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您好,家里有人吗?我们来人口普查。”这样的话,在60岁的庄鹏老爷子嘴里每天要重复几十遍。但彬彬有礼的问话通常得不到回音儿,如果门里稍有动静就能让老爷子兴奋得抖擞精神。入户摸底普查,在庄老的眼中是个体力活儿,更是个斗智斗勇的脑力活儿,而且普查至今剩下的都是“攻坚战”。比如上周六一天,庄老先生和同组的张小梅敲了34家的大门,却只敲开了其中的4家。 技巧1:按图索骥 对照门牌挨个敲门 庄老先生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北京十万人口普查员中的普通一员。家住前门东大街社区的他就负责家门口这片的入户访问。上周五一早,他和其他9位普查员一起在居委会碰了头,彼此间通报了一下入户进展,照例相互鼓励后分别开赴各自的“管辖范围”。花甲之年的他正好“卡”在这次人口普查员的年龄上限,当属年纪最大的普查员之一,但业务之熟练丝毫不让年轻人。 “您好,家里有人吗?我们来人口普查。”庄老先生和同组的张小梅对照着还没有入户的门牌号码挨个敲门。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宿舍楼四个单元共用一部电梯,60岁的他干脆挎着装有各种资料的书包爬楼上去,半小时不到,脸上就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这些天好多了,前一阵最热的时候上火了,天天回家吃牛黄治嗓子。” 技巧2:慧眼识珠 看门就知有没有人 敲门、问话、等待——枯燥的重复老人早已经习惯,他神态自若地告诉记者,80%以上的住户已经登记过了,剩下的都是有入户难度的住户。“吃闭门羹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哪些“闭门羹”是户口在此却没人居住的“寄挂户”,哪些“闭门羹”是户口在此房屋出租的“空挂户”,哪些“闭门羹”是明明有人就是不开门,细心的老人分得一清二楚。防盗门上一层灰土,唯有锁和把手处干净的,多半是出租户;门上全是土、电表显示红字,或者还插着查水表的通知单,甚至连玻璃都没有的,基本上是久无人住的空户了;上次留的《致调查户的一封信》不见踪影,或者屋里有小狗的叫声,有可能正赶上主人外出,则再留一封通知单,写明居委会电话。“不留个人手机是怕居民对不明身份的人有疑虑,他要是打电话给居委会,信息都会转到我这里。”庄老先生解释说。 也遇到过蛮不讲理的居民,不仅不开门还张嘴就骂人,还有人扬言“我们不参加人口普查”,有的人记不清家人的身份证号码,普查员提醒说可以打电话询问,却招来“着什么急呀,下次再来吧”的训斥。对此,普查员只能反复解释,受冤枉气也只好忍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