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附校生活
谢 萍
时光匆匆如流水,一晃离开附校已有22年了。这20多年来人事沧桑,变化巨大,不变的只有心中对母校的爱。说来还没到怀旧的年龄,然而,梦中见到的却都是附校的老师和同学,附校情结早已在心底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每当坐车路过外院西院的门口,心中总是泛起阵阵涟漪,不禁向那昔日的校园投去深深的一瞥:我的母校,你还好吗?让人欣慰的是,我看到了由校友们发起主办的附校网,每期《和平门——苏州街》里的文章我都细细品味,它温暖了我们附校人的心,她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昨日亲切的大家庭。正是这些文章勾起了我对附校生活的回忆,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的闸门……
食堂
我们附校学生是住宿制,吃饭、睡觉都在校园里,这也让我们比别的普通学校的同学有更多的时间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姐妹。记得我们那时的食堂就有好几个:小学食堂、中学食堂、教师食堂,还有一个“朝留餐厅”,即朝鲜留学生用餐的饭厅。最早我们是在小学食堂吃饭。记得那时9元钱可以买够一个月的餐费,用当时的话说就是“交伙食费”。吃的还不错:米饭、馒头、饺子、包子应有尽有。每到周六,大学的心情都很好:一来中午要改善伙食,做些肉丸子之类的好吃的菜,二来吃过饭大家就可以回家了。这对我们这些住校生来说可珍贵了:住了一周的校,可到了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时刻了,而且只有宝贵的一天半时间:周日晚上就要赶回来,哪像今天,周末有两天的休息时间。记得当时在小学食堂有个王师傅,个子不高,整天笑眯眯的,一问他“今天吃什么”,准保回答“好吃的!”记得那时我们去吃饭要排着队,还要唱着“打靶归来”等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到饭厅,每人拿上自己的餐具,排着队打饭,吃饭时没有椅子,都围着桌子站着吃,还不许说话。记得我们班有一个胖胖的同学叫罗军,我们女生吃不下的大肥肉都给他,他可高兴了。我还记得我从家里带来奶奶炒的肉末榨菜,我们大家抢着吃,吃得可香了。我们就在这里茁壮成长,随着知识的增加,个子也越来越高了……
宿舍
再看看我们的住所——宿舍。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为了“学好外语”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住进了集体宿舍。开始时是五个人一间,全是下铺,上了初一就改成上下铺了,人也增多了,七八人一间屋。同学们在这个小天地里团结友爱,感情也日渐加深,别忘了他们可不是成人,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要学习生活自理,要自己洗衣服,要去很远的地方打开水,还要打扫宿舍卫生,做值日。发生在76年的一件小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年夏天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后来开了学也不安定:时有余震发生。有一天晚上不知打哪儿得来的消息,说今天夜里还可能有地震,老师说可以不脱衣服睡觉。结果夜里还真的震了,我记得当时可惊慌了,拖鞋也没顾得上穿,全屋的人都挤到了宿舍门口,最后,人是跑下楼了,可都光着脚,又冻又扎,只好又大着胆子,哆哆嗦嗦地跑上楼去取鞋。更可笑的是,有一个宿舍,为了报警,自制了一个报警器:把一个酒瓶子扣在了洗脸盆上。结果夜里一个同学上厕所,忘了这码子事,一脚把酒瓶子踹翻了,弄得全楼的人又虚惊一场。据说在那个不眠之夜有好几位家长都从家里赶来了,而从此以后学校下令,离家较近的学生临时改为走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有半年之久。
露天电影
每周放一场电影——这是对我们这些住校生的特别犒赏,也是大家每周盼望已久的最放松的一天。冬天在大饭厅放映,而到了夏天就改在小操场上了。中间搭上一块白色的幕布,同学们自带小马扎,按班级排队坐好,有的同学来晚了,在后面看不清,就转到幕布的背后,看“反电影”,这也是露天电影所特有的一绝。在这里我们结识了《闪闪红星》里的潘冬子,看到了《海霞》里的女民兵,随着《红色娘子军》一起唱起了雄壮的娘子军连连歌,还有那《烈火中永生》、《青春之歌》、《秘密图纸》、《女篮五号》等等…… 它让我们渡过了愉快、幸福的童年,那些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深入人心,伴随着我们今后成长的一生。记得到了高二,快高考了,大家进入了复习冲刺阶段,有时小操场上放电影,离我们教室那么近,音乐声阵阵飘来,而我们几个同学硬是克制着自己的兴趣,埋头在教室中复习,不为影片所动,今天想起来,也为那时的学习精神和克制力而惊叹:那么小的年纪做到这样也实属不易了。
课外讲座
不知是在几年级,突然有一天老师对我们说,每周五下午4点可以到大饭厅去听讲座。讲座的内容是关于世界几大科学之谜:百慕大三角区飞机轮船的失事、神农架的野人、飞碟、还有尼斯湖的怪兽。记得当时主讲的是一位男老师,瘦瘦的,个子高高的,很年轻,戴一副眼镜,据说是个法语老师,姓什么已记不得了,但讲得特捧,把我们都给迷住了,去的学生也很多,自己带着小马扎,把大饭厅坐得满满的。可以说,是这个讲座为我们开启了探索世界科学未知领域的大门,令我们眼界大开,在充满好奇心的同时给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涂上了色彩斑斓的一笔。看吧,这就是我们70年代外语附校的课余生活!
七年多的附校生活和学习,为我们每位学生打上了深深的人生烙印。每当我们回首往事,对附校都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之情。要说的故事数不胜数,这里仅采集了几朵小小的浪花,谨以此献给我的母校,献给我熟悉和不熟悉的校友们!
2004年2月于北京
谢萍,女,1964年9月出生。
1975年入附校,小四俄语班。1982年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俄语系,1986年本科毕业被保送就读该系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分配到北方交通大学外语系任教,1999年被评为副教授。工作期间,共有十余篇学术和教学论文发表;业余时间还编译了数万字的文章,发表在《海外文摘》、《世界博览》、《环球》、《世界之窗》、《编译参考》、《世界妇女博览》等国内著名杂志上;参编了《俄语新词新义词典》和《大学俄语系列参考书 》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