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标题: 咬文嚼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9-24 15:53:29     标题: 咬文嚼字

 

 

之一

   

播音员老是出错。听说他们有奖罚,说错了一个字罚多少。治军不过是赏罚二字,眼见得说错的时候减少了。不过还是不够好。比如,“前苏联”这个词儿就别扭。

有前,就应该有后。我们家没有后院,前院十平米,我永远只能说我们家的“院子”。我如果秃噜了嘴,说我们家“前院”窄,意思便彻底含糊了,客人可能以为我们家有后院,没准儿那儿有一个能荡舟的湖。

苏联的前身是沙皇俄国,后身是独联体和普京的俄国,“前苏联”指的显然是“苏联”,“后苏联”指的是什么呢?

没有“后苏联”。

以此简单推论,也就没有“前苏联”。

只有“苏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5:59:42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9-24 17:17:49

惠杰兄,你的贴真有意思,很喜欢。期待有之二、之三、之四... ...

作者: 马小卫    时间: 2008-9-24 17:47:21

惠杰:这奥运前,大道消息,新闻联播念错一个字是扣工资50元人民币,不知现在涨了没?原来国际台有个女播音员,没有一次广播不拌蒜的,而且还多次念错,幸亏工资高,不怕扣。国外中文台只能看到CCTV4,不想看她还不行。[em01][em01][em01]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9-26 14:15:06

不明白“理念”。

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没有“理念”。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词条56000余种,我们这样的一般人能认识多一半就不错。这样比完全普及性的字典还高一个级别的字典里,没有“理念”,说明“理念”今天被大量使用,至少是一种时尚。

在几乎所有情况下,说“观念”,可以代替“理念”。

那“理念”的意义何在呢?

平常的事儿,说着心里没底,弄个不知什么来头的新词儿罩着,我不明白?我先让你不明白。

话说得刻薄了。

词汇丰富,文明的大势所趋,人类之幸。

不过是,有时候,说不了三句话就“理念”一次的人,让人琢磨不透。


作者: 左惠珍    时间: 2008-9-26 15:38:47

“理念”,电脑里到有这词,是翻译过来的词吧?俺是从董建华(董林他叔)那儿听来的。

[em01]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9-26 16:05:25

惠杰兄,你要是不说的话,还真不知道《现汉》里没有“理念”这个词。我查了手上有的三个版本,确实没有。不过,在《汉语大词典》里查到了“理念”:理性概念。

《现汉》收的“56000余”是把什么都一股脑地、不加区分地加在了一起的:a.字头(不光是规范字,还有异体字和古汉语的罕用字)、b.括号里的繁体字、异体字和旧字形、c.多音节词汇。我数过84年版的《现汉》,里面收录的多音节词汇是44763。

汉语工具书编者给的收字、词数量,只有极个别是不灌水的,如:容庚的《金文编》,给每个字头编了号;没给字头编号的,编者那么一说,读者一撇嘴,甭信就完了。就拿发行量最大的《新华字典》来说吧。编者说收字11100多。其实刨去
还不是正经八百的”改良“繁体字、异体字和多音字重复排列的次数,实收字也就7300来个;编者给的数字,灌水超过了三分之一。中小型的汉语工具书,灌水程度还是有限的;大部头的,还有灌60%-70%的呢。

编辑对上面说的“
我查了手上有的三个版本,确实没有。“的纠正: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后面的”新词新义“部分里,有”理念“这个词条(p.2608):1.信念;2.思想;观念。

这解释跟《汉语大词典》的”理性概念“不一样。忽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6 18:16:29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9-26 16:57:57

又查了6本汉语新词词典和港澳台词语词典,里面都没”理念“。

《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埮、高名凯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里有”理念“(p.207):"哲学用语。客观唯物主义哲学中指观念或理性的概念。源 日 rinen [意译德语 Idee]"

好在校友都是学外语的,可以查Idee:http://de.wikipedia.org/wiki/Idee,或idea:http://en.wikipedia.org/wiki/Idea 的意思,自己对汉语工具书给”理念“的解释做个判断,形成自己对”理念“的认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6 18:27:03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9-27 10:06:37

说着乐。

连累协燕查了几回字典。

看来对字典也有批评。心中不安。

1977年“二简字”给我们已经造成创伤。

四十几岁的,谆谆告诉自己的孩子怎么写“好象”。孩子没过几天一把鼻涕一把泪找父亲算帐,照你说的那么写的,错了!有这一分,及格,没这一分,不及格。那是成功与失败的摇摆点,那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父亲哀伤。没学什么倒也罢了。努力学了,记死了个错的,无由来地一辈子蒙受羞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7 10:09:59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9-27 16:30:17

惠杰兄,查词典是件很好玩的事。得谢谢你起头儿,让协燕一股脑查了好多词典,知道“理念”在哪儿有,在哪儿没有,而且是怎么忽悠的,心里也乐着呢。

84年版的《现汉》没用“二简字“,把”好象”定为规范,“好像”为异形词。96年修订本悄悄把“好像”定为规范,没列”好象“。

国 内定标准,频率统计是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如:制定《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1001-2001),所以就查了《汉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音序部分) (刘源、梁南元等。宇宙出版社,1990)。在p.237页上,”好象“的频度是315,频率0.00242;”好像“的频度是1134,频率是 0.00872。《现汉》96年版之后的版本,把”好
“定为标准,看来是按频率来的。又查了一下台湾何容主编的《国语日报辞典》,写的也是“好像”。

我知道”相片“是标准,但是从准确表达上,偏向于”像片“,因为”像“的意思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球面镜、透镜、棱镜等反射或折射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为实像和虚像。“(英汉双语《现汉》2002年增补本,p.209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7 16:45:41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9-28 04:08:27

查词典好玩儿,因为常常能获得想不到的意外,比如:《现汉》对“悠久”的解释为:“年代久远”。查“久远”:“长久”。于是查“长久”:“时间很长;长远”。便再查“长远”:”1.时间很长(指未来的时间)。2.<方>时间很长(指过去的时间)。“

一路查下来,”悠久“转到了表示:a.将来时的时间很长 和 b.方言过去时的时间很长。晕!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9-28 09:35:38

 

 

想到中国的称谓。

在馆子里吃饭,口淡,想要酱油,突然语言停顿,不知道怎么叫人了。

以前叫小姐。如今多数人已经知道,“小姐”是现时性工作者的职业称谓,称呼的人,和被称呼的人,心里都不畅快。

有人改叫“姑娘”。一个河边洗衣服的大辫子姑娘,清灵灵的水啊蓝个滢滢的天,柳条儿在清风中舞蹈,充满了赞美。可以大声叫了。有的人还是犹豫,“小姐”是个新词儿,这个职业的老词儿也叫“姑娘”。你不计较,难免有计较的。

有的主顾改口叫“服务员”。这有些文革前的味道。新古典主义。欧洲几十年前叫“BOY”,或者“SERVEUR”,如今都成了历史。

走向历史深处,当年是称“师傅”的。师傅是个有实在内容的词儿,皇帝的老师称师傅,管红案儿白案儿的,钉马掌的,敢称师傅的都有真本事。现在见一个不认识的年轻女性,张口叫人家师傅,人家得跳开,躲着你走。

北京人客气,说“劳驾”。这个词儿比欧洲好。欧洲人说“原谅我”,得儿哪儿哪儿用。刚学会的时候,得儿意儿地用,一天用多少回。用多了,觉着欧洲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从教堂里出来的,坚信自己老是不对。

我说“劳驾”,说了几声,没人搭理。

这一口酱油,吃得不容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0:53:32编辑过]


作者: 林伟    时间: 2008-9-28 09:42:56

佩服!看来惠杰兄对“八大”有深入的研究。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0-1 04:57:30

惠杰兄提出的汉语称谓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让人够费脑的。汉语词汇少,”小姐“、“姑娘”、“服务员”、”师傅“,(还有“同志”、“招待”)过时了的话,那汉语词库里备用的就所剩无几了。想来想去,想起的词儿是“跑堂儿”和“侍应生”。不过,用这俩词儿来叫人,也不是太好。谁还有什么其他的?请贡献。
以前回国,看见过餐馆里常有男人打响指叫服务员,觉得很不文明。我一般是采取举手(食指跟中指合并)示意,外加“Hallo!”的方法。
林伟兄说的“八大”,对我来说是新词儿,于是便顺茬儿在网上查了,看见了中文维基对“八大”的分解。跟林伟兄和维基学了!

作者: 刘蕴企    时间: 2008-10-1 21:19:54

擅长咬文嚼字的校友,嚼嚼这新北外附的招牌,什么滋味.怎么看怎么别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韩玲玲    时间: 2008-10-1 22:42:23

相当别扭。中文英文都别扭。英文缩写也不知所云。有点“夫妻肺片”的水平。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0-3 09:43:34

重复了,消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3 10:11:37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0-3 10:01:38

蕴企学姐眼光锋利,发现问题;玲玲学姐中英双全,指出问题。协燕看这牌匾,就觉得北外和这附校实在是了得:不尿那多出几个字儿和字母的花费;niu2bi1 ra(la) si(sehr 很)-tion(牛逼啦贼甚(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3 10:15:48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0-3 16:43:13

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原来学校离着八大胡同不远。没人早告诉,不然,也可能钻哪个院里瞅瞅。

同治不治,传说罪在八大胡同。清廷无能,北京人记着赛金花。蔡锷护国,从小凤仙说起。如此说来,这胡同不胡同,也有让人扼腕叹息之处。

林社长有导向问题。

做学问,讲究的是在探索科学的崎岖小路上顽强攀登,不能哪哪儿都是豆汁儿,见胡同就钻。尤其在女生多的地方,不能拐这个弯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3 16:53:30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0-21 12:27:02

    入场券的“券”,正确发音“劝”。

可要是这么发音呢,好多人以为你错了。你觉着真理一定在自己手里,可是西下里看看,没人说入场“劝“,大家都说“绢儿”。你“劝”,就是明白的人,听着也为你捏一把汗,听众里头一半的人会觉着不舒服。

你抬着一摞字典准备和人理论,大家觉得你矫情,闲的,各色,不合群,不知道刚从哪儿出来的。

语言源于生活,人老是改不过来,只好改字典了。

在此以前,我们这样的,因此生活里有了困难。

说“劝”,讨嫌,说“绢儿”,明摆着不对。

我们说英语,那是在生活中丧失立场。

我们跳楼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1 12:27:35编辑过]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8-10-21 13:38:20

惠杰兄抑郁了吧?不然怎么说着说着就惦记跳楼?小崔再抑郁也没这样过,咱可别开了先河(如果有打赌的除外)。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0-22 02:15:37

惠杰兄,你举的“入场券”例非常好,赞一把!

 

语言里只有[ru4chang3juanr4]这个词儿,没有[ru4chang3quan4];你说”绢儿“是完全对的。

 

文 字是记录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的,为语言服务的。汉语词[ru4chang3juanr4],用汉字记录下来是“入场卷”。语言赋予文字“卷”, [juanr4]音,而非反过来,用所谓的”字音“来牵着语言的鼻子走。“给汉字注音”的拼音系统,是中国语言学外行专家给弄出来的、混入到语言学里的伪 系统。

 

对改字典的人,德语里管他们叫Schreibtischtaeter(写字台上的作案者)。这样的人不要说是编工具书了,就连最基础的语言学知识都没有,得重新返回学校,坐一年级的板凳。要跳楼的是搞伪科的、颠倒语言和文字关系的、改语言的,而不是我们这些说母语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2 2:17:46编辑过]


作者: 紫菜    时间: 2008-10-22 10:28:08

被中国人毁掉的三个词条

一、同志
大部分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在我国拍摄的很多影片中,尤其是描写地下工作者的影片,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同志,我可找到你了!建国以来,陌生人彼此相互的称谓多采用此称呼,相互熟悉的同事也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不知道从何时起,同志一词居然被赋予了新的概念!

homoerotism
一词的意思指的是同性恋的意思,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个词的意思被译成了同志!很多人将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都称作同志,后经查证,发现此称谓乃拜互联网所赐!^_^

本称谓被毁程度:......惨不忍睹!

二、小姐

小姐是一种对年轻女性的称谓,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讲,既不是舶来品,也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产物,这个词好像起源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这个词是当时对那些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闺秀而言的,例如《西厢记》中的张莺莺小姐等。但在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因为这个词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很长时间内都未被使用,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词被大大利用起来,甚至被使用在大妈级的人物身上......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我国一些沿海开发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一些色情产业也在悄悄地、快速地蓬勃发展起来,这个词被经常运用到那些从事色情产业工作地年轻女性身上,最终导致了此词遭受众人的鄙视及弃用!

本称谓被毁程度:......无地自容!

三、农民

农民一词,我想所有的人都是在熟悉不过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为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农民的劳动,人民就不会饭吃,不会有工作......这一点,我想所有的人都是明白的,农民一词曾经是淳朴但是,也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此词成了骂人的用语。骂一个人土气,称之农民!骂一个人邋遢,称之农民!骂一个人不通时务,称之农民!甚至骂一个人老实,也称之......

结果,农民一词居然完完全全成了一句骂人用语,如某人对另外一人称农民,则那人将忿忿然:为什么骂我?”......

本称谓被毁程被毁程度:......不应该呀!


作者: 紫菜    时间: 2008-10-22 10:47:23

QUOTE:
以下是引用李协燕在2008-10-1 4:57:30的发言:
惠杰兄提出的汉语称谓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让人够费脑的。汉语词汇少,”小姐“、“姑娘”、“服务员”、”师傅“,(还有“同志”、“招待”)过时了的话,那汉语词库里备用的就所剩无几了。想来想去,想起的词儿是“跑堂儿”和“侍应生”。不过,用这俩词儿来叫人,也不是太好。谁还有什么其他的?请贡献。
以前回国,看见过餐馆里常有男人打响指叫服务员,觉得很不文明。我一般是采取举手(食指跟中指合并)示意,外加“Hallo!”的方法。
林伟兄说的“八大”,对我来说是新词儿,于是便顺茬儿在网上查了,看见了中文维基对“八大”的分解。跟林伟兄和维基学了!

上周到晋老西食府用餐,招呼服务员结账时,正为如何称呼犯难,忽然想起老年间招呼服务员为店小二,于是高呼一声:“小二!”(这样招呼女服务员显然不合适,好在有男服务员),1分钟过后,服务员笑容可掬地站到了我的跟前并递上了一瓶小瓶装二锅头,看着我疑惑的眼神,服务员:“不是您要的小二?”。还有“八大”,是“八大山人”?“八大胡同”?还是“八届中央全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2 10:51:51编辑过]


作者: 芒果    时间: 2008-10-22 17:38:39

如今这称呼还真犯了难了。

赶明儿个管服务生叫“小三儿”得了,好记,以区分,不易闹误会。

特向网管申请专利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0-23 14:41:22

上学的时候,有的中学里,见老师,沿旧习,称呼“先生”。

见了女老师,也称“先生”。

我们一直以为“先生”是男性,女老师被称为“先生”,我们顿生几分朦朦胧胧的尊敬。

现在是一定不能这么称呼了。几个女人走进澡塘子,服务员喊,接客啦,先生两位,里头请,得给大家伙喊糊涂了。

这是个日本澡堂子,不分。

如今“先生”特指一些人群。说这位“先生”,除了操港台腔调的矮个子男人,多半是一些身份不明的人。一般和国学有关。有好的,书画家,藏家,民间医生,艺人,有一些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也有不知道好不好的,气功、易经风水。大款也能成先生。跑合拉纤的经常被称作先生。

在有些场合,“先生”不可或缺。既是不够分量,就要在之前加上很多其它头衔。头衔有真有假,有轻有重,表面上一下子看不出来。大会秘书处要研究斟酌好几天。

我们称不起“先生”。滑稽了。

比较欧洲,中国人在称谓上用的心思不知多了多少。

看不出什么积极意义。

“同志”是孙中山提倡的。好称谓。英、法文里都没有翻译。这和当年法国大革命以后称呼“公民”意思彷佛。紫菜兄弟说了,这个称谓被毁得不轻。开车到郑州乡下,问路,见人称同志,这个路问不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3 14:43:21编辑过]


作者: 杨晓枫    时间: 2008-10-23 14:58:37

如果是以约定俗成为基准,我想应该首推计算机的拼音输入法。

毕竟口口相传的东西没有留下证据,打官司的时候不被认可。

试试看:

zheng4juan4(郑卷)。。。没有   

zheng4quan4-->证券。。。有了

jiao3se4(脚色)。。。没有

jue2se4--〉角色。。。没问题

计算机的流行与影响会大大超过习惯的传承。

因此我断定在我们之后的几代,只要这个拼音输入法没有被改变,它就比口口相传

的种种谬误延续的更久远。

是这样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3 15:00:09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0-26 06:27:18

惠杰兄,虽然协燕是女流,但看你的贴,就不自觉地把自己设想成男士,对你贴里的智慧行脱帽礼,并暗自吼声:“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7 7:27:06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0-29 10:27:55

北京可以喝到小麦啤酒了。

这个我喜欢。其实我对啤酒没挑拣,只要好,都可以用。不过第一杯就是这浓浓的质感的却是轻漫的小麦啤酒,让你不能小看平静,是个享受。

看酒单,写着“白啤酒”。

失望了。

啤酒论色么?德国啤酒常见的大概就有几十种,都有颜色的差别,那得照着色谱取名了。

训练低级动物,一般这样。

白薯是个舶来之物。叫法很多。北京人叫白薯,后来因为不少人喜欢吃红瓤的,卖红瓤的多了,叫红薯。我看如今的红薯多是黄瓤的了,依着前头的逻辑,是不是应该改叫“黄薯”呢?

中国豆腐是太好的东西,将来一定会走进世界人民的食谱。法国人管豆腐叫“豆腐酪”。因为和乳一样,豆浆要凝,要切,要压,符合奶酪的先期工艺。等比较多的法国人了解中国以后,有了置疑。奶酪成型以后,多半的时间是发酵,有的品种要发酵几年,而白豆腐热腾腾的就能吃,两种物品完全不同,不能一样叫。那么叫个什么呢?有人叫“DOUFU”,我想想,觉得挺好。意义太深刻,翻译不好之前,不如音译。

不懂德语。记着小麦啤酒的德文发音大概是“VA-ZEN-BI-E”,估计就是“小麦啤酒”的意思。不然,译成“瓦甑啤酒”,或者什么的。

说啤酒,说到协燕家门口了。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0-30 04:02:50

物品供应太丰富了,给人添的麻烦真不少:让人看不过来,拿不定主意买哪种。买自己熟悉的,而“熟悉”不又是广告一个劲儿地往你脑里灌的结果?受广告控制,让人心里不服,产生叛逆,但在做出反叛决定的时候,又担心自己犯错,所以常常不自觉地就随大流了;这大流就是广告要达到的目的。在网上查到德国啤酒卖得最火的10大品牌中,有2种是白啤酒(Weißbier),而且排在第7和第10,其余的是比尔森式啤酒(Pils,Pilsner Bier)。德语维基上讲:从语源学角度说,Weizen(小麦)是从weiß(白)过来的,Weißbier比Weizenbier(小麦啤酒)老。我自己从来没买过成箱的白啤酒和小麦啤酒,而且在外面也极少点这两种啤酒,而是随大流,喝比尔森式啤酒。德国好的比尔森啤酒,之所以好,有个诀窍就是:用捷克高级啤酒花儿。这帮协燕找到了反叛广告、不随大流的招儿:买捷克高级啤酒花儿产地Zaaz(Žatec)出的啤酒;质量、味道好,而且比德国啤酒和另外几个捷克名牌啤酒便宜。

德语管“白薯”和“红薯”叫Süßkartoffel(甜土豆)。汉语里也有个跟“甜土豆”相应的词儿“甘薯”,但这词儿在日常口语里不流行。“地瓜”其实也可作“白薯”和“红薯”的统称,但在词典里,这个词儿有顶帽子“方言”。嘚,进入普通话词汇大家庭就比较难了。

大多外国人觉得汉语很难、很难,其实要是让他们想想,知道哪些汉语词,他们也能说出不少呢,如:张、李、毛、邓、胡、温、孔夫子、道、胡同、功夫、黄河、北京、上海、豆腐等等。他们说出这些词,就有了意识,意识到了自己居然说了汉语,常常是高兴得不得了。在德国的华人,听到跟汉语词发音相近的德语词,往往也是很高兴,而且产生联想。“豆腐”(德语写成Tofu),要是把doufu第1个元音发得长些,就跟德语的Doof(脑筋不好、笨、愚钝)很相似,再说,热腾腾的白豆腐跟脑浆子也可以联想到一块儿,所以在听华人说话时,可以听见把“豆腐”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如:--这么做不是豆腐吗?--是,是豆腐。


作者: 燕清    时间: 2008-10-30 04:51:39

德国啤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麦啤酒, 这种啤酒据说出世于捷克的小城比尔森,所以也叫比尔森啤酒( Pilsener), 也就是一般人们最常喝的那种。 第二类是小麦啤酒 ( Weizenbier )或叫白啤酒( Weissbier), 按颜色分为三种:黄色清亮,黄色浑浊,黑色。

 1516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公国颁布了著名的德国啤酒纯净规定

( Deutsches Reinheitsgebot ) ,规定主要内容,德国啤酒只能用大麦,啤酒花,水来酿造。实际上还得需要酵母,再往后,发明了

用小麦代替大麦的另一种啤酒。凡是德国的啤酒,商标上都注明按照德国啤酒纯净规定酿造。

 如果你要品尝地道的德国啤酒,必须要到传统的酒吧,一般传统的酒吧都是自酿自卖。啤酒通过管道接到吧台的龙头上,倒酒也很讲究,打开龙头,酒不能沿杯子边儿倒,只能直接往杯子里砸,等泡沫到了杯子沿儿,将它放在一边墩着,等泡沫儿下去一半儿后,再砸满,再墩着,往复多次。一杯好的啤酒要等七分钟,倒好后,泡沫儿要高出杯子沿儿大约2-3厘米,还要能经得住酒垫儿(硬纸壳做的)压。怎麼着,想喝了吧?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0-30 08:00:04

燕清兄,看了你的贴,就被白啤和麦啤酒“勾引”上了,决定去拎它一箱回来,照你说的,一次次地 砸到啤酒杯里,并试图体会一把惠杰兄说的静。我住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已经静得不得了,以致邻居抱怨灰鹤的叫声太响,把他早早就吵醒了。想想燕清 兄的砸啤和惠杰兄的品啤,就有愿望在自然界的静中得到更深层的静;这实在是够吸引人去尝试、去找从未有和甚至没想过去体验的感觉。嘚de2,还没喝白啤,就有点晕了,提前进入仙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30 8:56:30编辑过]


作者: 燕清    时间: 2008-10-30 15:45:34

协燕学妹, 如果你拎它一箱瓶装白啤回家的话, 那倒法儿又和在酒吧不一样了. 打开一瓶儿白啤, 先沿杯子边儿倒入约三分之二, 剩下三分之一转着圈儿 地摇晃, 直到把瓶子中的酒摇成了沫儿( 因为白啤中的很多酵母都沉在瓶底儿) , 再直接砸到杯子里, 一般来说, 酒瓶儿是凉的,所以最后的沫子很难倒干净, 这时你只要两个手掌夹住酒瓶儿,来回揉搓几下, 剩下的沫子就很容易倒出来了. 请记住, 最后一定要让泡沫儿顶出杯子沿儿, 这样看着才好看, 正宗.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1-1 18:57:45

“砸”是学问。见过分几次斟满啤酒。这么着说“砸”,知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了。以后,跟人约,得说,哥儿几个,哪儿“砸”去?七八分钟的讲究也记下了,以后要啤酒,马上端上来的和十分钟以内端上来的都坚决不要,这怎么成?欺负我们不懂不是?将纸垫儿从底下抽出来搁啤酒泡末上,咱一边儿看着喝着小二儿欣赏?小二儿整完了,纸垫儿纹丝儿没动?没试过。赶明儿试一回。

(咱们小声说,这个不有点儿像鲁达难为谁么?)

谢谢协燕和燕清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9:23:08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1-2 00:02:16

本打算去拎箱白啤的,结果到了超市就豆腐了;品种太多,不知买哪种好,于是临时决定各买他两瓶先品一下再说。
平时都是晚上喝酒,而且主要是喝干红,偶尔喝干白、半干白。买回白啤后,白天居然也开喝了。
喝着白啤、闭着眼睛、听着匣子里的爵士,晃着脑袋、脚踩着点儿,脑子里浮现着惠杰兄品酒安逸的滋润法儿、咀嚼着燕清兄说的“砸”啤酒--那用得整个都绝了的字眼儿、感觉进入刘峥那飘逸的画儿,并且听见Prof.Dr.Dr.Gerald Hüther在说:" 在我们的地球上,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有一个令人心醉的现象,这就是爱。我们用我们所有的感官能够感觉到她,但她却没有一定的形态。用我们最现代化的测量 仪器,她是看不到的,测量不出的,忖度不到的,但是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她是存在的。她给那些有过感受的人料想不到的力量。谁相信她,可以说,谁就 可以把山移动,或者更难,居然可以使自己跳出自己的阴影。她有如此之力量,而她只不过是一种感觉罢了。" ("Die Evolution der Liebe"(爱的进化))。循着燕清兄的贴顺杆爬:“怎么着,想喝了吧?”想找感觉了吧?

作者: 燕清    时间: 2008-11-2 17:52:35

惠杰兄, 指教可真不敢当。

 生活在德国这个大啤酒桶里, 沒有国内文化娱乐生活那麼丰富,只好

偶尔约上朋友,去看,去闻,去喝,去领略它的啤酒文化了。

 

德国人喝啤酒讲究看到杯子上顶着酒沫儿,所以他们就会去传统而

熟悉的酒吧。一般游客则喜欢凑热闹,见哪儿人多就往哪儿去,而

恰恰这些酒吧每天生意兴隆。一到这样的酒吧,什麼7分钟的

啤酒,坚实的酒沫儿一概全不讲究了,一句话,要的就是快。

吧台有主意,啤酒打出来,放边上搁着,反正周转快,等跑堂过来

取酒时,把准备好的沫子往杯子上一倒(不是),齐活(qi2huo2)。

不过这样的啤酒酒沫儿松散,酒垫儿往上一放,立马儿压到了杯子沿儿,

再看跑堂,脸一红,不好,遇到行家了,一转身,就匆匆离开了。

 

 

鼻尖儿, 奔儿头贴着频幕, 才好不容易把协燕学妹的贴看完。 敬请协燕学妹

照顾照顾我们这些奔五张儿, 奔六张儿, 六张儿和六张儿多学姐,学哥们的眼睛,

把字儿放大点行吗? 哈哈! 不改也行, 那我们就去准备放大镜。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1-3 09:28:50

看见燕清兄说的:“生活在德国这个大啤酒桶里”,产生了意识,心里瘪不滋儿的自娱:傻不jinr1的,居然跟撞大运似的陷在了啤酒桶里,而没掉进“染缸”。

紫菜(干嘛你们班净用绰号,不报真名?弄得俺不能跟你称兄道弟、姊妹一番)在谈:"同志"、"小姐“和“农民”仨词儿贴里,有尖锐的想法,赞一把!

杨晓枫的贴,引人去思考“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否逻辑:“约定”跟“俗成”的顺序该怎么排位才逻辑?
作者: 紫菜    时间: 2008-11-3 09:57:44

不好意思,关于那些绰号,是有渊源的,如果你进入旧版的班级聊天室,就可以追根溯源了,不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作者: 芒果    时间: 2008-11-3 12:36:15

名词解释(一):

紫菜:原本一良民之后代,无奈,适逢时局动荡,被冤屈为一不良小组之首脑。后虽被平反昭雪,然其名已远扬。故改称“紫菜”,以示区分。


作者: 紫菜    时间: 2008-11-3 13:03:53

芒果兄弟又瞎批了,本人一向洁身自好,从不参与任何组织,更不要说不良组织。至于芒果说的那个名极一时的组织,不过是偶的几位好友所为,那个组织虽然涉及人员较广,但与俺从不沾边,俺不过是清楚内幕罢了,这一点可以去求证王振宗。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1-4 07:53:47

紫菜、芒果二位学长,你们是不是杜燕学姐那界的?要是是的话,小辈协燕那时还可能跟你们打过照面呢;那时协燕时不常地假装个什么,偷看杜燕学姐他们排练节目。现在想起来,也摸不着自己那时的做法儿是出于啥心理,只能笑自己那时是个SB;拿自己开涮真的很好玩儿!
作者: 紫菜    时间: 2008-11-4 20:02:37

干嘛还偷着看?现在她们也经常排练,让你敞开看!

当年的校宣传队(69小四)骨干:屈伟京、沈玲娣、杜艳、程玉梅(另外还有李正、刘敏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4 20:06:53编辑过]


作者: 芒果    时间: 2008-11-6 09:47:39     标题: 被冤屈的《紫菜》

紫菜兄,俺清楚地注明“被冤屈的《紫菜》”,怎能说是《虾皮》呢?

协燕学妹,那紫菜可是当年的大名人,现在名气也不小。杜艳(代号燕翅)是俺们72小队的辅导员,经常把俺们给“扶倒”喽。

经过这样一扶倒,俺也整了一个代号“芒果”,反正都离不开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9:51:33编辑过]


作者: 紫菜    时间: 2008-11-6 14:02:56

QUOTE:
以下是引用芒果在2008-10-22 17:38:39的发言:

如今这称呼还真犯了难了。

赶明儿个管服务生叫“小三儿”得了,好记,以区分,不易闹误会。

特向网管申请专利

说你虾皮还不承认?“小三儿”是能瞎叫的吗?刚刚看了一篇文章里说:“万众偶像费雯·丽,却是抢别人老公的“小三儿”、烟鬼、躁狂抑郁症患者...”才知道,“小三儿”是对第三者的专称!我看你还是别叫芒果了,叫虾皮吧!和你们辅导员一样,算我们海鲜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14:21:40编辑过]


作者: 芒果    时间: 2008-11-7 09:30:52

海鲜俺可不敢冒充,那要经过盐水长时间的浸泡。俺直到如今还没经过盐水的浸泡。盐水浸泡的滋味儿不好受,别诱惑俺上当。

芒果是有历史渊源的。那是当年老人家亲手送给工人阶级的礼物。怎奈那个标本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故此冠名以纪念之。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1-11 14:50:46

散步。

见到柳。秋风用力地扬起柳枝,苍凉舞蹈,看着目眩。

问我法文柳怎么说。

法文说“SAULE PLEUREUR”

金黄的银杏落叶,飘满天,落了一地。

问我法文落叶怎么说。

法文说“FEUILLES MORTES”。有这个歌。

心里小人一样的得意。有我不会的法文词儿么?

忽然想到,“SAULE PLEUREUR”意思是哭泣的柳”,“FEUILLES MORTES” 的意思是死叶。法国人的秋天,比中国人伤感。

一旁石像。光着屁股的爱神丘比特。

这天使永远欢乐。

其实也不是。亚眠教堂里,有“哭泣的天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1 14:52:26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1-18 14:38:13

这些年,“亲自”用得多了。

学习德国语言学家,查字典。

字典里说:自己(做)。

字典好像没问题。

如果是这样,容易造成混乱。

主语+谓语,都是主语+谓语的行为,都是“自己(做)”。

亲自指示,亲自学习,亲自到会,亲自剪彩,亲自喝彩……

去掉“亲自”,不改变本来的意思。

硬留着,明摆着有阿谀之嫌。

修辞学上,又找不出语言的明显责任。

舞伴儿花枝招展地迎上来,被接待方一跃而起,说:“这个,要亲自抓。”来人坐下来吃饭,说:“这个事儿,一定要亲自办。”在厕所里,提着裤子,抬头看见熟人,说一声:“您也亲自来了?”

“亲自”委屈了。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8-11-19 07:15:02     标题: 咬菜嚼汤

惠杰,你这个咬文嚼字挺有意思。我来抬抬杠,要不总冷冷清清的。

你头一篇讲的“前苏联”问题好象有什么人专论过了。也是说,有“前”应有“后”,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空间上的对应关系。

“前、后”属方位词,我更愿意将之归类于介词,概念模糊点儿好。

并非有“前”就一定有“后”。我在“咬菜嚼汤”里举了几个例子。

1。西餐,三道或四道菜式的,有“前”菜或“头”盘,谁吃过“后”菜,或“尾”盘?

中间那道,按出场顺序,它也不叫“中菜”,叫什么“正”菜。有“副”菜吗?

2。买肉时候挑“后臀尖”,谁买过“前臀尖”?

3。不光是吃,文明点儿的,听个音乐会吾的。欣赏一段“前奏曲”,把曲谱子翻遍,也找不着“后奏曲”。想是“后奏”都是回家才揍的。

所以,子又曰啦:“什么好东东过了嗓子眼都一样!”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1-19 10:58:19

 

谢谢小芒捧场。

咱们这样的,热闹也热闹,冷清也冷清,倒也不觉得怎么着就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

看见了在烹饪艺术里对“前、后”的批评。

有道理。

厨子里,如果说“臀尖”,不说“后臀尖”,这个厨子得重新学,从倒泔水学起。

“前、后”的使用看来得分场合。

用在人身上,可能就可以模糊了。可以说您那“后屁股”,也可以说您那“屁股”。指的都是一个位置,不含糊。也不能一个点儿,闷着头儿死敲。如果,在“丰乳肥臀”上,加上前后,就不怎么合适。

论西餐,学法语的占优势呀。中国人学法语绝不后悔,就是因为世界上的好吃的都让我们享受了,为此拥抱,原地旋转十八圈儿。

法文里的第一道菜,叫“ENTRÉE”入口是一个词儿。主菜叫“PLAT DE RÉSISTANCE ”,“RÉSISTANCE”和二战时法国的抵抗运动是一个词儿。放在菜里,我觉得是经吃的意思。 最后的甜食叫“DESSERT”。

中国人宴会以凉菜开始,老醋蛰头,卤味拼盘,白斩鸡…… ENTRÉE”有凉有热,笼统称为“凉”,不准确。法国人吃饭的词汇里没有“前后、头尾”。中法文化不同,迄今没有好的翻译。

和小芒说活,三句话不离吃,这个我喜欢。

说历史,可能不好含糊。

民国是一段历史。你说“前民国”,我说“后民国”,争得脸红脖子粗,把什么字典都搬出来了,别人看着没什么意思。“文革”是过去时了。我们祈祷上天,再不要有“后文革 ”了。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8-11-19 11:47:50     标题: 该肥的肥,该瘦的瘦。

好,惠杰。这话就是得分在什么地界儿去说。要是天么天的都读下子“红头文件”,翻腾字典,多累。

码字儿,上了典,要盖大章往外发的,那是丝毫不能错。看了个贴子,说某中级法院的文件里有近20处错,不是高级错,都是低级的。如“人工流产”,弄个“工人流产”什么的。就这儿,还红章大印的往外贴。

新学科“模糊数学”,有空得学学,看看到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就可以模糊了。那“丰乳肥臀”,换个说法,“该凸的地方凸,该瘪的地方瘪。”还有说法,你看人家长的“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有意思。哪儿该凸、哪儿该瘪呢,不明说。胳膊和腿长成什么样就是“该是”的那个样呢?留下无穷遐想。

“前”不仅和“后”对应,还和“现在”存在对比关系。所以当说“前苏联”不宜时,说“前苏联领导人XXX”却又是正确的。这里的“前”做“曾经”解。

语言是活的,不断变化生成新的词汇和含义。看看今天的网络语言,已经让我们头晕眼花了。可是我相信是很难去规范它们的,而那就是我们的后人使用的。假如将“前苏联”做一测试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其所指的时段,既不会想到临时政府也不会说是罗曼诺夫王朝。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1-20 08:24:48

惠杰兄的帖子用文学手法展现出了一种意境,引人跟着去思考、去体会、去体验。这是一个很优美的蔓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脑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有道理的或没道理的、自我认同的或自我否定的、从别人那学来的或自己新发现的诸多想法。喀嚓一下,在思考过程中的某点上力图找出一个正确答案,思维的过程就被截断,文学展现出的意境也就被煞风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8:34:01编辑过]


作者: 陆保亚    时间: 2008-11-23 11:01:43

             "前“”后之辨,妙趣横生。
      没有你好我好那样让人看着犯困,也不是乌眼鸡似的盯着让人敬而
远之。高手过招,未必要剑剑封侯。行云流水点到为止。     
      叫一声--好!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1-23 11:10:30

人在吃过食儿之后犯困,是生理因素造成的。脑要动,得忌吃、避开吃后的一定时段。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8-11-24 09:45:34

进口与出口

口,乃嘴之别称也,或与嘴之类似形状之去处,皆曰口“XX口”或“XX嘴”。有个地方叫做葫芦嘴,也叫葫芦口,曾经有一个儿童团员(小八路)把一群鬼子引进这“葫芦嘴”让八路打了个漂亮的包围伏击。

汉语里面的进出口,原本是外贸用语,外语里面叫做“入港或出港”。现如今很多人喜欢把吃食叫做“进口货”

出口货不能解释了,出口转内销就更不能解释了

这语言也忒丰富了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12-4 12:50:06

我们会蒸馒头。

不会蒸馒头的,在我们这个年岁里头是少数,没有特殊原因,就是生活娇嫩,和我们有一定历史差距,请在一旁。

当年,再穷的法国人,比如《悲惨世界》里的让—瓦勒让,也要吃面包坊的面包。而我们,每日功课,自力更生。我们为此自豪。

蒸馒头,用面起子,挺不好闻的,每次蒸馒头留下。没有起子,找邻居讨一块儿。有的人家不叫起子,叫面肥。查过字典,“有的地方叫老面,面头”。

面粉,加起子,和成个坨,盖个湿布,放个暖和的地方发,发得老大,之后使碱,再和,成型,上屉蒸。

有会蒸的,有不怎么会的。我的成绩时好时不好,不好的时候特别不好,关键的时候拒绝用我。

后来明白,蒸馒头的重大化学事件,叫“发酵”。

“发酵”这个词儿让我们一直不痛快。

都说“发(笑)”。“发酵”不在生活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4 13:18:04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8-12-12 08:24:41

对于汉语语言学学家(有的是真的,有的是混混),诸如国语会、文改会的赵元任、周有光等等鼓捣出的和沿用前辈的给汉字定音,人工制造出了惠杰兄所指出的生活里没有的“发jiao4”等等诸多问题,从学理上进行修正,推翻汉字字音和汉语词以字音为基准的”学术共识“,从语言学学理上是轻而易举的,只不过在“学术权威”制度下,学理是靠边站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2 8:32:32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9-1-8 10:47:37

说,谁谁,当年就有公务员了。

起早儿排队报考公务员的可能不明白。谁有公务员?国家,或者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或者喇叭沟门镇?

当年的公务员行政25级,好像有24级的。这是很大的干部了。这个公务员特指一种具体工作,负责高级干部工作中的杂务,在秘书之下。说谁是公务员,他(她)的领导的办公室肯定气派。

干部在中国是什么,我们都明白。“干部”这个词儿却是日本话。

听说,外附70年以后毕业的学生可以领到“中专”文凭,比“中技”不同,直接进入国家干部系列。此时的“干部”,是现时的“公务员”。

我猜当年公务员的称谓有来头。中国受苏联影响深,是不是布尔什维克的文化传承呢?

中国古代没有公务员,一直是臣对上的关系,有了满人称奴才,见了上头得跪。这个称谓有了今天的意义,应该是外来语,而且是新近启用的外来语。英语里说“CIVIL SERVANT”,字面上正好合适,SERVE是“服务”的意思。法语里是“FONCTIONNAIRE”,偏“执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8 10:49:13编辑过]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9-2-28 09:25:28

ZT:《"日货"无处不在:当代中国汉语竟有七成是"日本话"  联合早报(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02/news-gb2312-792668.html 转载)

裴钰/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

  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

  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

  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

  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

  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

  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

  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

  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队。

  11.上位,成熟,上路的意思,比如,他已经上位了。

  12.点滴,输液的意思。

  13.量贩,大量销售商品。比如,量贩式KTV,量贩式超市。

  还有一些常用词汇,都来源于日本汉语,比如:

  健康、卫生、衬衣、宠儿、乘客、储蓄、反感、化妆品、接吻、紧张、批评、企业、气氛、人格、肉弹、升华、生产、体育、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文化、文明、文学、时间、劳动、服务、白血病、鼻翼、剥离、大气污染、关节炎、抗体、麻醉药、牵引、弱视、色盲、糖尿病、听力、血压、……

  除了词汇之外,还有一些用法,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表达,比如

  1.超……

  超强,超豪华,超爽,超动人

  2.准……

  准新娘,准新郎,准妈妈,准爸爸

  3.真……

  真英雄,真好汉,真男儿,比如,他是一个真男人!

  4.无某某之必要

  比如,无解释的必要

  在文章最后,还附录了一批常用的日本汉语词汇,这些词汇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影响太大了。

  用老祖宗的字,写外国人的词

  这些深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外来词,或是日本独创的词,或是改造了中国原有的旧词,独创了新的含义,比如,博士,今天大学培养出的博士,就是来自于日本汉语,是日本独创的新义,而并不是传统中文的博士之意。我们今天用的也是日本意义的“博士”。

  日本汉语影响现代中国,有4个主要特点:

  1.范围大,程度深

  70%多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生活用词,都是源于日本汉语。如果,我们不用这些外来词,我们几乎张不开口,说不成整句,甚至可以说,会影响我们的语义表达。

  2.进入了人文学科的话语体系

  在人文学科之中,大量的日本汉语词汇进入了学科的话语体系,比如,历史学科的“历史学”名称,就是日本汉语词汇。涉及到法律、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大量的概念话语,都是日本汉语构造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文化”这个词。

  3.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在文化层面上,日本汉语的贡献居功至伟,中国知识分子借用日本汉语现成的词汇,能够方便、快捷地展开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思想启蒙,这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民初,中国本土的知识分子也大量翻译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名词,可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本土的翻译词汇和日本汉语的词汇一PK,相同的翻译词汇,大都是本土词汇完败。

  4.外来词在中国已渐渐行成“传统”

  从国别上来讲,日本汉语影响中国,当然是日本的汉文化“倒流”中国,近百年来,我们中国人长期使用,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脱口而出的词汇是外来词,“时间”这个词,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是外来词呢?渐渐地成了当代汉语的“新传统”。

  是“倒流”华夏,不是文化入侵

  很久以来,对日本汉语影响当代中国的文化事实,有的人比较忌讳,还有的人甚至称之为“文化入侵”,更有甚者,称之为“汉语的灾难”,这些都是站在狭隘的文化立场上。

  汉语,是汉文化圈所共享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时期,中国汉语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到了近代,日本汉语大举登陆,“倒流”华夏,反过来又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这就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个案。

  有的朋友说,能不能全部抛弃这些日本汉语,重新弄一套中国汉语的词汇,我认为这不并不现实,而且毫无必要。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使用大量的外来词语,只会为我们自己的现代化所用。

  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框架,并不是现代化的内容,只是西学的骨架,并不是西学的灵魂,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走上了“西学 ”的道路,可在人文学科建设上并不尽如人意。有多少人拿着“文化”这个词,去做伪文化的事情,用着“文明”这个词,在演绎着伪文明。

  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摘录转引“常用的日本汉语”:

  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

  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

  D:、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

  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

  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火成岩……;

  J:、机关、机关枪、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督、基督教、基质、基准、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加农炮、假定、假分数、假名、假想敌、尖兵、尖端、坚持、检波器、检察官、简单、见习、间接、间歇泉、间歇热、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交感神经、交换、交通、交响乐、脚本、脚光、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酵素、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巨星、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觉书、军部、军国主义、军籍、军需品……;

  K:、看护妇、看守、科目、科学、可决、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坑木、会计、扩散……;

  L:、浪人、劳动、劳动者、劳动组合、劳作、累减、类型、冷藏、冷藏车、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量子、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海、领空、领土、流感、流体、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理学、论坛、论战、落选……;

  M:、码、麦酒、脉动、漫笔、漫画、漫谈、盲从、媒质、美感、美化、美术、免许、民法、民主、敏感、明确、明细表、命题、母体、母校、目标、目的……;

  N:、内服、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在、能动、能力、能率、农作物、暖流……;

  O:、偶然、……;

  P:、派遣、判决、陪审、陪审员、配电盘、配给、批评、片假名、平假名、平面、评价、坪……;

  Q:、旗手、骑士、企业、气氛、气密、气体、气质、气船、气笛、牵引车、铅笔、前提、前卫、前线、强制、侵犯、侵略、勤务、清教徒、清算、情报、驱逐舰、取缔、取消、权威、权限、权益、权利……;

  R:、人格人力车、人权、人文主义、人选、日程、溶体、肉弹、入场券、入超、入口……;

  S:、商法、商业、上水道、少将、少尉、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分、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学、生命线、生态学、剩余价值、失效、时计、时间、时事、时效、实感、实绩、实权、实业、使徒、世纪、世界观、市场、市长、事变、事态、事务员、手工业、手榴弹、手续、受难、输出、输入、苏铁、水成岩、水密、水素、水准、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税、所有权、索引……;

  T:、他律、塌塌米、台、台车、太阳灯、探海灯、探险、探照灯、特长、特务、誊写版、体操、体育、天鹅绒、天主、条件、铁血、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投机、投影、投资、图案、图书馆、退化、退役……;

  W:瓦、瓦斯、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论、唯物论、卫生、味之素、胃溃疡、尉官、温床、温度、温室、文化、文库、文明、文学、无产阶级、无产者、舞台、物理、物理学、物语、物质、悟性……;

  X:喜剧、系列、系数、系统、细胞、下水道、纤维、现金、现实、现象、现役、宪兵、宪法、相对、想象、象征、消防、消费、消化、消火拴、消极、小夜曲、小型、校训、效果、协定、协会、心理学、新闻记者、信号、信托、信用、猩红热、刑法、形而上学、性能、序幕、宣传、宣战、选举、旋盘、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虫、训话、训令、讯问……;

  Y:压延、雅乐、演出、演说、演习、演绎、演奏、燕尾服、羊羹、阳极、业务、液体、医学、遗传、义务、议决、议会、议员、议院、艺术、异物、意匠、意识、意义、意译、阴极、音程、银行、银幕、引渡、印鉴、印象、营养、影象、优生学、游离、游弋、右翼、语源学、预备役、预后、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愿意、原则、原子、原罪、原作、远足、运动、运动场、运转手……;

  Z:杂志、展览会、战线、哲学、真空管、阵容、政策、政党、支部、支配、支线、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止扬、纸型、指标、指导、指数、制版、制裁、制限、制御器、制约、质量、中将、终点、仲裁、仲裁人、重点、重工业、株式会社、烛光、主笔、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转炉、资本、资本家、资料、紫外线、自律、自然淘汰、自由、自治领、宗教、综合、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谈、坐药……。(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02/news-gb2312-792668.html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9-2-28 11:29:16

据考古发现:“炮制”好像也是从日本传来的。。。。。。
作者: 李协燕    时间: 2009-3-4 08:55:48

对倪兄说的“据考古发现”很感兴趣。能否进一步提供一下考古的信息?越具体越好。提前谢啦!





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http://waif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