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标题: 外附画册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3-11 10:55:20     标题: 外附画册

 

外附3300学生,101个班,出外附成立50周年纪念画册,设计每个班出10种以上的照片和文物。

如今,好歹一个人,手里几台相机,倒退几十年,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手里没有一台相机。

瞧媳妇难为无米炊,谈何容易!

文字好说,上下五千年,什么时候需要,努力一番,人的音容笑貌便跃然纸上。但是,鲁达拳打镇关西,好生痛快,鲁提辖什么模样呢?那让恶势力失禁的拳头真有坛子般大小么?提辖多大的官?派出所所长?是怎么一身官服呢?

扯远了。

昨天开会。与会者60余人,包含了59年入校的老学长和88年离校的小朋友。

校友会A组成员向众人交待。嗓门大,语言清晰,考虑周到,真诚恳切,七八个人,此起彼伏(想比喻他们个什么,比如,春天了,按节气算,都怎么出来了。觉着有失恭敬,放弃)。应该说他们是雨后的蘑菇雨后的笋,他们是春的花骨朵,除非地球停转,要不然是谁也挡不住了。

春天好,可照片呢?

倪庆云和沈丹对我横起眼睛,说我这个班没什么照片,说我一副尽力的样子其实完全没有尽力,要我摸摸我的心。我拍案而起,冤枉,我们班,真的找到了大家都想看到的几幅珍贵照片。

我不尽力,那你们呢?

他们说,一个班,给了上百张照片,还在给。一个班,不是一个班,是一个班,不是一个班,是好多班里平均一个班。

A组组长徐锦熙,副组长董林扬言,《外附画册》是有史以来类比最好的画册。

我们受教育多,向以谦逊为本,觉着言语张扬了。

太狂。

可是,我们前看后看,左看右看,确有资格出此狂言的没有。我们狂不狂,给历史填补个空白吧。

校友会A组组长徐锦熙,副组长董林,成员:沈丹、倪庆云、左惠珍、马小卫、鄂学文和宋岱。

谨向活力四射、高尚自尊、柔情万种、工作高效率高质量高追求的A组全体致敬。


作者: 林伟    时间: 2009-3-11 13:58:20

校友会的兄弟姐妹们大大地辛苦啦!!!
作者: 韩玲玲    时间: 2009-3-11 21:00:30

“外附”再次让我感叹。从77年彻底离开这个集体(除了和个别同学有些联系),可以说没顾上再想起她。当兵,上大学,工作,到美国先后念了两个学校,三个系,校友一拨一拨的,都乱了。一直到2007年同外附同学的聚会才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心里对这些“校友”的感觉是多么近。30年,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好象从来没有离开过。和其它校友聚会从来没有过这种深层的感动。大家没有装腔作势,没有故弄玄虚,有的是真诚,喜悦,轻松,和亲近。

出画册谈何容易,工作量巨大,繁杂程度极高。单就我们班,鄂学文给大家光是伊妹儿就不知发了多少,收集的照片很多都极其珍贵。他还把照片做成了影集给大家,并不断更新。没有对这个集体的热爱,哪里来的动力作这些与养家糊口没有关系的事。

外附让我感动。外附牵动着我的心。谢谢校友会。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3-13 11:53:38

大主编的史诗开篇如何了?

俺这里有个对联,是去年把上联贴在校网上求下联的。可穆社长对的下联俺觉着还不太够味。现在重新翻出来,贴上俺自己的下联供大家评判。

“唱和平,响苏州,倚万泉,千柳成行。”(庆云句)

“说外语,著华章,成栋樑,万桃芬芳。”(穆社长句)

“得昔日,赢涐筏,竞百舸,一校飞天。”(庆云句)

和平门、苏州街是外附的校址,苏州街上又有万泉庄这个地名,寓意这里寄托着千万人的殷切希望。千柳指附校培育出了三千余名学子。

得昔日(音指德语、 西语、日语),赢涐筏(音指英语、俄语、法语。涐:指大河历史长河),竞百舸(外附30年共招收一百余个语种班),一校飞天。

此句的寓意为:遥想当年在大河之上以小竹筏之百船竞发(按语种分班,北外附校30年共计100余个班。巧合天成),成就北外附校这所天上的学堂。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4-10 12:16:40

据报,校友会A组(《外附50年纪念画册》专业),从15日到493个月,开了8次会。如今第一阶段工作正在收尾,成绩卓著,比最初想象的要好。A组成员兴奋得互相亲吻拥抱。

一个消失了20年的学校,师生隐蔽在巨大的三维空间,几乎星散到了火星上,如今要在校旗下集合,响应者如此真诚和深情,组织者如此热情,办事如此干巴利落脆。

感叹。

感叹天地之间,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0 12:24:04编辑过]


作者: 林伟    时间: 2009-4-10 13:42:13

校友会A组组长徐锦熙,副组长董林,成员:沈丹、倪庆云、左惠珍、马小卫、鄂学文和宋岱


作者: 左惠珍    时间: 2009-4-10 17:43:50

惠杰是文学家,不吝啬赞赏别人。

 

[em07]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4-10 17:45:20

杰兄的“据报”指的是据“线人”报,还是据“卧底”报?怎么连A组这么私密的小动作都描述得如此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em05][em05][em05][em05][em05][em08][em08][em08][em08][em08]
作者: 韩玲玲    时间: 2009-4-10 21:18:31

显然情报还不够栩栩如生,比如我们还不知道具体谁和谁拥抱了,谁和谁亲吻了。[em01][em01][em01]

[em01][em01][em01]
作者: 左惠珍    时间: 2009-4-12 10:20:59

惠杰没卧底,惠杰卧倒了,所以,什么都没看见。

 

[em01][em01][em01]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4-13 17:43:14     标题: 私密不可外传

QUOTE:
以下是引用韩玲玲在2009-4-10 21:18:31的发言:

显然情报还不够栩栩如生,比如我们还不知道具体谁和谁拥抱了,谁和谁亲吻了

私密就是私密,偏不告诉你。

有句名言:“尽情地拥抱吧、尽情地亲吻吧,让别人猜去吧”

惠杰就是文学家,可以怀藏锦绣,落笔有声。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4-14 21:59:15

青蓝大厦。徐锦熙的办公室。天气有些热了。

打开信封,抽出120135的照片,我们的童年,我们少年,我们的青春…… 我们曾经有过的,也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美丽年华。

打开信封,抽出一张录取通知书,一枚校徽,一篇作文,一手很有风采的诗,一张1968年毕业却是1985年签发的毕业证书,一张成绩单,一本从《李双双》开始记录的手抄歌曲集……

有琉璃塔,有纪念钟,有纪念碑,有那个带吊环带爬绳带软梯的组合架子,那个文艺宣传队排练的空楼原来就是外附的诞生地……

再拿起信封,已经没有了开始的轻松和随意。这每一个信封突然有了分量,里头的内容不知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感叹和激动。

午后坐下,一直看着,想起来看腕上手表,已经将近六点。

我面对的是校友会A组几个月来完成的工作。

我觉得,外附人,挺好,当个外附人,挺好。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4-17 15:17:56

感动《50年校庆》—— “一个都不能少”

50年校庆,对于每一位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就读过的学子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曾几何时,花间廊下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操场留下过可爱的身影,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映衬出祖国未来的希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是那些莘莘学子亲手描绘。

如今,这些当年英姿勃发、义气昂扬的花朵,已经年届不惑、天命,甚至年过花甲,成为祖父祖母级人物。

今天,这所“天上的学校”已经的确在天上,而我们这些从这所天上的学校走出来的人们,还在不断为之讴歌。

今天,为了能让这所天上的学校再放异彩,我们要在一起团聚,从形式上,到精神上,口号是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班都不能少)。

今天,为了校庆画册,我们再一次把不是什么“正经事情”的事情,当作十分“正经”的事情去办,还搭上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一腔热忱,不为别的,只为了能把一份美好的回忆永久定格在这里。

受校友会之托,我和马小卫师姐在这期间主要负责收集这些历史资料,虽然是件很繁琐的事情,但能为校友做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也颇为难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很多校友都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关注的热度之高,令我们始料未及,同时也让我们为之感动不已。

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要将全校跨度三十年的一百多个班的联系人全部确定,并且把这一百多个班的照片和文物全部收集上来,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原本校友联系人当中,有很多缺憾,有的因为工作忙,无法顾及此事,便层层传递,终于找到了可以承担联系人这项工作的校友;有的因为工作变动或地址变更无法取得联系;有的因为很久没有联系,所提供的联系方式早已失效;有的还有一些不便说明的原因。。。。。。

就这样,春节过后,最初的联系工作开始了。我由于还承担着办公室的一些事务工作,所以联系校友的工作分担的相对较少,而马小卫师姐则承担了最为艰巨的疑难班级校友联系人的寻找工作。还有董林、左惠珍、沈丹、宋岱等人也承担了不少联系工作。电话打了不知多少回,同样的话不知说了几箩筐,关于校庆画册事宜的电子邮件不知发了多少封。一次次联络,一次次排除,一次次确认,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班都不能少”的口号在这里得到了最终的检验——每个班级都确定了具体的联系人。

有了联系人,就有了收集画册稿件资料的基础。

时间的久远,并没有将记忆的痕迹磨去;岁月的流逝,带走的只是留在照片和文物上的数字符号。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稀罕的物件,凝聚着保存者为之付出的心血。一行行文字说明,流淌着对青春年华的美好追忆。

有不少年过花甲的大哥大姐,亲自送来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一次又一次地辨认照片上的人物,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文字说明的准确程度。还有很多学弟学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收集资料递交过来,校友们顶着严寒、冒着风雨不辞辛劳地一趟又一趟来到青蓝大厦校友会的校庆画册稿件收集小组临时办公点,或送资料、或核对照片、或添加具体说明,其认真仔细程度,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感动。

《校庆画册》是一份定格的美好记忆,是一份永久的珍藏,她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经过十月怀胎,终要一朝分娩。其中凝聚着校友们点点滴滴的心血,让我们难以释手、倍加呵护。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和画册收集小组成员由衷地向为此提供过帮助和支持,为此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校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谨以个人名义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邱慧芳老师、肖菱秀、姜芳杰、周慧霞、王雅玲、何额红、陈谷华、王武全、孙光明、张中和、杨良杰、许跃民、成卫国、李宪武、包永生、张京友、张驰、邢元、赵军、杨京生等校友。还有许多提供了帮助和支持的校友老师,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全部鸣谢。


作者: 左惠珍    时间: 2009-5-20 14:20:34     标题: 画册 - 征集书名

很多校友都在关注和期待着外附50年画册的出版。目前画册已经进入编辑设计阶段,急需把书名定下来,以便设计公司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

 

很多校友非常热心的提供了照片和文物,我们还希望大家一起想想书名。集合了外附人集体智慧的画册才有意义。画册编辑组将根据大家的想法,建议最终选定书名。

 

欢迎大家在此留言(或发到我的邮箱:hzzuo@yahoo.com.cn 谢谢大家的参与。

 

 

[em45][em45][em45]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5-20 15:04:35

起名字,是大事,也是小事。

以前有个同事,最为开通,有个儿子,决定叫“一”。以后连姓也省了,叫“零一”。本来想用“O”,派出所不干。往后谁见了这孩子,讨个照顾,那同事和我关系不错。

画册的名字不是一个人定,就是大事,凭这几年的经验,加上这几个策划的脑袋,简直是大麻烦事。

建议一:《南新华街二号》

和平门的校址是原北师大的地方。北师大之前是北大,北大之前是同文馆,那是中国新文化的起源,那是中国民主的发祥地,简单的名字之下,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我们和北师大没关系,可我们用着北师大的地方,那关系就不小。

这个名字肯定要被否掉,因为后来直接进入西院的没来过这儿,和这儿没关系。光说你们,我们呢?你怎么处处显着自私呢?你再这么着,大家不一起玩了。

我觉得反对我的浅薄。那个谁是北京生人,籍贯写的却是山东临沂。你不愿意不行,就是这么论的。

这个理儿其实说了几年了,可是说不通。

名字可以有多种选择,我这个道理应该不错。

唉,我还是听别人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0 15:09:20编辑过]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5-20 17:26:41     标题: “西院”如何?

照惠杰的意思,那还不干脆叫“西院”更省事,或者叫“这里是西院”。(和平门那也是在路西,也可叫“西院”,还有点西天取经的味道,与《天上的学校》有点异曲同工效果,好像有点牵强。)因为最初是从西院起步的。可那样又怎么体现两个校址呢?怎体现“唱和平、响苏州、倚万泉”以造就“千柳成行”呢?

跟着惠杰的话,还是听听别人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0 17:29:40编辑过]


作者: 马小卫    时间: 2009-5-21 09:27:15

给外附画册起名,比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难多了。有各种字典,起怪字的找康熙字典,再不行,找个算生辰八字的,花两零钱就有了。外附己走过半个世纪,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南新华街2号,一个充满了历史感的校园,其实是外附真正的发源地。代表了那个特殊年代一段永远值得纪念的学校生活。外附在那里发展,壮大,成熟,走向了她的全盛时期。那时的北京城都知道全北京市有两个学外语的学校,一个在和平门,一个在白堆子。惠杰不愧是文人,怀旧都要怀出水平。凡事不可能面面俱到,画龙重在点睛。

其实外附画册就不错,但毕竟这个学校己不存在了,那就建议:外附拾旧画册。

[em17][em17][em17]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5-21 11:02:46

找了个资料,贴这儿。

北京和平门、复兴门和建国门的来历 

 

明清遗留的老北京城,本由平面呈倒“凸”字形的内、外两城所组成,开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另外多出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

明清时期,老北京的城门非简单的出入通道,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每座城门,均由城楼、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所组成,瓮城之中,形成封闭的空间,敌军一旦闯入,即被“瓮中捉鳖”。 

  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都不曾具备上述设施,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了交通方便,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其目的是沟通被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 

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沟。

1913年,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命名为北新华街。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打通,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一线,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右街,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

正阳门外的富商闻讯,担心此举会导致行人分流,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遂行贿权要,游说当局,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不利于总统。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 

  19264月,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命名为和平门。1958年,为改善交通,将和平门门洞拆除,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 

  据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北京档案史料》所载《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1939年,日寇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新辟城门,未设门扇与门洞,因陋就简,从未修饰,为以后的复兴门和建国门。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9-5-21 15:31:07     标题: 书名

首先要感谢校友会各位及《画册》编缉团队(据说是A集团)各位,辛苦大大地!

关于书名:

一、我个人最希望的是:最简单明了的“外附”两个字。无论到哪儿、啥时候、一说都明白。

  《外附文集》、《外附图册》、《外附诗集》、〈外附画集〉、〈外附影集〉、〈外附剧集〉等。(当然,也可能“着急”。)已出的〈天上的学校〉就是文集,如想接着出,就是二集、三集。。。整,就是一个系列。

二、现在已有了一本〈天上〉,那就再接着用就是了。省事、省心。〈天上的学校〉文物专辑。封面设计都尽量保持一致。

三、〈南新华街2号〉不是不好,知道的是有渊源,有历史,有讲头。不明白的,以为是户口本呢。〈西院〉也可能有历史,往地下挖挖,说不定能刨出点儿成吉思汗哪个王爷的东东呢。而且,这两地界儿多少有些区别,大家都说了。但要说“外附”就没问题,那边都认可。〈天上〉呢太虚了点儿,没着没落的,到是符合现状。

再说几句有关编辑的想法:

这本书不好编,有很多技术细节要注意。

资料年代相隔太久,新近的应无问题。老资料,老照片,特别是那些实物的拍照,如果不是专业的话,到时候拉不大,肯定糊。尽管可以PS,但效果不行。上千张照片要处理,可是要有时间的。旧照和新照片放在一起的话,很难看。当然,编辑如能注意此问题,尽量归类安排,可能会好些。

此次大量图片照片,全彩,普通纸印出来质感会很差,一定要用高克数纸,180克或以上?500页!很厚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封面至少要300克以上。光纸300克很容易翘角,皱纹纸稍好,但如果书的体积规格太大,也不行,是否考虑硬封面。那成本又上去了。

瞎嘞嘞两句,反正都盲了。


作者: 韩英    时间: 2009-5-21 22:43:51

“天上的学校”已经把附校定格在了一个高度,涨停板了,跌是跌不下来了,还不索性就安营扎寨?

大名儿:天上的回忆
小名儿:原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1959-1988)校友画册
外号儿:外附画册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9-5-22 07:26:50

猛一看“画册”还以为校友画的画儿集成画册了。通常说画册就是“画”册,跟人影儿没关系。辛苦中的却原来是老影集。天上学校的校生是不是都是画中人?因此“画”册????


作者: 韩英    时间: 2009-5-22 07:51:29

再起个外号儿:外附小人书 (里面都是“小人儿”,没“画儿”)

[em01][em01][em01]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9-5-22 10:00:41     标题: 支持哈!

QUOTE:
以下是引用韩英在2009-5-22 7:51:29的发言:
再起个外号儿:外附小人书 (里面都是“小人儿”,没“画儿”)

[em01][em01][em01]

韩教授,这个名儿好!《外附小人书》

你看,俺们63年一入学就知道早晚有一天能看上自己骗的小人书,所以那时就把英译定下来了!

《Little People's Book》!前面加“外附”拼音,大功告成。

韩教授出马那是怎么都成功,多指点着他们点儿。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5-22 10:17:34

小芒的《外附OO》,我以为很好。

直白,简单,坦诚。我是什么,用最容易懂的语言明白告诉你。

最近看了几个美国电视剧,知道美国人和人打交道,能告诉你我是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说,我是123,如果对方积极响应,说是321,那就是朋友的预备阶段了。

写画册的时候,犹豫了几犹豫。

辉脑子快,其实不是画册,主要是照片。可是,写个影集呢(《外附影集》),也不合适,里头大量的照片以外的内容不得体现。“小人儿书”和内容最贴切,一分钱租着看一次,也有最广泛的民生意义。不过,咱这小人儿书忒大个儿,捧着能稍微坚持一会儿,躺下举着看,一会儿也坚持不住(试的时候,千万留神,别砸着自己)。

《外附OO》填空。

“文物”好么?现在盛行的说法是,50年过了一半,还有50年,发愁怎么
  
过。把自己的东西说成文物,和潘家园叫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2 10:18:05编辑过]


作者: 马小卫    时间: 2009-5-22 11:07:53

画册也不一定都是画的,照片也是画面。而且据说校友会己邀校友画家画插图。我见过新华书店出售的画册,里面什么都有,包括摄影作品。

[em12][em12][em12]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5-22 11:27:50

个人理解,《校庆画册》需要承载的内容很多,学校存续了30年,其间又有很多变故,有很多值得回味和絮叨的东西;学校停办后的20年,又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一本画册,也只能寄托我们的一点点外附怀旧情结,这本书分量实在太重了,怎么捧着看,都得有点举重运动员的臂力。

现在开始练举重了,不然这本书看不下来。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5-22 12:17:44

《天上的学校》定名以后,想翻译成六种文字。学外语的,就这点儿本事,有机会就绝不跟谁客气。

怎么翻译“天上”,有过周折。

英国人说HEAVEN,应该是吃到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比如大师特选郝克弗尔奶酪搭波尔多1992。法国人说CELESTE,是超出想象的好,比最高比较级还厉害一些。

其实是西班牙语一家的问题。西班牙语说,“天上”有宗教色彩,你们是宗教学校么?

咦!

那个,什么,什么来着,二儿他妈,再烙五张糖饼!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9-5-22 13:36:13     标题: 《外附文物卷》

《外附OO》其实多个字就是了。《外附文集卷》、《外附文物卷》、《外附诗词卷》、《外附书画卷》、《外附懒龙卷》。。。

这回的内容是不能叫画册。么都有,花而不画。

可能的话,编辑要多加点儿文字说明。不仅是内容有介绍的必要,而且有利于版面设计。内容多、材料杂、开张大、很难设计出比较振奋的蝴蝶版。单凭每班几百字的介绍是填不满白的。

不过,惠杰,我现在胃口不太好,5张糖饼太多了,别点那么多,浪费。1张家常饼,加半斤天福号酱肘子,就中。或打包带走。


作者: 韩英    时间: 2009-5-23 08:34:08

真奇怪,主题目录上,惠杰是最后一个跟贴,可是打开进去,芒兄是最后一个。芒兄可真会藏龙卧虎哈。
芒兄的确厉害,起名字都是一串一串的,“中华大辞典”里再也找不到词儿了。
没词儿了,有阿拉大伯发明的数阿。
看着《外附OO》,外附零零?填空破案?《外附OO7》?
哈哈,《外附三千三》,我是123,数码时代到了,人都成数了。
方兄不是也来了个《七七八八集》嘛,赶时尚!
3300个弟子,一个都不能少,恐怕到时我数不过来了。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5-23 17:00:38

捋着韩英的思路说,可以建议:

《外附2009

今年是好多周年,我们不那么喜欢热闹,可是赶上了。

有延绵不断的意思。前头不知还要走多远,在这儿打个尖儿。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5-25 11:48:53

建议:《外附1959~2009》如何?省事,什么都能包括了。

继续听别人怎么说。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9-5-25 13:04:50     标题: 眼睛发花?

韩教授眼睛最近是不是有些发花了吧?

那《外附OO》哪里是老木头写的,那是惠杰大主编的创意!

但我还是支持教授,这其实应该是个数学问题。惠杰定了5张糖饼,题目上用了两张、自己留两张、还有一张是老木头的,但老木头那张要搭半斤天福号酱肘子。看在戊子之夏,咱都在马背上呆过,我留半张给你。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9-5-25 17:14:49

QUOTE:
以下是引用倪庆云在2009-5-25 11:48:53的发言:

建议:《外附1959~2009》如何?省事,什么都能包括了。

继续听别人怎么说。

《外附1959~2009》?我也闪过如此念头。

可《外附1959~          》好像还有机会长寿点。。。。但又不适合题目。。。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5-26 11:05:13

看小芒几次提到“天福号”,心中感觉异样。

一张家常饼,加半斤天福号酱肘子,气势浩然。

这样的家常饼用精白面六七两,半斤天福号是小一斤生肉,我们当然还不到廉颇的时候,可那武松,不也是传说不是。

不过,举着这份吃食,凝思有顷,幸福如HEAVEN

需要吃的时候,吃是最好。

要不,画册也用个吃的名字?

想不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6 11:05:35编辑过]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9-5-26 19:22:50

估计天上就这么一所学校,早知几年前出书后还有这么大的后动静,还不如那时叫“天上的学校 - 文集”,那现在就容易了:“天上的学校 - 画卷”,再有60周年什么的,就镌刻成上中下卷的历史名著了。可惜是后话,想晚了。。。。
作者: 周彤    时间: 2009-5-26 21:27:44

如归---外附人的青春, 不知道是否可以。


作者: 韩英    时间: 2009-5-27 07:52:38

人是老了哈,不仅眼花了,脑子也发皱,读着“木头”、“老木头”、“木头老”、“木老头”,读了三遍,不知道是一个人儿,还是三个半。

木兄真能糊弄人啊,明知道俺们数学不好,故意出一元一次带开方的题,精神折磨不是?

其实阿,《外附OO》是个破案题:

惠杰定了5张糖饼,木兄看着热腾腾的香气,心里挠痒痒,耐不住,偷吃了2张。四下巡视,发现没人,准备好好享受第3 张大饼,天福号酱肘子都备好了。没想到,突然,孟师傅高举大勺出来上饭 ,迎面撞上了。木兄不知所措,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怎么办?正巧,越妹跑出来,在庆云楼挨了偷拍,出来透透气儿(不是开气儿)。木兄灵机一动,把半张糖饼塞给了越妹,说是她偷吃的。没料到,孟师傅心明眼亮,大声喊道:你竟敢如此虐待阿妹,去!再烙11张,前两张来不及了,就把你那“懒龙”压平了就行了,后9张放上猪肉大葱,个儿大大地。就这样,惠杰端出了《外附2009》。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9-5-27 08:36:09     标题: 封面设计?

QUOTE:
以下是引用刘惠杰在2009-5-26 11:05:13的发言:

看小芒几次提到“天福号”,心中感觉异样。

一张家常饼,加半斤天福号酱肘子,气势浩然。

这样的家常饼用精白面六七两,半斤天福号是小一斤生肉,我们当然还不到廉颇的时候,可那武松,不也是传说不是。

不过,举着这份吃食,凝思有顷,幸福如HEAVEN

需要吃的时候,吃是最好。

要不,画册也用个吃的名字?

想不出来。


惠杰这整的是封面设计还是啥?一小老头,手举卷肉烙饼,高举过头,目视远方、庄严浩然状。不知内情的还以外是米国自由女神啥时候不仅变了性、连举着的火炬都成了大饼了。

这个造型放书面上差点儿意思,干脆聚会那天站门口当招牌。估计举着的饼,要不了两分钟就没了。

至于武松同学,那没的说,“有好牛肉,先把五、七斤来下酒!”这刚是头盘!我不跟他一桌。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9-5-27 08:54:29     标题: 韩教授点名

韩教授上课估计经常要点名。但把一个银叫出三个半名来,那肯定是教授以上级别的。而且,您哪中文上边那一大段,是西班牙“爱死你扒掉啦”吗?

惠杰那边也是,连天福号酱肘在帖子里出现几次也记日记本里了。其实,我这个人不挑嘴。不一定是天福号的,小店里的猪头肉也行。正赶上闹猪流感,咱多分担点儿,其他的革命同志就少几分危险不是。

外附已经有了“文集”《天上的学校》;马上又会出“画集”《大饼OO9》。建议下一本是《吃遍全球!》。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5-27 10:08:54

哎,嗨,呦,介老远就闻着味儿啦,介儿整个一“后街卤煮”,咋走哪里斗离不开吃涅,附校底后遗症噎忒碗鼓了。

换个思路《飞天画卷》如何?50而知天命也,外附50乃知天命之年,此画册名可包含多重含义,读者可尽情发挥。

继续听别人怎么说。


作者: 吴健芳    时间: 2009-5-29 11:01:17     标题: 跟着搀和

       看了留言,忍不住也跟着搀和一下,瞎想了几个名字:

   一、《外附影象》---

            人家老谋子常弄什么“桂林影象”“海南影象”,展现当地风采,咱也展示一下外附人的风采。

  二、《外附记忆》---

            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的物品,都是我们对当年外附生活不灭的记忆。

   三、《外附青春》---

           是前面周同学提出的,我看也不错,那些老照片和物品,不都是记录了我们的青春时代吗,看着就让我们想起在外附学习、生活的青春年代,挺好!

            瞎咧咧几句,凑个分子。


作者: 吴健芳    时间: 2009-5-29 11:24:25     标题: 凑个分子

  看了留言,忍不住也跟着搀和一下,瞎想了几个名字:

   一、《外附影象》---

            人家老谋子常弄什么“桂林影象”“海南影象”,展现当地风采,咱也展示一下外附人的风采。

  二、《外附记忆》---

            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的物品,都是我们对当年外附生活不灭的记忆。

   三、《外附青春》---

           是前面周彤同学提出的,我看也不错,那些老照片和物品,不都是记录了我们的青春时代吗,看着就让我们想起在外附学习、生活的青春年代,挺好!

            瞎咧咧几句,凑个分子。(看留言没贴上,再发一次)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6-10 11:39:11

据报,收集的照片持续增多,已经在1500幅以上。

   主办人之一沈丹兴高采烈。她说,唉呀呀,这些老照片真好,越看越爱看。

沈丹情绪好有另外的原因,她又要当母亲了。我问她,是书先出呢,还是孩子先出呢?她没有算过,默默地算了一会儿(外附人的数学,唉……),说差不多是一个时间。我问孩子有名字了么(我心想孩子和书共用一个名字不好么?)?孩子已经有名字了,不管男女,都是一个名儿,老人给起的,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就是它了。

我们这画册的名字却仍然是悬疑。

不怎么赞成“青春”。青春就是男女爱情。知道有人在学校有爱情,有方式,有过程,有地方,有有形的证物,有无形的冲动。我们不知怎么搞的,没弄着。我们是多数,弱势的多数,更要讲少数服从多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10 11:39:59编辑过]


作者: 左惠珍    时间: 2009-6-10 12:40:08

孕妇天天忙画册,有人给沈丹的孩子起了小名:为公村

 

[em01][em01][em01]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6-10 13:30:42     标题: 起名

QUOTE:
以下是引用左惠珍在2009-6-10 12:40:08的发言:

孕妇天天忙画册,有人给沈丹的孩子起了小名:为公村

 

[em01][em01][em01]

俺再给起个名,男孩叫“花策”,女孩儿叫“策花”
哈哈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6-26 13:56:44

 

 

外语附小五年级说明辞

 

 

1963年夏天,城里几乎每个小学都选了几个二年级小学生,派到某些角落参加笔试和面试。最后,大约160个孩子胜出,钻进南新华街路西一座大门儿,接着读三年级。这些素不相识的少男少女成了同学,四十六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帮老男老女还是同学,无非是改称校友而已了。

据说,选拔这些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为了将来做外交官的,所以不仅要聪明,口齿也要好,相貌尤其得考究。确实有不少美人儿胚子,也确实有许多粉唇的小白脸儿,然而庸常之人却占了大多数。不管以相貌美丑论,还是以功课优劣论,或者以品行高下论,甚至以出身贵贱论,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分出无形的等级来了。

他们认真读书,或者不认真读书,乃至不读书,终于等到了跨出那座大门儿的一天。他们进入了所谓社会,就像小鱼儿投身于江河,愉快而又仓惶地顺流而下了。为了信仰,为了功名,为了生存,为了爱……他们东奔西突摸爬滚打,混得惨的头破血流,混得不太惨的也是鼻青脸肿,远没有当初意气风发的模样了。不管以财富多寡论,还是以官位高低论,或者以事业成败论,甚至以婚姻聚散论,这些遍体鳞伤的家伙们也自然而然地分出有形的层次来了。

最不幸的孩子,是那些离开了这个尘世的人。因为病与祸,因为罪与愁……他们从同学们的身边和视野里走开,默默地远去了。我们在生活里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只能在这些相片上去分辨他们稚嫩而模糊的面颊。我们终究会明白,那是一条大家共有的归途。早晚有一天,大家都会永久地成为——仅仅成为相片意义上的人。那些将彼此隔开的等级和层次,那些功名利禄的追逐与算计,在同一的宿命面前能有多少意义呢?

所以,这些曾经在同一个年级里生存过的人,将永远珍惜与这个年级有关的所有记忆,并将永远牢记大家共同的昵称——小五儿!如果没有献媚之嫌,我们还想特意向女孩子们强调,岁月无情,而你们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美丽如花,就像刚进校门儿那天一样!(刘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6 13:57:21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8-14 15:01:37

    做了一个梦。

梦见方卫平举着一摞画册的彩色校对稿,旁边围着人看。我心说,方卫平这个人,就好显摆,又一想,老大不容易的,换我,也可能这么着。

钱力军说什么写得好,这么写,什么都有了,但是要改一个什么字,用了杆红笔,在稿子上画。

一会儿,方卫平被一群女生围住了,踩着桌子椅子,我心说糟糕,方卫平这人有弱点,遇着这局面,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我招呼倪庆云,赶紧,把方卫平塞给女生,把稿子抢回来。

彩印稿好漂亮,我的眼眶都湿了。再仔细一看,不对,这怎么有了一幅山水画了呢?方卫平大模大样的走过来,怎么不对呀?这是宋代五台山,你看山上,松树底下,不是张林和他老婆么?

倪庆云看了一眼,跌坐在地上。

方卫平明白了,转身跑。我跟着跑。这是外附的小学楼的走廊里。刚才那些女生里有杜艳。

挺老长的走廊,从这一头儿,跑到另一头儿,闯进一个教室,画册在这里,几十个人笑着,拒绝还给我们。方卫平没了刚才的温柔,拿出抢篮球的劲头,好歹抢了回来。

页码全乱了,有缺页,我伤心地闭眼。

睁开眼,看见马小卫扶着鼻涕眼泪的倪庆云,一边数落。

多少年来,我的梦都吉祥。这个梦,把我吓醒了。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8-18 16:03:47

惠杰兄这梦做得有问题,总把俺给抬出来,不是跌坐在地上,就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这样也忒惨了点。

梦中的委员长倒是逍遥的很,总是被一群美女围着。


作者: 周莉莙    时间: 2009-8-19 09:56:59

诸位看官有所不知了,惠杰的梦一点问题都没有,梦和现实总是反着的,梦里哭的,现实中会笑;梦里惨的,现实里艳福不浅,身边美女多的难免会顾此失彼也...




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http://waif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