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敢当
——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考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鲁宝元 教授
说到日本的冲绳县,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里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军事基地。天上轰鸣着美军的战斗机。港口停泊着美国的军舰,街市上走着美国的大兵。2000年到2001年,我受冲绳县知事稻岭惠一的邀请,在该县的语言学中心工作了一年多。在那段时间里,的确也看到了想象中的那种情景。但是,在这亚热带风光美丽的小岛上,我也惊异地看到许多有关中国文化遗物的留存。看到了中国文化在这里的深刻的影响。如现在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模仿北京太和殿建筑的古琉球国的王宫、大殿正中悬挂的康熙御书的匾额、那霸港口附近的当年为祈求航海平安而建的妈祖庙遗址、孔庙所在地上建立的孔子的铜像等。使我更加惊异的是在冲绳的街市漫步,每到丁字路口,都可以看到形状各不相同的刻有“石敢当”三个字的石碑。这不禁使我想起老北京的大街巷在路口或胡同口,也有这样的石碑、只不过通常所刻的是“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形状一般都是规矩的长方形。冲绳的“石敢当”不仅立于街头巷口,在石材商店各种规格的新制品仍在销售。旅游商品店的店头还陈列着许多小巧可爱的“石敢当”工艺品,颇受日本内地的游客青睐。问起年轻的日本孩子,大多认为是冲绳文化的一种代表,至于来历也许就说不清了。年纪大点的冲绳人大都知道“石敢当”来自中国,但是,“石敢当”碑在中国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人冲绳的,非研究者就不能详说了。几位冲绳的朋友和我提起过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探究的兴趣,于是在冲绳实地考察,拍摄了许多“石敢当”的照片,回国休假时又寻找资料,爬梳整理,终于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现简单报告如下。
“石敢当”的产生
在日本冲绳的那霸市国际大街上,日本最大的百货店“三越”建了一个分店。因为坐落在一个丁字路口旁边。建店时特意在店前右侧立了一座很显眼的“石敢当”碑。碑文《石敢当记》刻在另外一块大理石上,镶嵌在建筑的基础上。碑文翻译成汉语是:
建立“石敢当”碑是冲绳自古以来的风俗。据古代中国阴阳家之言,在面对丁字路口的地方,地相凶险。乃妖魔鬼怪的彷徨游荡之处。如立一写有“石敢当”三字之碑,便可以免除灾殃。“石敢当”乃西汉勇士之名。以写有其名之碑为保护神,可以镇压百鬼,驱灾除祸。使该地繁荣兴旺。伴随世界机械文明之进步,人类未免过于相信自身之力,而忘却向神灵祈祷之心。今特在此地立“石敢当”之碑,以存古风,并祈祷蔽店之兴隆。冲绳三越 昭和四十七年十二月吉日
根据这个碑文可以知道,日本对冲绳“石敢当”碑的认识。第一,此习俗来自中国;第二,“石敢当”是西汉时一个勇士的名字。第三,丁字路口是妖魔鬼怪的出没之所,以“石敢当”的名字立碑,有驱魔除怪的功效。
那么,追根溯源,在中国建立“石敢当”的习俗究竟从何时而始,“石敢当”又是否如“三越”的碑文所说,是西汉的一个勇士,他又是怎样被赋予驱魔除怪的神力的呢,下面试加探讨。
首先看《辞源》的解释:
唐宋以来,人家门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祥。《急就篇》一:“石敢当”注首字为姓,下二字为虚构之名。言所当无敌。宋仁宗庆历四年,于福建莆田发现唐代宗大历五年“石敢当”石碑,可见此俗由来已久。见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再看《词海》的解释:
旧时人家正门,正对桥梁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祥。《急就篇》“石敢当”,颜师古注:“敢当,言所向无敌也。”《通俗编·居处》引《继古丛编》“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本《急就章》也。又引《墨庄漫录》,谓得大历五年“石敢当”刻石,则此俗唐代已有。
看来
这两部权威的辞书,都指出,“石敢当”最早出现在《急就篇》里。“石”是古代的一个姓氏。《辞源》则断言“敢当”是虚构的名字。《词海》则回避了这一点。另外两部辞书都指出,以“石敢当”刻石镇邪,唐代已有此习俗。
再查《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卷》,知道《急就篇》是一本教学童识字的课本。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全书为四言五言七言韵语,便于诵习。“急就”是很快可以学成的意思。书的开头说:“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曰少诚快意,勉力为之必有喜。”分为三十二章。分章叙述各种名物,如,姓氏人名,饮食、服饰、宫室、器物、植物、动物、臣民、官职、法律、地理等,不仅可以识字,还可以学习知识。注本有唐代颜师古和宋代王应麟的两种。查《急就篇》,里面有这样一段:“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唐朝的颜师古在给《急就篇》做注解时说:“卫有石昔、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这里颜师古指出了“石”是古代就有的姓氏,并列举了姓石的几个名字。对“敢当”作了解释。意思是能够勇敢地面对敌人。但并没有说历史上有过“石敢当”其人。
那么,史游在“石”姓后加上“敢当”的这一名字,是否完全没有来历呢,有人提出,“敢当”一词,出自《孟子》。《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里面记载着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谈话的题目是和邻国的交往之道。孟子先谈的是只有仁爱的人,才能以大国的身份善待小国。只有谨慎的人才能以小国的身份服侍大国。引用部分意思是:齐宣王听了说:“您说的话真高明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勇’。”孟子答道:“请您不要喜欢小‘勇’,有一种人只是手按着剑瞪着眼睛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个人的‘勇’,只能敌得住一个人。请大王能把‘勇’扩大开来。”这可能是“敢当”最早的出典,意思是敢于抵挡的意思。史游大概就是从《孟子》中顺手拿来这个词当成说明史姓的名字编进自己的课本里。 从此流传开来。这样看,就如《辞源》所说,“石敢当”是一个虚构的名字。
但是中国明代杨信民写了一本叫《姓源珠玑》书,说“石敢当”是实有其人的。是五代时的—个勇士,为保护后晋高祖石敬唐,在格斗中死去。
五代刘知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知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锤侍。晋祖与愍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知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玉玺。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查阅《旧五代史》,可以知道,《姓源珠玑》提到的是后唐时期的事,唐愍帝因潞王李从珂造反而出逃,与当时担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在卫州相遇。唐愍帝的左右想谋害石敬瑭,石敬瑭的心腹将领刘知远就派了一个叫“石敢当”的勇士,袖子里藏着铁锤,随侍在石敬瑭的后面。唐愍帝和石敬瑭议事中果然发生冲突,石敢为保护石敬瑭与唐愍帝的左右格斗而死。后来刘知远带人拥入,杀光了唐愍帝的左右,并把唐愍帝软禁起来。这个石敬瑭若干年后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那个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自称“儿皇帝”的后晋高祖。后晋灭亡后,刘知远也做了皇帝,成了后汉高祖。此人也是一个无德无行,嗜杀成性的家伙。涉及“石敢当”的事《后汉书 ·高祖记》里有这样的记载:
会愍帝出奔与晋高祖遇于途。遂俱入卫州泊于邮舍。愍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指后汉高祖刘知远)密遣力士石敢袖槌立于晋高祖后。及有变,敢拥晋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愍帝左右,遂免晋高祖于难。
《资治通鉴》里也有相同的记载,但与《姓源珠玑》不同,都说这位勇士名字叫“石敢”并非叫“石敢当”。可见《姓源珠玑》的说法有误。另外,我们可以想象,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无耻的儿皇帝卖命而死的人,后来怎么会得到民间的崇拜,奉为驱鬼避邪的神灵呢。由此可以断定,“石敢当”为五代的勇士之说,不可凭信。而日本冲绳“三越”的碑文中关于“石敢当”是西汉勇士的说法就更不准确了。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石敢当”的资料:
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记》:兴化军有“石敢当”碑。注云:庆历中,张纬宰蒲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魇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书曰“石敢当”三字镇于门,亦此风也。按此则“石敢当”三字刻石始于唐。
上述资料指出了,最早出土的碑铭“石敢当”是唐朝大历五年建造的,比五代石敢的事早一百多年。这一方面证明了《姓源珠玑》所说的来历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信息。就是“石敢当”碑的出现不会晚于唐代。《辞源》、《词海》两部辞书指出,以“石敢当”刻石镇邪,唐代已有此习俗。是正确的。但最初的“石敢当”刻石可能是作为石铭埋在地下的。
至于唐代为什么将写有“石敢当”三字的石铭埋在地下的习俗,宗力、刘群所著的《中国民间诸神》一书,在考证“石敢当”一则的案语中,引用了近人王成竹所写的《关于石敢当》一文的资料。王文指出中国早就有在房屋四隅埋石镇宅而避鬼的习俗。这种对石头的灵物崇拜是“石敢当”产生的源头。案语认为,由此习俗发展为在石头上镌刻本于《急就篇》的“石敢当”三字铭文,是为了加强石头镇邪的声威。开始也是埋在地下,进而演变为制成石碑立于地上街巷 家屋要冲之处,用来敌挡妖魔鬼怪。看来按语的推断是合乎逻辑的。
总之,建立“石敢当”碑的习俗,历代流传,长久不衰。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清朝翟灏的《通俗编》,都有所记述考证。这些资料还反映出,“石敢当”碑的样式后来呈多样化,有的碑上雕有虎面,有的雕有八卦图,还有的是刻在石将军像上的。简单一点的,干脆在石碑上用毛笔写上这几个字就行了。
“石敢当”碑的文字,后来在中国的有些地方有所变化,在“石敢当”前加了“泰山”二字,演变为“泰山石敢当”。有些研究者认为这应该是较近的事。因为清朝以前的资料并没有见到这样的说法。《中国民间诸神》一书,引了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传说,都是清代的。
一则说康熙年间有位叫拜音达礼年的将军,他的住宅与佛寺相邻,不利居住。后来他去了一次江西,到龙虎山求教。有个道士告诉他,这是住宅有凶煞的缘故,用文字镇之则吉。就在纸上写了“泰山石敢当”五个字给他,题款是:“纯阳子书”。后来那位将军把这几个字刻石于庭院的东廊上,日子从此就太平了。
还有一则说,广东有个徐闻县,康熙年间有几任知县都是到任没有几个月就死去了。其后,又来了一个姓黄的知县,他请了—位有名的风水先生来衙门查看,风水先生看过以后,说县城里的—座塔的影子正好落在知县的公座上,前几任知县都是顶不住宝塔的压力而死的。他建议在衙门的正面,建一座“泰山石敢当”的碑,以抵抗宝塔的压力。知县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建了碑,此后果然平安无事地结束了任期。
笔者在山东省泰山旅游时,还曾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说“石敢当”是泰山脚下村子里的一个年轻人。靠打柴维持生活。他天生胆子大,力气过人,从师学习武术。有一天,他上街去卖柴,看见有一个姓王的财主贴了一个告示,上面写着:我的家来了一个妖怪,谁能降伏这个妖怪就分给他—半家产,并把女儿嫁给他。原来,王家一到晚上,就有
一个妖怪驾着狂风到他家折磨他家的女儿。富有正义感的石敢当决心为民除害,晚上,他拿着一把宝剑藏进王小姐的闺房,当妖怪来的时候,他挥起宝剑,大叫道:“泰山石敢当在此。”妖怪大吃一惊,一溜烟地逃跑了。后来石敢当和王家小姐结了婚,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那个逃走的妖怪又逃到别的村子做坏事去了。村民们听说石敢当能驱魔除怪,就都来请他,但当他赶到那个村子时,妖怪又逃到另—个村子去了,怎么也捉不到。 他的妻子,想了一个主意说:“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立在村口人家的门前,不就可以赶走妖怪,保证那地方的安全了吗?石敢当马上把这个主意通知了各个村子,从此不管哪个村子都立起了写着“泰山石敢当”三个字的石碑,妖怪从此也就不见了。
上述民间传说没有历史记载。但在“石敢当”的前面加“泰山”两个字很可能是始于清初的,而且与道教有关。龙虎山、泰山都是道教名山,以文字和符咒驱鬼辟邪是道教的传统方式,在“石敢当”的前面加上“泰山”两个字,可以增加驱鬼辟邪的力量,所以“石敢当”碑在一些地区就演变为“泰山石敢当”碑了。笔者记得老北京的街道和住宅旁所立的大都是“泰山石敢当”碑。传统相声讽刺教书先生读白字,说是把这五个字读成了“秦川右取当”,因而被东家辞退。可见北京流行的的是“泰山石敢当”碑。
“石敢当”是怎样传人冲绳的
“石敢当”传人冲绳,笔者以为应该不晚于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公元1372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遣使晓谕周边诸国。使节到了琉球国,提出建立藩属关系。那时的琉球国正处在三王分立的时代,但三个国王都积极响应。遣使到中国进贡。明王朝又遣使册封。后来,中山王察度统一琉球国。来往愈加频繁。为发展琉球国的经济文化,琉球国王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同时请求中国派遣精通航海、造船、建筑等技术和有文化的中国人,移民到琉球国。明朝政府同意琉球国的请求,自洪武25年以来,就不断从福建省派遣移民到琉球国。这些移民聚居在那霸港的久米村,被称为“闽人三十六姓”。颇受琉球国王的重用。在琉球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进贡使和册封使的往来,留学生的派遣、以及中国移民进入琉球国、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也随之进人。对“石敢当”的信仰和建造,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
笔者的专业虽然是语言学,但出于兴趣,在冲绳工作期间,曾奔走于冲绳本岛和离岛各处,搜集有关中琉交流史方面的资料、文物。其中包括实地考察我所见到的“石敢当”碑,拍摄了不少照片。发现冲绳的“石敢当”与中国的同中有异。相同的是文字以“石敢当”三字为多,不同的是发现有的碑文写的是:“石巖当”、“石敢堂”、“石垣当”的。日语“巖”、“垣”的音读与“敢”相近,“堂”的音读与“当”相同。大概那时的人误写成了“巖”、“垣”和“堂”。这从侧面说明,当这一习俗传入琉球国时,人们可能只知道它的作用,而对它的真正的意思和来历还不太清楚。所以发生误写的现象。而写做“泰山石敢当”的一例也没发现。首里城有刻为“山石敢当”的。有人说,本来碑文应该是:“泰山石敢当”这是因为中山王尚泰在位时,为避开他的名字、而去掉了上面的“泰”字,而成了“山石敢当”了。中山王尚泰在位时是清中叶,中国已出现“泰山石敢当”写法。传入琉球国当是有可能的。
冲绳“石敢当”碑与中国的还有一个不同点是:中国的“石敢当”碑大多是加过工的几何形石块。但冲绳“石敢当”碑都是自然形状的石块。只是刻字的一面磨平。冲绳朋友下地朝胜先生告诉我说,冲绳自古也有把石头当作灵物崇拜的传统,认为自然石更有力量。大概是出于这种考虑,才采用自然形石块建造“石敢当”的。有趣的是笔者考察时发现,有些丁字路口的建筑旁,立的只是一块自然形的石块,上面没有刻字。立石的目的显然与立“石敢当”相同,为了避邪。不写字,推想可能是因为此处的人家认为只要是石头,就是灵物,就有避邪的作用吧。[见图4]冲绳县的警察局大楼坐落在一个丁字路口,在面对道路的要冲之处,也立了一块巨大黑色的奇石,上面没有刻字,起初我以为是建筑的装饰,其实也是无字的“石敢当”。这现象印证了下地朝胜先生关于冲绳石崇拜的说法。
日本的内地,也有立“石敢当”的风俗,分布面还不小。据研究日本南岛文化的日本学者 窪 德忠先生统计,奄美大岛377座;鹿儿岛776座,宫崎县90座;京都、大阪、北海道也有。是什么时候传人日本内地的。是经由什么路线传入的,虽然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但推测不会晚于16世纪。从数量上看,奄美大岛和鹿儿岛最多。这两个地方离冲绳最近,可以想见、这些地方的“石敢当”是从冲绳传入的。日本的药用植物学者佐藤成裕所著《中陵漫录》一书记载,是幕府时代、琉球人在鹿儿岛借地,建立馆舍,把“石敢当”带进日本内地,从此传播开来的。
日本内地的“石敢当”似乎留存不多,唯有冲绳县除保存了大量的“石敢当”之外,在建筑新房,修筑新路时,碰到丁字路口,还要树立“石敢当”。上文提到,石材商店随时可买。小型的“石敢当”工艺品颇受喜爱。“石敢当”成了日本冲绳传统文化中的名品。[见图5]2001年末,在我即将回国的时候,离我工作的语言学中心大楼不远,扩修的一条马路完了工。不经意中发现,在和主干道交接的丁字路口的两侧人行道上,各放置了一座石雕的猛兽的兽头。两座兽头形象不同,似狮非狮,似虎非虎。大概这也是“石敢当”的变身吧。迷信乎?保留传统文化乎?总之,在这科学飞速发展、新世纪开始之时,我真的惊异于中国“石敢当”这一文化现象在一个外国的小岛上的深刻影响了。
我又想起了过去老北京常见的“泰山石敢当”,可惜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提倡破除迷信,再加上修筑道路,建筑新房,“石敢当”在不知不觉中都消失了。回国后,我又在北京的街道胡同中,试图找到它的遗存。但在市内连一座也没发现。去新开放的五塔寺石刻博物馆寻访,也是失望而归。只是前不久,陪冲绳来的日本朋友去游泰山,在泰山地区的旅游景点卖纪念品的小摊上,有大理石刻的“泰山石敢当”工艺品出售。大家都如获珍宝一样选购了自己中意的一种。我买的那块至今郑重地放在书橱里。
2002年冬
于北京致远斋
参考书目: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大百科书出版社1988年版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8年版
《旧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1988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中华书局1980年版
《通俗编》翟灏 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琉球·冲绳史》新城俊昭 冲绳县历史教育研究会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