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价恒老师来信(摘选)
编者按
去年10月,1964年入学的小三全体同学和老师举办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聚会,纪念入校40周年。会后很多老师给我们写信,抒发感想,盛赞聚会。谢价恒老师特地给我写了一封4页纸的长信,用钢笔写在普通的信纸上。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过这种“信”了,电脑已经让我们和“信”久违了。我捧着信,读了好几遍。
谢老师是归国华侨,厦门大学毕业,教我们班政治,还兼过我们班主任。文革中,我的父母挨整,我也受到影响,但是就在他兼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年终评比,他力排众议,坚持把我评为“五好战士”。理由是,方卫平同学关心政治,坚持自学经典著作,通读毛选,不应该受到家庭影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个“五好战士”称号,足以让我抬了好一阵头!
1971年至1978年恢复高考前,我在清华大学当青工,那时我已经改名叫李风了。这期间,我每天坚持自学读书,其中相当一部分书是政治书籍。当开始自学“资本论”时,发现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一来年龄小,二来初中文化,知识不够用。我就想起谢老师,决定找他请教。他那时住在中关村,从清华骑车几分钟就到。他先是很惊讶我会自学这本大部头著作,然后迅速帮我找到几本辅导书,并为我做了多次辅导,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再后来,上大学,工作,出国,经商,我和谢老师见面就少了,只是在这些年几次西语班的聚会上见过他。几次想问他,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些往事?
后来一想,也不必问了,我们的老师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附校,培养出这么多优秀学生,这么多人和事,他们都记得过来么?
方卫平(84年入学小三西语班,校友会成员。lifeng@263.net.cn 13901075741)
谢价恒老师的信
方卫平:
参加“七年同窗,四十年友谊”大聚会,感慨万分。写几个字以表我的心情,相信也是所有参加聚会老师的心情。
首先,感谢小三全体同学组织了这场活动,安排了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使我们能见到多年不见的学生和老师。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搞这样的活动大家都是很愿意的,也是很盼望的,特别是我们这些教师。
附校已经不存在,师生也各奔前程,但在附校所结成的师生友谊,同志友谊却是永恒的,是常青的。我虽然早离开附校,但对附校是有感情的。我们这些老师把青春和中年都奉献给了附校,献给了你们。我们大多都进入了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人到老了总有怀旧之情,总容易回忆过去。我自己就是这样,夜深人静之际总是浮想联翩,附校是我回想往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感情恐怕要到脑死亡才能结束的。
附校的解散是极大的失误,咱们也没必要去争论它。但可以说附校是好学校,附校的老师是好老师,附校的学生是好学生。附校的前身是外语附中,那是在中央关心下建立起来的。附校的领导力量,师资水平应该是在当时外语学校中最强最好,校风正,教学有序。附校的老师真是好老师,现在恐怕很难再找到象我们当时那样全心全意、一心一意为教学服务,不计报酬不计时间,认真备课、教学,关心学生,从早到晚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好老师。
附校的学生是好学生,现在恐怕也很难找到象你们当时那样天真烂漫、思想单纯、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一心学习读书的好学生了。你们中大都成才,有大才,有中才,也有小才。老师心里很高兴,老师求的也就是这点。虽然你们都成大人了,事业有成,但我作为老师总想“教育”几句。你们当中有不少是公务员,当官的也不少,希望这些同学要真正当“公仆”,不要当“老爷”。多做实事、好事,多关心老百姓疾苦。特别是中共党员的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你们当中也不少经商下海、成为民营企业家了。当了大款,我们也很高兴,但希望你们要依法经商,多做公益事业,多做善事,别忘了我国还有近三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最后借用宋协民同学的“往日时光”中的一段词作为结束。“如今我们变了摸样,生活依然充满渴望,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祝你
万事如意,身体安康
谢价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