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附传承问题之我见
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校友都在谈论外附的历史如何传承下去的问题。校友会也就此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不置可否的。赞成的有赞成的理由,反对的也有反对的依据。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外附),这个称呼,这个让我们这些不惑、天命、花甲之人在这里度过了自己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的记忆见证地,她又给了那些并不了解外附的人无限遐想的空间。然而就外附本身而言,其诞生、发展、与最后的终结,既富有传奇色彩,创造出无限的欢乐,也带给一些人不可磨灭伤痛,更让众多的人感到无奈与扼腕,还有不尽的缅怀。这就是外附,她造就了一大批不可多得的人才,也给人们留下了说不清的遗憾。
近来,有不少校友试图找回当年的感觉,结伴前往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怎奈就连校门口的学校名字都让人感到有点些许的莫名其妙(详见某位校友队其校名的解读)。难道是我们已经老眼昏花?当然,一个学校的名字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但这毕竟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附,不是彼外附。就连去过的人、甚至在那些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曾经试图想找到一点感觉的人,也都在说,实在是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到此一游的实际效果,也只能是到此一游。探其究竟:为什么?回答:说不上来。
那么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希望现在的外附能够传承当年的那个外附,那么传承什么?只是为了把名字延续下去继续有人使用?还是能够把当年的历史档案续写下去?还是把这所已经是《天上的学校》的什么东东重新放回到人间,让那些并不了解的人去敬仰?还是为了什么别的?本人实在无从知晓那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续写外附什么的人,究竟想延续什么?
在这里,我只想和大家一同探讨,我们究竟要让现在的外附传承什么?我们又能让现在的外附传承什么?
可能有人说,当年的外附给人一种神秘、一种光环、一种荣耀,那么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些作为向现在的外附大度赠予的一个内容。那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别的吗?
本来,一所学校的历史沿革,都有着其自身的故事;学校的终结,也有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理由,如果把这些特定条件全都抛开,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讲了。被终结了的当年的外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历史就是历史,她可以惊人的相似,但却是无法复制的。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更不明白我要说什么了。
其实,很简单,传承是必要的。但传承什么,怎么传承,却大有讲究。如果仅仅为了将外附的名字延续下去,将校友会的记载续写下去,没必要这么伤筋劳神。不就是书书写写的事情吗?可是要传承外附内在的东西,那就有点大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套内在的东西。然而一个朝代最多三、四百年,少的也只不过几十年。但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却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冲破时空阻隔,源远流长。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宗教,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时空,靠宗教文化本身流传了至少上千年。我们还知道,有一个国家在被灭亡了很多年后,又重新组建了起来,靠的同样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牵引----乳汁的河流,果羹的河岸,美好的迦南乐土(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国家的是与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其他一切物质存在形式都可能会消亡,惟有文化生生不息,得以传承。那么外附也不会跳出这个真理。外附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换,时局的变迁,外附结束了自身的使命,这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不是谁要延续与不延续的问题。
说到现在的外附,如果要传承,那只能传承当年外附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也就是俗话说的“魂儿”,而不是脱离开这个“魂儿”的外表的躯壳。所谓延续外附校友会,那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但是这个“魂儿”怎么传承?这恐怕只能让现在的外附人自己揣摩。
也许我们自己并不觉得,外附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历经了三十年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还将会在此后的若干年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给予了解她的人和不了解她的人一个向往、一段回忆、一种缅怀、一曲永远唱不完的蹉跎岁月的歌。这个文化现象是不可重复逆转的,但,确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传承的。
但愿外附的文化能够有所传承,也不枉外附的30年历程。
欢迎板儿砖。
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http://waif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