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65|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次的游记还没写完,又来了一次新的。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刘俍 发表于 2013-9-27 17:31: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9月12号到24号,考察了夹金山、巴郎山、梦笔山、虹桥山、昌德山共五座4000米以上红军走过的雪山山口,其中四座现在有公路可达山口处,巴郎山隧道即将贯通,公路即将废弃;昌德山已有隧道可通,我们是沿着废弃的老路开上去的。
而虹桥山则只有废弃的茶马古道可通行,山口海拔4560米,是这次上去最高的。我们从四川小金县两河乡(历史上两河口会议的地方)的虹桥沟骑马进山,夜宿山间,虹桥沟长约60华里,第二天骑马沿陡坡上山,中午到达刀背一样的山口,上了那么多山,第一次见到这么险峻的山口,可称是无锥立之地。然后走路和骑马相结合(下陡坡无法骑马),从四川理县的虹桥沟(虹桥山另一侧的山沟,也叫虹桥沟,同样长约60华里)走出来,晚7时许到达理县的猛固村。
伺候我们又考察了芦花会议会址,中壤口战场,石碉楼战场和瓦钵梁子上的红四方面军松潘战役指挥所(现在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徐向前指挥部旧址)。石碉楼和瓦钵梁子海拔不高,但山陡沟深,上瓦钵梁子的简易公路在陡坡上盘旋,全程共有80个180度以上的回头转弯处。
最后一天,本来要骑马上一座4000米的无名雪山,按我们的考证,这才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山上有红军作战遗迹,还发现过红军的宿营地遗址、作战工事、废弃的枪支弹药甚至还有红军战士的遗骸,当地人称此山为“红军棚子”。但进山之前天降大雨,未能成行,给这次考察之旅留下了最后一个遗憾。

Rank: 6Rank: 6

2#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4 11:44:52 |只看该作者


虹桥山主峰。



虹桥山主峰远眺。

http://ww2.sinaimg.cn/mw1024/e0cd6a90jw1e9cxw8y1s3j218g0x7wky.jpg

主峰左侧的山峦,两座山峰之间,就是我们翻越的垭口。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3#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4 12:13:19 |只看该作者

登山前的宿营地,海拔3700米,我们早晨从两河口出发,沿虹桥沟行进,下午到达此地。当地藏民称此地为“两岔河”,从虹桥山主峰积雪发源的虹桥河,在这里与从霸王雪山发源的另一小河(曾流经一处名为黄鸭海子的地方,景色非常优美)汇合,形成沿虹桥沟流出山外的虹桥河。
这里只有几座藏民放牧时才用的简易房子,我们就在这些房子中过夜。
图中左起第一人是北京电视台的摄像陈晓明,三十多岁,但因高原反应,第二天没有上山。
左起第二人戴眼镜的,是两河口乡的杨书记,羌族。
左起第三人是上山马队的领队,当地虹光村的藏民,汉名姓骆,我们称他老骆,近五十岁。
左起第四人戴黑色棒球帽和墨镜的,是我。
左起第五人抽烟的,是这次活动的总领队,著名军事历史题材作家周军(笔名双石)。
左起第六人戴鸭舌帽的,是位近五十岁的藏民猎手,上过虹桥山主峰。
最后穿迷彩服的,是两河口乡的维稳书记(相当于政法委书记),藏族。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4#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4 12:23: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俍 于 2013-10-14 12:25 编辑


第二天早上出发前的集体合影。
左起,老骆,老骆的侄子(马队成员,藏族),两河口乡人大主任(藏族),周军,两河口乡杨书记,两河口乡维稳主任,前排穿黄色衣服的是北京电视台导演李小彤(通用名李巧娃,女,是这次登山中年纪最大的,六十岁),北京电视台摄像王林(58岁),我,北京电视台摄像陈晓明(未能上山),张帆(四川成都人,剧务,四十岁左右,因有开车接应任务,未能上山),赵文捷(四川成都人,剧务,三十余岁,因有开车接应任务,未能上山),马队成员(上过虹桥山主峰的藏族猎手)。
合影后,杨书记、人大主任、维稳书记和陈晓明、张帆、赵文捷六人徒步沿虹桥沟返回两河口乡,其他人开始向虹桥山垭口进发。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4 15:06:46 |只看该作者
我在火塘边抽烟。大家拿着这张照片说。屋里的烟都是我喷出来的,其实藏民屋里的火塘根本没烟囱,我不抽烟屋里也是烟雾缭绕。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6#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4 15:18:54 |只看该作者
走到沟底了,再走就是上陡坡了。上坡前大家休息一下,我和王林抽根烟。成群的牦牛都来看着我们。原来牦牛对红黄等同颜色敏感,看见我们中间有人穿红的穿黄,都会聚集过来,这种情况多次出现。

开始上坡了,从图中可以看出坡度之陡,最下面就是我们抽烟的地方。穿桃红衣服的,是马队中年纪最小的藏族女孩,虹光村人,老骆的侄子的外甥女,21岁,汉名肖江,刚从四川眉山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回乡。因她长得很像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莫小贝,我们大家一路上都称她“小贝同志”。
图中最后一个骑在马上的,就是我。


在陡坡上牵马的老骆,从图中也可看出,陡坡是什么角度。


上到高处,不得不停下来喘气,坡度之险,王林已经不敢再骑马了。由于处在高山云雾中,从这幅图中只能看到坡度的陡峭,看不到下面的险峻,而我们当时是能看到下面的,马在碎石路上一旦失蹄,我们就将再无生路。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7#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4 15:21:05 |只看该作者
少传了一张图,就是第二段说明的图。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6 20:27: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俍 于 2013-10-16 20:32 编辑

我在虹桥沟里的留影。




在虹光村进沟之前,所有人的合影。

我和摄像小陈在虹桥沟里的合影。

王林与“小贝同志”的合影。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9#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6 20:33:22 |只看该作者
又传错了一张。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0#
刘俍 发表于 2013-10-17 09:40:24 |只看该作者
终于到了山垭口了,没想到这个山垭口居然就象是个刀背一样,一点儿平坦的地方都没有。照片上可以看到,三匹马在一起,这垭口就连人都站不下了!从照片上看,左边马队的两个藏民,已经站在斜坡上了,后面的山坡角度很清楚地表现出了这里的陡峭。右边的情况基本差不多,因这里太狭窄,我照相的地方也已经无处可退,这个垭口就是这么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11-27 12:14 , Processed in 0.042125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