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惠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君子》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11#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5-22 18:59:41 |只看该作者
中戏和青艺合并成立了国家话剧院。文革前,这些团串的也很厉害,谁都不保守,谁手上都有叫座儿的本子。
想查资料,可以去国话的资料室。博士生不会去钻那些灰尘。至少他们应该有当时的脚本、舞美设计的底稿、剧照、甚至当时的报章评论等。
当时的演员后来都是角儿。
家父在世时有嗜好,看什么演出都把节目单认真的保留起来,做资料参考。闹不好,我家什么地界儿还藏着一份当年《伪君子》的说明书呢。考虑比较合理地卖给“夜雨剧社”。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2#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2 21:52: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2 21:57 编辑


维基法文版《伪君子》条目(2012年5月18日编):

有学者认为,莫里哀创作《伪君子》的时候,参考了1542年Pierre l'Arétin的话剧《Lo Ipocrito》。
Ipocrito的人物形象是耷拉着眼皮,羸弱,贪吃,胃口很大,穿黑衣服,老是用胳膊夹着一本祷告书。他想方设法进入了一个有钱人的家里,奉承主人,垂涎女主人,设置阴谋,占有主人的财产。
另外有人说,莫里哀笔下的答尔丢夫是某个神父的形象。
有人说“Tartuffe”一词出自意大利文,因为意大利语动词“truffer”是“欺骗”。有人说是德语,德语中的“der Teufel”是魔鬼的意思。诗人Lorenzo Lippi 笔下有过一个人物叫Tartufo,意思是“坏心肠的人”。
1663年,Jacques Lagniet刊出版画“Tartufe”,注脚是:“这个老家伙面色凶,显然消化不良,口臭,吐浓痰……”。
“Tartuffe”一词在《伪君子》剧之前就存在于市井俚语当中,用来称呼那些喘粗气,口臭,以假身份骗人的坏人。
从莫里哀的《伪君子》剧以后,“Tartuffe”进入普通法语字典,具有所有词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3#
史晓帆 发表于 2012-5-23 03:54:13 |只看该作者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1 16:41
有《伪君子》的想法以后,和晓帆说过。
不过几天,晓帆送来在巴黎COMEDIE FRANCAISE买到的《伪君子》实 ...

惠杰真说过奖了,想好换一个词吧。但谁不爱听表扬呢,所以我也得谢谢你,呵呵。

卫平这个剧社的演出,我还都错过了,实际上有一次是就差一点没错过。2006年夏天,接到卫平短信:“下星期请你看话剧。”

我回复说:”我刚看完话剧从剧场出来。”

卫平问:“你看的是什么话剧?”

我说:“《到现在还没想好》。”

卫平说:“啊呀,我们剧社下星期演的就是这场戏。”

我说:“是吗,我今天买票时知道下周换一个业余剧社演,没想到就是你的剧社啊。”

就这样,还是没看上夜雨剧社的演出。

点评

董林  上次方领导剧社演出,全程录像了。忘记是不是把带子给方领导了。  发表于 2012-6-1 23:36:1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4#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5-26 06:10: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5-26 06:11 编辑



“中戏和青艺合并成立了国家话剧院”,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新建了剧场,去年启用,里头院子里有小剧场。启用的时候,在小剧场演了一出法国戏,名字忘了,有冯宪珍。一会儿是法国人说话,打汉语字幕,一会儿是法国人说话,打中文字幕。话剧,只要本子凑合,全凭演员的功力。冯是我们这个年岁的人,我们有呼应。但是是个小戏,老年人的生活,看的时候,有几处乐乐,看了就忘了。
法国有不少好戏。两边儿操作交流的人责任重大。
上周三在这里看过国话的《笑面人》。
雨果是个小说家和诗人,《笑面人》的剧本应该不是直接出自他的手。翻译是沈大力和董纯,沈是我在北外读书时的主任老师,今天算起来已然是七十多的人了,他的法语水平很好。
这是一个挺大挺沉重的故事,让几个其实根本不懂欧洲的青年演员演绎,参与导演的法国人不懂中国,带着传统成见硬性地靠近中国,让人看着心乱。
法国人总觉得中国人嘻哈,虚无道德和人品,是一种极大的误会。
按计划,“夜语”版的《伪君子》将于2013年初在北京公演。赶上排练的时候,一定请几位莅临指导。

使用道具 举报

超级版主

72小队傻老爷们

Rank: 8Rank: 8

15#
董林 发表于 2012-6-1 23:30:53 |只看该作者

演出结束后,方领导讲话。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6#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6-3 05:52: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6-4 08:11 编辑


看着美国人编电影,直为他们担心,这么着搞下去,把资源都搞完了,还有什么可写的么?
中国人的戏太多了。远的关心不过来,我们自己就经历了这么多。
可歌可泣。
哭分三种。哭,为有声有泪;泣,为有泪无声;嚎,为无泪亦无声。潘金莲哭武大郎,嚎。我以为这是曲解了嚎,人最悲伤的时候,无泪无声,容易嚎。
不过是,今天的人写的戏,不关痛痒,家长里短,实在无聊了,加白血病。不明白这么肤浅,为什么还能一致地执着地坚强地在肤浅中快乐地生存。
以前时尚港台腔。港台腔没什么不好,问题是操了港台腔,好像就尊贵了,让人接受不了。纵然你们时常有蛤蚧和海马撑着,也未必真的厉害么!厉害了又怎么着了么?这两年有改的趋势,纯广东人也“哥们儿姐们儿”地招呼了。演员们要是没有北京腔儿,会被人家以为在北京没人。我听着,也不怎么舒服。
我们之于世界,总是迷迷瞪瞪,我们是一样?我们是不一样?我们是一样的不一样?我们还是不一样的一样?
预报今日北京中雨。

点评

林伟  “坚强地在肤浅中快乐生存”——这话精辟,耐人寻味。  发表于 2012-6-19 18:09:56
黄晓敏  “坚强地在肤浅中快乐生存”,这是个挺不错的文章题目。偶然看了几集过期的电视剧,果然没听见真正的北京话。除了操港台腔,怎么十七、八岁的姑娘现在都学六岁的小女孩说话?  发表于 2012-6-3 23:55:1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7#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6-12 11:12: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6-12 11:15 编辑

法国人对宗教的态度
前几年,在起草《欧洲宪法》的时候,文中出现了“欧洲文明继承了……宗教……”字样,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都公开表态干预,坚决把“宗教”抹去。他们的行为当然都不是个人的好恶。这说明,尽管宗教(建筑、美术……)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法国人不愿意让宗教悬挂在自己头上。
1905年,法国正式把宗教推到了主流社会以外,不给地位,不发工资,不给钱,全不管。但是,这时候,法国人中的天主教信徒仍然几乎是全民皆兵。
二战以后,人对战争、生命、道德和信仰等有了大量思考。从凯撒带队的罗马人走了以后,经常是法国人出去打别人,拿破仑打埃及,打莫斯科,法国再没有被谁占领过。可是希特勒来了,一呆就是好几年。法西斯是不争的坏人,战争狂,人类中的妖魔,杀绝犹太人,滥杀抵抗战士,灭共产党人,灭同性恋,掠夺艺术品,为非作歹,到处是恐怖和血腥。
法国的信徒在绝望中突然发现,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时候突然失踪了,上帝的第一代言人教皇为了自己的生存,连一句谴责纳粹的话也没敢说过。上帝忘了么?摩西是犹太人,耶稣也是犹太人,怎么不来保护他们的后人呢?上帝没有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那么,就是教会的问题。
二战以后,法国天主教信徒的人数急剧下降。1986年,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是教徒的法国人占人口总数69%,其中不去教堂、不做忏悔的占多数,反对禁流产的占压倒多数,有婚外情的几乎是全部。比较守规矩的信徒中大部分是老人。在比较完全定义的法国天主教信徒当中,留恋传统和习惯的意义已经多于宗教的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6-18 20:22: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6-19 20:06 编辑

人有很多的肢体语言。
法国人的手势非常多。总统大选投票前的两个候选人辩论,美国人基本不动,奥巴马属于好动的,但是也没有多少动作;法国人此时也沉稳多了(国家要改变颜色了呀!),但是过不了几分钟,便眉飞色舞,手舞足蹈。
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动作少。见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或者哪一个,说话的时候有什么动作么?
我们记得的经典动作是列宁,他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一向所说的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工农(?)革命,实现啦!这时候,他深情遥望远方,左手卡在背心肩部的开口,右手手指并拢,成一个有力的手掌,用力劈下。有个连环画的封面就是这个。这个动作给人印象特别深。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常用的手势,以后也没看见过。
法国人有一个摇摆食指的动作,有好多意思,看当时是怎么一个场合。伸一个食指,左右摇摆,这个意思比较固定,就是:别这样。把手举高一点儿,意思是:这个问题严重,千万别这样。
中国人伸食指分男女,女的兰花指,男人要伸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可这也都是戏里的做派,没见过那个县的政法委书记说话有这个手势。
这个《莫里哀》,演员们说中国话,要是要求他们全用法国人的动作呢,好像出不来,对不上茬儿啊。要是都背着手说话呢,或者借用道具,把一把椅子搬来搬去,开门关门,跳窗户,这戏没什么新意。要是借用京剧里的动作呢,拱手问候,转身亮相,造型,这个喜剧就要喜大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9#
林伟 发表于 2012-6-19 18:14:55 |只看该作者
“要是借用京剧里的动作呢,拱手问候,转身亮相,造型,这个喜剧就要喜大发了。”——有意思,再来个吊毛儿、抢背……真是喜大发啦!
娱乐校友、娱乐大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0#
刘惠杰 发表于 2012-6-20 12:14: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惠杰 于 2012-6-20 12:20 编辑


     “绅士”,法文“gentilhomme”,出现于十八世纪,是从英国的gentleman衍生而来。最早是指贵族,在贵族家出生的婴儿也叫“绅士”。

    中世纪,法国有“骑士”(chevalier),或者“见习骑士”(ecuyer),当时只有骑士或者见习骑士才可以称为“先生”,地位更高的人,比如君主和大的采邑领主,称为“老爷”。

    绅士的特点应该有以下四种:
    忠诚。
    或者是忠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小人无信,逆向反证,是一个意思。
    勇敢。
    为国牺牲,主持正义,无所畏惧。
    好学。
    视愚昧无知为耻辱。
    礼貌。
    祭拜祖先,礼敬神明,尊老护幼,呵护女人,是平日里的生活方式。

    中世纪以后,意、德、西等国家都有“绅士”,中国的绅士叫“君子”,其特点和欧洲的“绅士”差不多。

    我看见好几个外附的人被外界称作“绅士”,也算没给学校丢人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11-23 20:00 , Processed in 0.040167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