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8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本大智慧的书《黄帝内经》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穆小芒 发表于 2014-1-9 10:24: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本大智慧的书《黄帝内经》

        一直在看《黄帝内经》,一直没有读完,一直在思索着这本书的神奇……

        数年前,一些人跳出来,领头的就是那位什么“肘子”,要求废除中医,理由是中医没有经过权威认定,而所列举的权威不过是些国外的医药管理机构。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中医。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西医门诊已经大大超过中医;病人要求立即见效的要求(据有关统计,国人每人每年平均要用掉8瓶生理盐水,即所谓吊瓶,而在海外,非急症绝不用吊瓶);医生们的医德缺失等等。
        “不科学”是那位肘子的论据之一。
        中医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之久,救人无数。如果这不算是科学的话,那什么是科学?
        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有着全面高深的养生保健、修心修性、阴阳平和、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黄帝内经》就是阐述相关道理的一本大智慧的书。
        该书的第一部分《素问》,开篇第一段就明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是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对生活方式的评论,似乎就是针对今天大多数人的行为而言的。
        从字面上短短不到百字,将知道“道”者就能活百岁,逆“道”者,50岁就开始衰老了的两种生活方式表述的是淋漓尽致。

        我读这本书,看的很慢,而且时不时的又返回去再看。一边看一边在对比思考,经常惊叹老祖宗的高深智慧和哲理。

论坛元老

鱼儿离不开--开水

Rank: 8Rank: 8

2#
倪庆云 发表于 2014-1-10 10:42:38 |只看该作者
所谓“科学”,是尚未知晓的东西、科目,需要去研究、学习、掌握,才叫科学。而已经被证明的的东西,不能算作是科学,只能说是实践证明或经验积累。纯属个人观点。
云----不知哪里的风吹散了又聚拢,心----不知道何时还在跳动, 人----总是在寻找那一刻,聚----永远是分的朦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穆小芒 发表于 2014-1-13 19:14:31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科学?不敢妄议。先检索一下定义: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引自《现代汉语词典》。
          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引自《辞海》。
        Science: 1, a branch of knowledge or study dealing with a body of facts or truths systematically arranged and showing the operation of general laws; 2,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or material world gaine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引自《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说白了,就是人类对外界的某一类事物的具体认识。如果这个认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那么就更“科学”。从另一个角度说,凡是真实系统反映外界事物的均可称为科学。并不需要什么部门去承认或批准。特别是那些根本没有看过中医书籍,或者看不懂的人没资格评论中医。

           举例:
         《神农本草经》共三卷,载药物365种,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52卷、190余万字,分16部、60类,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96个。成书于1578年,刊印于1590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全的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李时珍编纂的《本草》,可以说在当时是最权威的,谁有资格去审?同样,300多年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再晚了100年的摩尔根遗传学,经过谁认可了吗?
          且不说中医要典中的方剂学:《金匮要略》、《普济方》、《千金方》、《汤头歌记》等,病理学《伤寒论》等。均是中医大师们反复探讨,反复实践的精华。外国的那些挂着科学牌子的机构能弄懂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
穆小芒 发表于 2014-1-13 19:19:42 |只看该作者
        之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生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二》

        每看到此,联想到今天的医疗系统,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应该花大力气做预防,宣传养生,乃是最成功的保健。再看今天神州大地上空的阴霾,不也是同样的问题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5#
tanxianzhu 发表于 2014-1-21 19:41:19 |只看该作者
小芒,又掉医书堆里啦?只可惜现今很难遇到医道精深的中医大家,中医院里也分科细碎,医生虽是术业有专攻,但缺少了整体、辩证的思维。看病时,很少有能靠望、闻、问、切而断定病情的。中医的发展显露出止步不前的窘相(相对西医而言), 有志之士努力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穆小芒 发表于 2014-1-22 17:38:30 |只看该作者
tanxianzhu 发表于 2014-1-21 19:41
小芒,又掉医书堆里啦?只可惜现今很难遇到医道精深的中医大家,中医院里也分科细碎,医生虽是术业有专攻, ...

先竹兄好!
这不是高举“保住老命”的大旗后,总得有点儿理论根据不是。
解放后,全盘跟着老大哥,什么都是苏式的,什么都打乱。传统中医,虽各有专攻,但基本上是全科,不管是走街串巷的郎中,还是御医院的太医。医理上以经络、阴阳、平衡为宗,辩证施治为术;更兼循人体自然与环境自然之本,取一条最简单,欲又是最有效的养生模式,妙理无穷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穆小芒 发表于 2014-1-23 18:49:53 |只看该作者
科学凭着哲学的指引,借助于数学的运作,才能出成绩。这是最根本的认知法则,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而往往是因为片面而迷失。
医:不仅医病、也医心、医思、医行。
一本书能条理出最基本的事实,那就值得一读。如果能令人思索,那才是大智慧之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穆小芒 发表于 2014-1-27 17:12:59 |只看该作者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肖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之,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 《素问.灵兰秘典论》

      这种素朴的唯物主义观点即使在今天也还是值得思考、思考、再思考。反观近日,能让人思考的书真是少之又少。呜呼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穆小芒 发表于 2014-2-9 13:59:42 |只看该作者
        《内经》中所述抽象的道理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人体内部的表现、阴阳、协调、平衡的同时,还有对应四时的养生保健的陈述。
“五脏应四时,……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味酸……其音角……病之在筋……
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语耳,其味苦,其音微,病之在脉……
中央土色,人通于脾,开窍于口,其味甘,其音宫,病之在肉……
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开窍于鼻,其味辛,其音商,病之在皮毛……
被方黑色,人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味咸,其音羽,病之在骨……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内经.金匮真言第四》
另:“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一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内经.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三》

如肝开窍于目,很多眼睛的毛病其实是由于肝出了问题而引发的。肝血足,就养目。当下的生活方式是熬夜、玩电脑,错过子时肝经养血的调整养息时间,久而久之,眼睛就容易酸胀、眼压就高。再加上晚餐大食、喝酒,均对肝无益。
上年岁的人腿脚不便,应对肾功能减弱,光吃什么钙中钙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要补肾。
这些最普通的医理,如果我们遵而实习之,自己可以享受健康的生活,也可减少对医疗的压力。可惜,现在用于普及养生的投入几乎看不见,都等着有病了,才去看医生,为什么不能及早预防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11-23 09:38 , Processed in 0.040135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