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5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庆50周年征文启事 [复制链接]

版主

赤道玫瑰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马小卫 发表于 2009-6-17 13:37:4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校庆50周年征文启事

   2009年8月,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将迎来建校50周年庆典。校刊《外附人》将在8月份出专刊。特向海内外校友征文。

  50年光阴流转,似水年华,50载风风雨雨,难舍母校情愫。掀开历史,有多少往事摇曵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有多少豪言壮语在我们胸中激荡,有多少教诲铭刻在我们耕耘的扉页。尊敬的各位老师,校友们:请拿起您的笔,开启您尘封的记忆,把您对母校的赞美,师恩的感激,未来的憧憬,求索的收获,奋斗的甘苦,人生的感悟诉诸笔端,写成华章。纸墨轻点,义重情深。它将记下您与母校的不解情缘,记下您成长奋斗的足迹,记下校园曾经的美丽与辉煌,为您的人生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

征文时间:2009年7月15日以前

征文体裁:除小说外的所有文体,字数不限。

投稿方式:电子邮件

               主编:刘惠杰 lhjcmd@163.com

               主编特别助理:韩英 hanying61@gmail.com

               《外附人》总编特别助理:左惠珍 hzzuo@yahoo.com.c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5 9:20:27编辑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版主

赤道玫瑰

Rank: 7Rank: 7Rank: 7

18#
马小卫 发表于 2009-7-9 19:09:58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吴健芳在2009-7-9 17:13:00的发言:

马编辑--小卫:

       我想摘录68年的一段日记,做为稿件,行吗?

        请指示。

健芳:给咱封编啦。俺不管编,只往刘编那敛稿。68年日记,太行啦,原装文物。快投啊,象老木头贴也行。

[em48][em48][em4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7#
吴健芳 发表于 2009-7-9 17:13:00 |只看该作者

请示

马编辑--小卫:

       我想摘录68年的一段日记,做为稿件,行吗?

        请指示。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赤道玫瑰

Rank: 7Rank: 7Rank: 7

16#
马小卫 发表于 2009-7-5 09:11:04 |只看该作者

胖董公布了捐款名单,惠杰大编,咱也公布一下己投稿的校友咋样?歪诗和目的不纯也算。

投稿的校友有马可铮,成卫国,周莉莙,李国祺,倪庆云,杨晓枫,穆小芒,林伟,王辉,刘惠杰,刘敏,韩玲玲……

还有一些校友正在下笔中。抓紧噢!

[em29][em29][em2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5 9:16:21编辑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赤道玫瑰

Rank: 7Rank: 7Rank: 7

15#
马小卫 发表于 2009-6-22 20:56:15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穆小芒在2009-6-22 18:17:21的发言:

惠杰,俺可不是要抢“头功”,俺是要“抢头卷,挣饭票。”

搞不清是抢蹲7天小号的烂白菜邦子汤加玉米面窝头,还是啥四菜一汤的饭票。

[em12][em12][em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4#
穆小芒 发表于 2009-6-22 18:17:21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刘惠杰在2009-6-22 13:11:32的发言:

穆社长这首诗发来的时间最早,作者注明“是要抢头功的”。


惠杰,俺可不是要抢“头功”,俺是要“抢头卷,挣饭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3#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5:36:07 |只看该作者

   

    刘敏比我小一年。应该熟悉。实在记不起模样了。

    方卫平责备说,你怎么会记不得呢?我想道歉吧,感觉不对。我是“非礼勿”什么的那种。错了,道歉,就对了。不受时间限制。当时的美德,现在道歉,有些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2 15:36:39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2#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5:29:28 |只看该作者

外附“乌托邦”点滴

刘敏           

2009.522.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小动物。一年,妈妈在楼下遇到一个老农到城里卖小鸡,就给我们每个孩子挑了一只。我们常在一起比谁的小鸡长得快,我把家里每月定量有数的几斤好米偷偷地喂我那只小花鸡,并跟它说:“乖:你吃得这么好可一定要给我下蛋。”一天我发现我房间床上的被子破了洞,棉花露出来。在我不知道的时候,我的小鸡在我被子上给我下了个蛋。我把温呼呼的蛋贴在自己的脸上,高兴的喜出望外,并拿给弟弟妹妹看,他们羡慕的样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在那个学习生活很单调的时期, 我们学校也在落实“五七”指示,开始在操场最西边的墙角下,养猪,后来还养了些小兔子。养兔的胡萝卜要靠我们在操场一角的地里种植,也算是学习农业知识。养猪的饲料完全是来自食堂,我们浪费倒掉的饭菜很多,可能是大锅菜太难吃,我们几乎都倒饭菜,老师一直发愁,教育我们要节约,可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想出学农的好办法。当然还曾经去学工,去农村拾麦穗,也到过51120部队学军。那时我们除了上课,业余活动时间,组成小组,轮班喂猪和兔。在那个年代绝对不实行养宠物,我们可以算是当时拥有宠物最早的孩子们。

为了看护它们,我们有时周末偷着不回家,在操场种萝卜的地里给兔子挖萝卜。我们班女生特有爱心,刘凤兰,德紀兰,娄玉兰,杨兰香是我同宿舍的同学,我们用自己的脸盆装胡萝卜。记得我们种的胡萝卜一根根深红色,从地里被挖出来时,我的心里很兴奋,像看到了宝贝似的,我不知道会长出那么多胡萝卜,拾了满满的一盆又一盆。洗好去喂兔子,我还偷偷地吃了好几根,自己种的胡萝卜很新鲜,很甜。现在就算最时尚的无农药自然食品了。周末不回家,忙一个上午,过得很开心。后来,老师说小白兔分娩了,我下课都跑去看,看到刚出生的小生命,我们既好奇又开心,老师看到我们高兴的样子也很开心。

我们班里有几个很淘气的男生,刘富贵,袁宝树,郝玉宝等,平时都不理他们。有几次,我吃过午饭,散步到猪圈边,看到他们不怕脏地喂猪,有些同学特别喜欢给猪刷毛。我很好奇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笑着说猪喜欢这样。我也找到一根棍,跟着学,给猪抓痒痒。这些童趣和当时正在读的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里的描写,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在我们天真无邪的心灵里埋下爱护动物的美德。也享受了外附曾有的田园式的“乌托邦”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想到外附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不仅传授很多了知识,而且还传授了生活的理念,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有的爱心。好友杜艳同学看到我在墨H1N1流感隔离时在家和爱狗拍的照片,夸奖我说:“小狗狗真的好可爱,你是不是也把小狗狗当作自己的儿女在养护。你的照片拍的很好,真的不错,依旧还是你原来的风采。”我很得意,她说到我心里去了,同时也让我回想起儿时外附的生活,回想起和同学们一点一滴的往事,感慨万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1#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5:21:11 |只看该作者

这回,每个班都请了班里的笔杆子,介绍自己。有的很低调,有的很高调。高调的多。

摘了马可铮学长文章的一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5:16:29 |只看该作者

大一班(节录)

马可铮

当年的学校,同学好,老师好,还有校园也极好。

和平门外的外语附校,校址在解放以前原是一所大学,校舍不少,而当时招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显得宽敞安静。

中心校区是在二道门以内,中央一大块绿地,四面围着六幢楼。四个角上是四座教室楼,中央南北相对的两座,一座是领导和老师们的办公楼,对面一座后来改作了电教楼。

一进二道门的那块绿地上,除了茂密的灌木和茵茵的草地,还有当年的学生为母校立的石碑和铜钟。绿地中央有一座石亭,上面爬满粗大的藤萝,一到仲春,淡紫色的藤萝花一串一串地从上面垂下来。绿地最里面种着两棵高大的银杏树。那时候银杏树的繁殖还是林业的一个难题,所以即使在北京也见不到很多的银杏树,因此这两棵大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同学们喜爱这两棵树,主要地倒还不是因为它们的珍稀,而是因为它们挺拔高大,绿荫遍地,让人看着心情舒畅。

教室楼是老式的建筑,向校园的一侧有宽宽的外走廊。因为学生少,房间多,所以那时楼下不少教室都没有使用,只有楼上才辟作教室,而且也只占据一部分,多一半也是空着,这就成了同学们玩耍的好去处。有的女生就在很大的空房间里跳皮筋儿。宽大的走廊是大家早起晨读的好地方,住校的学生起床后多半都会先来这里把一个角儿,一个人大声地朗读外语。

学生宿舍在北面的筱庄楼,筱庄楼西侧是一座大食堂,东边则是很多空房子,除了校园最东边有座一字楼是教师楼外,之间的不少房子,大片的平房, 以及后来可能很受重用的丽泽楼,那时都是空着的。校园南边图书馆楼西面直到大操场东边,也是一些空着的平房,学生们很少去,不过听说也曾经是少数男女同学时而光顾的地方。

大操场的一侧有一座礼堂,那里经常会组织一些小型的文艺演出。多数时候是外语节目。我们学俄语的,记得最早演过的有拔萝卜,后来也演过俄语话剧如青年近卫军,最多的当然是唱俄文歌和跳俄罗斯舞。现在同学聚会,一个个都身体发胖了,可当年跳起舞来,姑娘和小伙子们还真是一个赛一个的漂亮、俊俏,今天,只能在想象当中寻找昔日的影子了。

谈起同学生活,除了学习,唱歌是一定要说一下的。想来还是青年人的特点,那时候班中特别盛行唱歌。因为我们大一班的三个小班都是俄语班,所以唱俄文歌是非常流行的。除了现在许多人依然耳熟能详的一些俄苏革命歌曲外,我们班中还有不少同学能从不知什么地方搞来一些很新的苏联歌曲,很是优美动听。不过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气氛,有的词儿在我们听来就有一点“修”的味道了。还有的经常唱的歌就是来自那本当时风靡全中国的外国民歌二百首。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了,当时那本小书,可真是感动了一代青年人哪!不过总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所以那时唱革命歌曲也是很流行的。不管是抗战时代的中国歌曲,还是解放后流行起来的,大家都喜欢唱。记得印象深一点的有几个新歌 剧里的歌儿,像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柯山红日,还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别、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只是到文化大革命风声一起,这些歌儿也成了反动歌曲了,大家就只好唱语录歌了。

唱歌当然女同学是主力。提起当年教歌唱歌的几位主力,掰掰手指头,几乎都是女生,比如马昕,司新鲁,郁蓓蓓等人。不过其实真正唱得好的还是男同学,几十年后大家聚会才发现,过去多数时候闷声不响的杨振华其实是一个出色的男高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6-29 17:52 , Processed in 0.041994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