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班(节录) 马可铮 当年的学校,同学好,老师好,还有校园也极好。 和平门外的外语附校,校址在解放以前原是一所大学,校舍不少,而当时招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显得宽敞安静。 中心校区是在二道门以内,中央一大块绿地,四面围着六幢楼。四个角上是四座教室楼,中央南北相对的两座,一座是领导和老师们的办公楼,对面一座后来改作了电教楼。 一进二道门的那块绿地上,除了茂密的灌木和茵茵的草地,还有当年的学生为母校立的石碑和铜钟。绿地中央有一座石亭,上面爬满粗大的藤萝,一到仲春,淡紫色的藤萝花一串一串地从上面垂下来。绿地最里面种着两棵高大的银杏树。那时候银杏树的繁殖还是林业的一个难题,所以即使在北京也见不到很多的银杏树,因此这两棵大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同学们喜爱这两棵树,主要地倒还不是因为它们的珍稀,而是因为它们挺拔高大,绿荫遍地,让人看着心情舒畅。 教室楼是老式的建筑,向校园的一侧有宽宽的外走廊。因为学生少,房间多,所以那时楼下不少教室都没有使用,只有楼上才辟作教室,而且也只占据一部分,多一半也是空着,这就成了同学们玩耍的好去处。有的女生就在很大的空房间里跳皮筋儿。宽大的走廊是大家早起晨读的好地方,住校的学生起床后多半都会先来这里把一个角儿,一个人大声地朗读外语。 学生宿舍在北面的筱庄楼,筱庄楼西侧是一座大食堂,东边则是很多空房子,除了校园最东边有座一字楼是教师楼外,之间的不少房子,大片的平房,
以及后来可能很受重用的丽泽楼,那时都是空着的。校园南边图书馆楼西面直到大操场东边,也是一些空着的平房,学生们很少去,不过听说也曾经是少数男女同学时而光顾的地方。 大操场的一侧有一座礼堂,那里经常会组织一些小型的文艺演出。多数时候是外语节目。我们学俄语的,记得最早演过的有拔萝卜,后来也演过俄语话剧如青年近卫军,最多的当然是唱俄文歌和跳俄罗斯舞。现在同学聚会,一个个都身体发胖了,可当年跳起舞来,姑娘和小伙子们还真是一个赛一个的漂亮、俊俏,今天,只能在想象当中寻找昔日的影子了。 谈起同学生活,除了学习,唱歌是一定要说一下的。想来还是青年人的特点,那时候班中特别盛行唱歌。因为我们大一班的三个小班都是俄语班,所以唱俄文歌是非常流行的。除了现在许多人依然耳熟能详的一些俄苏革命歌曲外,我们班中还有不少同学能从不知什么地方搞来一些很新的苏联歌曲,很是优美动听。不过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气氛,有的词儿在我们听来就有一点“修”的味道了。还有的经常唱的歌就是来自那本当时风靡全中国的外国民歌二百首。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了,当时那本小书,可真是感动了一代青年人哪!不过总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所以那时唱革命歌曲也是很流行的。不管是抗战时代的中国歌曲,还是解放后流行起来的,大家都喜欢唱。记得印象深一点的有几个新歌
剧里的歌儿,像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柯山红日,还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别、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只是到文化大革命风声一起,这些歌儿也成了反动歌曲了,大家就只好唱语录歌了。 唱歌当然女同学是主力。提起当年教歌唱歌的几位主力,掰掰手指头,几乎都是女生,比如马昕,司新鲁,郁蓓蓓等人。不过其实真正唱得好的还是男同学,几十年后大家聚会才发现,过去多数时候闷声不响的杨振华其实是一个出色的男高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