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寨

刘惠杰

 

我们去万家寨。

在地图上找,换了几种地图,找了几回,找不到。到了地方,才知道虽然十分偏远,却是在很明显的地理位置,黄河由北向南,山西和内蒙以黄河为界,在山西一侧,第一个有名称的地方,就是万家寨。

万家寨属偏关县,从太原向南360公里,从呼和浩特向北186公里,黄土高坡上。

万家寨旧时是一个荒僻的山村,默默无闻的与黄河为伴几百年了,如今靠近黄河的一个洼洼里的岩石上,残存着当年的寨门,一丈多高的石墙,残破的地基,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影子。这一段的黄河两岸,是几十米高的大石头。万家寨在这满目的石头当中,倔强地张扬着生命。

据说,明朝什么万姓的人,为避祸,逃到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这么堡垒似的家。但是县志上说,明代万姓人当将军统兵镇守万家寨,抵御黄河对岸的外敌骚扰侵犯。万家的过人之处,是他们在大自然的威严和无情中,硬是凭着人的坚韧,用血汗和时间,打造出了一个人的生存和栖息之地,万家人有着不屈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万家寨周围的山头上盘踞着大大小小的烽火台,我们登上最高的一处,黄河、古寨尽收眼底。

如今万家寨建起了一座大型水电站,装机108万千瓦。100多米高的混凝土大坝巍巍耸立,一个近9亿立方米的水库担负着向缺水的太原、大同等地区供水的任务,万家寨再不是默默无闻,它像一颗熠熠闪亮的明珠,缀在仍然荒凉的黄土高原上。

我们乘上快艇在水库里飞。

黄河岸边的石头中,不直接迎受黄河水冲刷的地方,偶尔也能闪出一个比较平缓的土坡,如果又是向阳面,这土坡上肯定有一两间土房。

生命和水和阳光,永远在一起。

老牛湾也在这样一个向阳的土坡上,聚合着十几间房,形成一个村。我们下船,上坡。这里是水库淹没区,村中的人家大都搬走了,残垣断壁,如今只剩了不多的几户。我们走进一户姓宋的人家,家境比较贫穷,但是收拾的干净利索,看的出女主人是个勤快人。据说女主人是四川人,何以来到这偏远的黄河边,一定有一个曲折的故事。大人不在家,一对双胞胎的男孩,好像几天没洗脸了,拖着鼻涕,把书本拿在手里揉搓,质朴的看着我们笑。十一岁的男孩儿,比城里同样大的孩子矮半头。女孩子见了我们来,躲在门洞里偷看。一同来的万家寨水利枢纽管理局的朋友和这家很熟,他们一年多前来时,见家中初中毕业的姑娘在院子里闲着,当即和当家的商量,将人领了回去,在招待所当接待餐厅服务员。那女孩子长得出众,皮肤红白,眼睛黑亮,服务热情,和她妈妈一样利索。

这样一个当年不过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居然和中国古老的村落一样,在临河的地方有一个庙和一个戏台,中间夹了一个场地,大小不如北京的四合院,却正经是样地石板地,周围护着矮墙。这里是山、陕、蒙三地交界的地方,大人不在,问不出什么,想来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生存以外的文化与信仰应该不少内容。

老牛湾在黄河的一个拐弯处,黄河水迎面而来。村头矗立着一个望水楼,上面来的水大了,可能成灾了,点燃狼烟报警。望水楼的上端塌毁,下面部分留了一个六七米高的石砌的台子。

老牛湾的人也许都是望水人的后代。

现在来万家寨的人渐渐多了,是因为有国道从这里经过,更是因为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引来了国内外的水电人来参观。 黄河这个中国永远的主题开发着万家寨,吸引游人来感受古老的文化。

水坝两侧的岩石上,每隔几米,便有一条长两三米、绳子粗的竖道,光溜溜,齐刷刷的,上下左右排开,在一个很大的面积上,好象有意的装饰条纹。问过,才知道其实不是。这叫做“平面爆破”,将绳子一样的炸药下到炮眼里,在炮眼里面山一侧塞上竹片,利用炸药“吃硬不吃软”的脾性,齐刷刷地将石头从崖壁上切下来。劳动中有竞赛,炸完了,炸得好,炸得漂亮,是劳动者的光荣,晚上喝酒说话占上风。

古老的黄河,浩浩汤汤,千万年,奔流不息,今天在这里被大坝截住,什么时候需要电了,提开闸门,让水泻流下去,电便有了,小汤山的非典医院,也许就用着万家寨水坝的电。黄河照样流,也没把水怎么着。

真好。

宋协民当过国家计委重点建设司水电处处长,从头到尾参与了万家寨水电工程的建设,历时十多年,来过这里几十次。几个烽火台,他上去了多少次,还要上去,照了多少照片,还想照,见了一起工作了十几年的同事,就要一起喝倒。他像养育了一个孩子。

我问他能说出整个过程中,什么最难么?他陷入了沉默。这可能是个“怎一个难字了得”的话题。他终于说话了,说,第一次来,指挥部在一个临时工棚里,几根木头撑着,到处漏风,带了两脚黄泥进去,周围全是荒凉,晚上漆黑一片。他没有再说下去。

女儿不到三岁的时候,从幼儿园回家,扬起脸,问我,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问到了人的根本。

我沉默了好一会儿。我将要说的话,她肯定会记住,会大声说给别人听,我不能在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含糊,也不能因为我判断的语言给她招惹麻烦。我记得我甚至少有地吃力了一回,然后斩钉截铁地说,坏人是破坏分子,好人,是建设者。

 

 

编后

本文承协民命速写。

文中的数字和国家的光荣感慨经协民修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