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贵州散记
(一)
宋协民
2003年7月10日,北京出发到贵阳
“非典”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恢复了正常,也可以出差了。
我工作的特点就是要经常出差,去年我全年出差126天,在单位里出差天数排在前10名。天南地北的飞来跑去,有苦有乐,丰富多彩。今年头3个月出差去了广东、山西、河南、新疆等地。4月份以后遭遇非典,有了一段难得不出差地轻松时期。“非典”期间有一个段子中说:目前最不受欢迎的动物——果子狸和北京人。所以这段时间也不能出差。
这次出差地目的地是贵州,对贵州地2个高技术示范化项目进行稽察。
上午11点到达首都机场,只见首都机场人声熙攘,一片繁忙,我们通过安检时排起了长队,有些飞机快起飞的旅客一边往安检口边上挤,一边与排队的旅客抱歉。想起5月初送儿子去加拿大时,机场冷冷清清,送客的人连大厅都不能进,萧条的让人心里发紧。非典刚过去,几个月的蓄势似乎一下子发出,不多日前人人自畏的局面全然不见,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只是在我们填写“健康卡”时才能感觉到非典的阴影。这几天北京的餐馆也火的不得了,单间都订不上。
我们乘坐CA4162航班中午12:10起飞,大约2个半小时后到达贵阳。我还是在两年前来过贵阳,两年后好像变化不大。刚出机场路边上有一个茅台酒的广告,是一个约十几米高的茅台酒瓶子(模型)。茅台酒是国酒,出自贵州给贵州带来了声誉,但是这个广告模型做的实在太平俗了,既无气势,也无特点。我记得两年前就是这样,这两年可能从没人动过它,雨淋日晒,已变得黯淡无神,就像一件破旧的名牌衣服。来接我们的省计委卢副主任说:茅台酒厂不会关心这个事的。话里充满了无奈。
我们住在贵阳市的能辉酒店,据说是电力企业办的酒店,去年底才开业,一切都很新,服务也不错,让人感觉比较舒服。进住房间,放下行李,先给太太打个电话报平安。这是“非典”后的第一次出差,今年是我们的本命年(我们都属羊),不管信不信,太太在临行时嘱我出门一切小心谨慎为好,能不去冒的险就放弃,平安度过本命年。
贵阳比起北京凉爽多了,室内可以不开空调。毕竟是云贵高原,在炎热的夏季突显其气候的宜人。
2003年7月11日至7月15日
遵义
7月11日上午8:30乘车离开贵阳去遵义。
贵阳到遵义有150多公里,1999年修通了高速公路(部分路段为一级公路),路途时间约3小时(中间路过息烽集中营旧址,本来想在回来的时候去看看,后因时间紧张没有看成)。同行的特邀来的专家阎先生告诉我,他在1992年乘火车从贵阳到遵义,走了6个小时才到,很辛苦,现在真是舒服多了。
我们到达遵义住在遵义宾馆,一个三星级宾馆,据说是当地最好的宾馆。当天天气晴朗,推开房间的窗户,一股清爽空气迎面扑来。楼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叫湘江河,不知与湖南的湘江有没有关系。不远处是一片苍松翠柏的小龙山,红军烈士纪念碑耸立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这就是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内最有名的是一座高4.5米的红军卫生员铜像,据说这位红军战士为贫苦百姓治病没有跟上部队,被敌人抓住杀害。人们把她视为“菩萨”,摸一摸她的铜像可以祛病消灾,一生平安,所以很多人都来摸过铜像,脚部已被前来瞻仰的人摸的金黄发亮。很遗憾,我们一行的行程很紧没来得及去摸一摸铜像。小龙山下是遵义市的文化广场,北侧是科技馆,两侧有二组浮雕,一组是描述的是遵义的历史,另一组描述的是茅台酒的历史。文化广场晚上很热闹,散步纳凉的市民在此休闲放松。
我虽然是第一次到遵义,但好像已有很深的印象,主要来自于“文革”中到处可见的遵义会议会址的图片和各种宣传画,那个用灰砖建成的两层外廊式楼房就是我对遵义的全部印象。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80万,城市人口40万。遵义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贵州省经济和文化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我查阅了资料,遵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称蹩国。唐武德三年改称为痒州。唐太宗贞观九年改称为郎州,十三年更名为播州,十六年改名为遵义县。遵义的名称就是从那时开始使用至今。虽然从秦、汉始历代都在这里设置郡县,但这里仍然地旷人稀,一片荒凉,被朝廷作为流放或贬谪官员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奉命流放播州的夜郎县(今桐梓县)。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也曾贬播州。最有影响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此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历史名城。
到遵义的第一天晚上,市政府刘明副市长请我们吃饭,这位刘市长曾在西藏阿里工作过几年,与孔繁森同志一起工作过,略显黝黑的脸上似乎还留有西藏的痕迹。他说:到遵义有“三洗”,一洗为“洗脑”,即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等红军遗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二洗为“洗胃”,即品尝产自遵义仁怀市美誉天下的茅台酒;三洗为“洗肺”,即到遵义赤水一带游览,其山、其水、其景美不胜收,绿色的环境,绿色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在赤水市葫市镇的金沙沟有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又名树蕨,是一种起源古老的冰川前孑遗植物。早在距今约1亿8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就十分繁茂。它和恐龙同生共荣,成为生物界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重要标志。经过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桫椤仅在一些低纬度的适宜生态环境里残存并繁衍至今,被国家确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刘市长希望我们能在遵义体验“三洗”,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我们在遵义的时间有限,只做了两洗,赤水的“洗肺”没有体验,只好待下次了。
刘市长的宴请自然少不了茅台酒,“洗胃”是体验的第一洗。我喜欢喝酒,虽然有些人不喜欢酱香型的茅台酒,我还是非常喜欢,它给人的绵长醇厚和国酒的高贵是所有酒都不能比的。遵义人喝酒比较爽快,几杯酒下去,大家就觉得熟悉了很多,他们拿上酒杯讲究轮流上来敬客人酒,几轮下来我就面红耳赤了,但是还一直坚持到最后,他们有的已经快晕菜了。刘市长自豪的说:遵义自古是酒乡,除国酒茅台外,董酒、习酒、湄窖、珍酒以及习水大曲、鸭溪窖酒等一大批名优酒饮誉海内外,各县、镇、乡出产的酒树不胜数。如果你们每天三餐喝,喝一年365天牌子也不会重样。我们听了半信半疑,不过此地酒多看来是不会错的。
我们到遵义的当天下午就去了我们要稽察的项目——遵义钛厂,了解情况,开始进行工作。什么是钛及海绵钛?钛用来做什么?来遵义之前我一点也不了解,这次出差学到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钛是一种稀有金属,1789年被英国人首次发现。钛及其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大、耐高温和低温、耐腐蚀等优良特性,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化工、冶金、制造加工、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如人们戴眼镜的眼镜腿有些就是用钛做的。全世界有近一半的钛材用于航空工业,如一架波音747飞机用钛量约36吨。俄罗斯将钛大量用于潜艇制造,具有无磁性、下潜深、航速快、噪音小、耐海水腐蚀等优点。2000年11月俄罗斯在北冰洋巴伦支海失事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就是用钛合金制造的。
海绵钛是呈海绵状的金属钛原料,海绵钛经过熔炼制成钛锭,然后加工成各种钛材再用于飞机、潜艇等方面的制造。目前世界上有6个国家生产海绵钛(哈萨克斯坦、日本、俄罗斯、美国、乌克兰、中国),年产量12万吨。我国目前海绵钛年产量0.36万吨,占世界产量的3%。国内目前海绵钛年需求量0.6吨左右,主要用在化工等行业,国内供应不足部分进口解决。据说北京正在建设的国家大剧院的顶盖就是钛合金板的,重量轻,板厚仅有0.3毫米,金黄色的,很漂亮。经过招标日本人中标了。
遵义钛厂位于遵义市的西南十几公里,是1966年国家三线建设的国防工业厂。遵义钛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海绵钛全流程大型冶炼企业,年产海绵钛0.3万吨,占全国钛产量的83%(全国仅有贵州遵义钛厂和辽宁抚顺钛厂生产海绵钛)。我们参观了从矿石到海绵钛的生产全过程。最终的产品是拳头大小的呈海绵状的钛金属块,非常坚韧。我们这次稽察的项目就是遵义钛厂采用高新技术扩建海绵钛生产能力的项目,国家安排了几千万国债资金支持扩建项目,我们对其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工程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稽察。
遵义钛厂原属国家有色行业的企业,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已划为贵州省。该厂的胥总经理非常年轻,1965年出生的,据说是贵州省大型国企中最年轻的总经理,人头脑清楚,透着精干。钛厂近几年效益还不错,全厂也比较稳定,相信随着项目的建成,并抓住海绵钛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在去遵义钛厂的路上,看见有一片天空浊烟滚滚,遮天盖日,我们惊讶污染这么厉害的企业怎么还在生产。后来知道那就是我国最大,也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遵义铁合金厂,1950年建厂,职工8000余人。铁合金厂与钛厂是邻居,但情况大为不同。由于企业陈旧,包袱沉重,连年亏损,负债累累,已濒于破产。企业现已包给一四川民营老板经营。厂内职工大批下岗,很不稳定。据说去年有9人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自杀身亡。遵义铁合金厂的情况反映了许多国企目前面临的问题,不知以后有什么好办法能救活或给他们希望。
在我们离开遵义钛厂时,送给我们每人一份纪念品,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用钛制成的一个餐勺和一个叉子,看上去和普通的不锈钢的餐具一样,但是重量很轻。钛厂的李副总说:虽然用钛制成的餐具优点很多,但是制作成本高,所以不可能去生产它,这样一个勺子要50多元人民币呢。我们的专家阎总说:把勺子放在厨房的盐罐子里用永远不会被腐蚀。我们都笑了。他认真的说,他家的盐罐子里就有一把这样的勺子,多少年了没有一点腐蚀,是他去俄罗斯考察时人家送的。
在离开遵义的前一天,7月15日上午在房间里整理出差报告,下午安排参观遵义的革命遗址,就是刘市长说的“洗脑”。
先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会址其实距我们住的宾馆很近,走路10分钟就可以到。有几次晚上饭后散步,当地的同志就说会址很近要不要去看看。我当时想那里肯定已经关门了,看也只是从外面看看,另外就是觉得在我心里一直是那么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认真的正式的庄重的去瞻仰才是。
真是近的很,从宾馆坐上车几分钟就到了。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三十年代最宏伟的建筑,据说在红军来的时候柏辉章的家人全部躲开了。
1935年1月红军到达黔北重镇遵义,当时是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会议在柏辉章的私宅二楼会议室里召开。我们看到会议室东壁墙上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橱,西壁是一排玻璃窗,中间放一张赭色长方桌,桌下放一火盆,四周围着一圈木架藤边靠背椅。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20人。可以说没有这次会议就不会有我们国家的今天。我最近又看了一遍美国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和他夫人尼姆.威尔斯写的《续西行漫记》,深深感到中国当时在这样一批思想坚定、信仰明确、坚韧不跋、理想崇高的时代精英,中国革命没有理由不成功。这些事情现在很多年青人全不知道也不关心了,当然他们有他们的理由。可是人没有如果健康的追求,没有高尚的信念,以私利的实现为满足,以低俗的情调为快乐,社会永远不能进步,生活水平再提高也不能提高人的素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可能我们的头脑有些变迂,不理解新的时尚,但是我看到社会中的许多现状实在不能算是进步。
从遵义会议会址出来乘车直奔遵义市南面50公里的娄山关。一说起娄山关自然就会想起毛泽东1935年写的那首著名诗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其中那著名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经让多少人热血澎湃,豪情激荡。记得文革中的1974年,我当时从部队复员在首钢工作,有一天晚上去看中央乐团到首钢演出的音乐会。那时的音乐歌曲全是激昂高亢,充满了革命豪情的类型。音乐会上的大合唱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那个气势那种壮烈给我的冲击和震撼永远也忘不了,虽然是文革中的歌曲,我仍认为它是中国合唱歌曲的精品之一。
今天终于来到了娄山关,终于看到了它的险峻和雄伟。在还保留的昔日红军战斗的战壕边上,我似乎感觉到当年彭德怀领导红军团十三团在娄山关与王家烈的黔军第六团的激战,取得了长征途中第一次胜利,大长了红军的士气。如今的娄山关满目清翠,鸟语花香,不但是革命胜地,也是风景胜地。我们和所有的游客一样,在红军纪念碑前照相,在刻有“娄山关”三个大字石崖前留影。还遇到一对新人,男穿西服,女着婚纱,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拍着一组组照片,留下他们美好的回忆。他们把这里当作生活的新起点,六十多年前此地的壮烈、辉煌和今天此地的绿色、阳光使他们的婚纱相有了更多的色彩。时间已近下午5点,导游小姑娘说:你们再往上走近一个小时,到山顶可以看到残阳如血。但是我们必须要往回走了,晚上还有安排,来过娄山关后我们每人脑海里都有了无比壮美的“残阳如血”。
在回城的路上,我们意外的发现一座很有时代感的大楼坐落在一个小山前面,造型大方,风格时尚,雍容气派。大楼前面是一大片绿地、喷泉和广场,一问才知是遵义市政府大楼,真有几分惊讶。我认为这个政府大楼在贵州省绝对是拔头份的,连省政府大楼都不能比,就是放在北京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的大楼比也不逊色。在惊讶之余我心里真有几分佩服大楼的设计者和选定大楼的方案的决策者。
7月16日午饭后,告别了遵义钛厂的领导、同志和遵义计委的同志,驱车前往下一个工作目的地——毕节。遵义的朋友们对我们热情的接待和工作大力支持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以后来遵义的机会不会多,几时再来也不知晓,但是遵义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更深了。
(待续:2003年7月16日至7月31日 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