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玲玲学姐都是77年当的兵,不过学姐是高中毕业,我是初中毕业。67年上学,赶上“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了。脑子好的时候全背“老三篇”了,唐诗宋词大概只记得背过“汗滴禾下土”……现在想来那才叫文化沙漠呐。没办法,谁叫咱赶上了呐。不过,历史无法改变,人总要为后人做点有益的事吧。下面是我写的一篇不成样儿的文章,算是聊表赤子之心吧!
《传承的历史责任》 文 林伟 说到文化传承,我觉得应当细分为“传”和“承”两部分:“承”就是从前辈手中接过现存的中华民族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传”就是尽可能原封不动地将它们传递给我们的后人。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更加恶劣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承接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少得可怜。真正接触传统文化完全有赖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补习。如果再不珍惜这些挂一漏万继承下来的东西,鄙夷甚至加以毁弃它们。那么,有一天我们真的会无颜面对地下的列祖列宗了。 什么是传统中华文化呢?我以为,既不是宫廷文化,也不是贫民文化,其精华所在在于所谓的“士文化”——换句时髦的话说,叫做“中产阶级文化”,它才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个“士文化”包括士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他们的专门技艺——诗、书、画、印,也包括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他们有钱、有闲、有文化,在他们眼中衣食住行皆可品味,世间所有全部被艺术化。 “赏玩”和“品味”是“士文化”的核心。原本为实用的“关防”在他们手下变成了优美的印章;纸墨笔砚变成文房四宝;文字变成法书;住宅变成园林;就连繁缛乏味的公文奏章都能让他们写成千古流传的文学名篇。饮酒,引申出酒令之类的酒文化;品茶,衍生出以紫砂壶为代表的茶文化……真正懂得享受美好人生的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套用一句流行语:古代世界各国贵族都懂得享受,但是真没见过像中国人这么会享受的。 如今民族中兴,盛世太平,广大民众衣食无忧,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成为历史潮流。此时恰恰是继承、恢复、光大 “士文化”(也可称作“雅文化”)的大好时机。中华传统文化虽历经外族侵略等重重磨难,却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甚至那些曾经用武力残暴摧残她的蛮蒙异族,最终不得不拜倒在她的脚下,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她那深不可测的神奇魔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华夏文明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必将日益增强。作为社会的中坚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责无旁贷。 不过,我们传承的必须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并不反对大碗茶,不反对恢复老天桥,也不反对二人转。如今毕竟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总不能让每个民工都捧一本《红楼梦》,欣赏哭啼啼的林妹妹吧!但是如果硬是要把二人转当成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依我看来,其危害程度绝不亚于轰轰烈烈的“破四旧”。 前些时候我们国家领导人访问日本。期间,人家用茶道表演接待贵宾。说来可笑,我们居然用川菜馆里类似天桥杂耍的长嘴大茶壶表演来回应人家!一文一武、一动一静,一边是舒袖曼舞雍容华美,一边是短衣粗服上蹿下跳……看得我是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真所谓汗颜呐!难道琴、棋、书、画那么多文化瑰宝都不足以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却非要用地摊文化代表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吗? 我无言以对,最后只想起四个字来:斯文扫地! “知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趁着传统文化逝去得还不太远,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地继承下来,再趁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把它们当成逝去的远古文明,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他们。虽然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生不逢时先天不足,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承而传之,至少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在我们手里还不会完全断裂。 面对渐行渐远的中华文明绚烂瑰宝,太多的悲哀、太多的无奈! 没有舍我其谁的自信,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能力有限,但我们还在尽力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