挥余热”的事情并不稀奇。于是,各地的赫鲁晓夫楼看来极为相似也就不足为怪了。关于这一点,即使在苏联时期也经常被取笑。比如苏联时代的经典贺岁喜剧电影《命运的捉弄》(俄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или 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 英The Irony of Fate)中,完全一样的赫鲁晓夫楼就成了故事中一连串误会的导火索。<br/><br/><center><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4/4b/Irony_of_Fate_poster.jpg" complete="complete" style="CURSOR: pointer;"/><br/>《命运的捉弄》海报,导演梁赞诺夫。故事情节是:由于醉酒的原因,本来是到机场送朋友的任尼亚在新年前夜被人误送上了开往列宁格勒的飞机。当他在列宁格勒机场醒来后,认为自己仍在莫斯科——在这里有着和莫斯科同样名称的街道,一模一样的住宅楼和房间,他甚至可以用自己的钥匙打开远在列宁格勒的“家”。随后任尼亚和这间房子女主人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有趣的误会,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尾。这部电影至今在俄罗斯仍然是每年必放,以至于俄罗斯人问“你看了几遍《命运的捉弄》”就是在委婉一点的问你的年龄</center><br/><br/>在当时来说,虽然住得不是太舒服,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能搬出拥挤脏乱的工棚、地下室,分到一套“自己的”房子,对很多人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而苏共中央也把大量建设住宅楼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要求“加快住宅建设的工程进度,以确保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各地都掀起了建设大量的赫鲁晓夫楼的热潮,而此后赫鲁晓夫楼的建造也没有完全停止。据统计,1961-68年,仅在莫斯科就建造了300万平方米的“赫鲁晓夫楼”。而列宁格勒一地的赫鲁晓夫楼的数量也在1500栋以上。大量的住房被快速建成并免费分配给迫切需要住房的人们,在当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赫鲁晓夫楼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br/><br/><center><img alt="点看全图" src="http://www.ljplus.ru/img/u/s/usolt/novoselye_card.jpg" complete="complete" style="CURSOR: pointer;"/><br/>一副关于赫鲁晓夫楼的宣传画,下面俄语的大意是“祝贺喜迁新居!”</center><br/><br/>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这种简易住宅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加上房屋逐渐老化和超期服役,赫鲁晓夫楼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老旧、丑陋、简陋成了赫鲁晓夫楼的代名词。甚至在2007年11月,当时还是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在一次会议上都说“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br/><br/>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建设新的赫鲁晓夫楼,而已有的也对赫鲁晓夫楼的拆除工作也在莫斯科等地也一直在展开。根据莫斯科市政府2002年颁布的一项命令,对“赫鲁晓夫楼”的拆除与改造工程将在2010年前完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甚至将改造赫鲁晓夫楼称为一项“良心工程”。平心而论,“令人恶心”这样的帽子对于赫鲁晓夫楼来说还是有失公允的,毕竟赫鲁晓夫楼曾经还是解决了许多人的住房问题的。相比之下,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2月的评论更加公平——“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居民搬进了这种楼房内,虽说居室窄小,舒适度低,但毕竟有了属于个人的、自己的房子。”<br/><br/>虽然赫鲁晓夫楼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显然,“居者有其屋”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需要投入精力和智慧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无论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北京、上海,都是如此。<br/>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11-23 20:19 , Processed in 0.043414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