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给王淑兰老师的信

编者按: 外语附校成立不久的1964年秋天,来了一批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十八、九岁的年轻老师,何建华是其中的一位。他(她)们努力工作、教书育人,向老教师们学习,颇有成绩。当时老教师之一的王淑兰已去四川多年,但她和其他的老教师们留给这些年轻的同事们的印象如此深刻,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仍如昨日。相信本刊的广大读者读了这封信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感动,同时也会感到咱们附校的老师们是多么好的园丁。

王老师:

您好!我与您多年未见,也没有联系,不知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何建华,2001年暑假我也退休了。不过,从修德老师口中我们多多少少得知您和您全家的一些情况。我们还请她代我们问候您,想必已将口信带到了吧。

王老师,20031018日真是个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咱们“北外附校教职工联谊会”在大学西院的阶梯教室召开了!大约有100多位同志到会。多年未见,分外亲热,相互端详,相互问候,有些甚至相互拥抱。激动得流下热泪。会议开始后,主持人宣读了英语组张坚珍老师从加拿大多伦多发来的e-mail全文,还宣读了因回老家参加老同学聚会赶不回来的张星星老师的信,也宣读了您特地从四川打来的电话原文等等。这些来信来电引起阵阵热烈掌声。之后是不少同志上台发言。会后大家拍了很多照片,共进午餐,共叙多年的离情别绪。这次活动勾起了大家对当年附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回忆。很多与会者说,自1983年附校解散后,经过了20年,还能组织起这么多人参加的聚会,真不容易!是的,从设想到倡议,从筹备到活动的一系列工作都寄托了联谊会筹备组每位同志对老同事们的思念和牵挂。会后,筹备组又对会议进行了小结、冲洗胶卷、分发照片、整理签到人的地址和电话,印发了100多份通讯录,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筹备组成员不怕辛苦,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做着着一切,心中无比快乐!

王老师,今天提笔给您写这封信,是我和宝顺的意思。由于她母亲病重住院需她看护,她很忙,就由我代笔了。随信寄去聚会那天小学部与会老师的合影,您留个纪念吧。

望着珍贵的照片,更让我想起年轻时我们与您和老同事们在和平门北外附校的难忘岁月。

记得那是19647月,我还不满18周岁,刚从北京第二师范学校毕业,是教导主任张沁亲自到我的母校把我和宝顺、马蕴璞三人接到附校的。开学那天的老师会上,他把我们介绍和大家见面,那时我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子也小,真的担心该如何走上讲台,如何上好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节语文课,如何召开第一次家长会,如何与学生、家长相处。但是, 当主任让我们认识了您,认识了曹质文和王修德老师,让我们了解上一年已到附校的师哥师姐们时,立刻,忐忑不安的心塌实了,在大家热烈欢迎的掌声中我望着您们微笑的脸庞、慈祥的目光,听着您们真诚、热情鼓励的话语,心理感到暖融融的,真有回到家一样的安全感,不再害怕,不再担心,并暗自庆幸:能有那么平易近人的领导、前辈,有那么坦诚相见的同事、伙伴,共同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真好哇!想着解放前师范生毕业就是失业,再看到自己毕业之后马上就能来到这么好的学校工作,心里那个乐呀! 正赶上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学雷锋的时候,我也是怀着满腔热情,下定决心学雷锋,要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好好向老教师学习,向大家学习,决不能误人子弟,一定要做一个学生欢迎、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好教师。

如今回首往事,我从教37年以来,感到自己没有虚度年华,能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不遗余力地工作、学习、进取,注意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感到自己是无愧于我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的。我没有辜负党组织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没有辜负领导和父母对我的期望。看着一批批、一届届长大成材、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成绩卓著的学生们,我的的确确体会到了桃李满天下的滋味——欣喜、欣慰、骄傲、自豪。我的工作虽然繁琐、平常,但我从事的是育人的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义深远;我一生两袖清风,虽然清贫,但我拥有的是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认可,我是快乐的、知足的。

王老师:有许多事您也许不记得了,但我始终难忘:

其一:您毫无保留地教学并指导我如何备课,告诉我:“特别是‘备学生’这一环,这是教员的一项基本功,要让各类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必须肯下工夫。”于是我有意识地用小本子记下学生在课堂答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批改作业时从中反馈的错误,然后去寻找相关的资料或设计各种练习来补充自己的教案,然后在上课时反复夯实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而培养训练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多少年来我们一直经历着教学改革,但从语文教改看,不论它如何变换教材内容,小学语文课上都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工作。当然这只是备学生“的一个方面。看似普通的经验,却让我以至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啊!

其二:是您带我走进了您的作文指导课堂,听故事,写作文《一只不遵守纪律的小雁》的步骤:老师讲——学生讲——列提纲——写成文“以及板书的重点词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那亲切的话语,您那自然和善的教态,您的举手投足至今历历在目!那时坐在学生后面的我边听棵,边认真地记录着,心里觉得您好了不起啊!您既让学生听清了故事的内容,又让学生从中懂得了一个学生要遵守纪律,不能脱离集体的重要性,您把教书育人那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我真羡慕极了!因此,与您同在一个年级共事时,我暗暗以您为我的学习榜样,不论是教学上还是管理学生过程中,一遇上拿不准该如何处理的难题,我总是乐意倾听您的意见和建议。

其三:拿起珍藏了37年的、文革中在广州外语学院拍下的几张黑白照片,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那是19661118日,为响应党的号召,有宝顺、李毅生、孟庆萍和我跟着您,带着粮票、钱和极简单的衣物一起登上了下午330由北京开往广州的667次列车,踏上了革命大串连之路。

您知道吗?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离开北京, 虽然我胆子小,但并不觉得远去千里而害怕,反而觉得很兴奋,很新鲜,也很塌实,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仍在一个集体中,而且更因为有您这样的长辈在我们的身边啊!

后来, 咱们一起参观了毛主席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一起观看了“抗大展览”和鲁迅纪念馆,一起瞻仰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立的中山陵、纪念碑和纪念堂,一起去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凭吊了长眠于地下的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起到过广州军区主办的对外贸易展览会和渔民的水上新村,一起游览过越秀公园,观看了美丽、新奇的南国风光。可是,当咱们听到党中央停止大串连,要求大家回原单位“抓革命,促生产”时,您又带着我们一刻也没敢耽误,匆匆于123日乘上午1035由广州开往北京的654次列车离开了这座英雄的城市,返回北京,回到了附校。看着照片中当年手捧红宝书,一脸纯真的我们,抚今思昔,我越来越觉得过去我们能在一块儿工作、能在一块儿学习、能在一块儿活动、能在一块儿生活的日子太珍贵了,那可真是缘分啊!

总之,您们老同志的真诚、热情一直感染着我,您们对待工作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一直令我钦佩并仿效着。真的,如果没有当初像张沁、周英珂那样以身作则、事事亲历亲为、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下属的好领导,如果没有当初像您王淑兰老师和王修德、曹质文等那样的老教师手把手、循循善诱、不辞辛苦地带领我们,哪会有我们年轻人后来的成熟和成绩呢?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和考验,离不开各届领导的引导和关怀,离不开身边挚友的关爱以及同事、伙伴的帮助,但尤其是离不开您们这些老教师对我们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传帮带呀!因此,我怀念北外附校,怀念引领我前进、成长的领导和老师们!我怀念年轻时代风华正茂的我的同伴和朋友们!我爱我所从事的崇高的教育事业!我爱我的学生们!!

王老师,您近来身体如何,放鸣、超英和农农都好吧?(我只记得他们小时候的名字了。)您一贯是个坚强的乐观的善良的人,好人会一生平安,愿您多多保重,多福多寿!如我有机会去四川旅游,一定会去看望您的!

          祝您

健康、快乐、全家安好!

                                           何建华

20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