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小精灵


      “5.1”
前夕,我们班的小淘气李志刚来电话说要到我这穷乡僻壤来玩。这下真正体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俩是65年考入北外附校初中,俄语班同学。苏联解体前后志刚几进几出那个曾令我们向往的动荡的异邦,却没有理想的效果。看到他白色的宝马向我缓缓驶来,不知怎么搞的一时竟产生了错觉,好象那是苏军的坦克。十几年没见,时过境迁,他在美国人那捞了一票,小有斩获。

  第二天我们到温泉游泳,泡在暖暖的池水中聊着过去的生活谈到学校的网站。着实钦佩小学部的学弟学妹,当年你们用幼小的身躯连接了和平门和苏州街,现在又用Internet在虚拟世界延续了北外附校的香火。还是那样生机勃勃。我们也就大个几岁,可枉为学长。不管小学部、中学部,我们毕竟都是北外附校的一员,朝夕相处至少也有45年,自然有着许多有趣的联系。这是一段难得的情缘,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值得让我们珍惜回味。

  记得那是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好象是全校在和平门校区的老饭厅开大会。会前先唱歌,英、俄、西、法,小三、小四、小五,初一、初二、初三、高三都要唱。轮到俄语了,是一个小学的女同学起头。女孩是几年级的,长的什么样唱的什么歌我都不记得了。只见她唱了第一句后喊到阿金--得袜(这是俄语一、二的中文发音。对不起教我的杨老师、曹老师,忘了俄语怎么写,我的机子里也没俄文。),可是让别的语种万万想不到的是随之而起的不是整齐嘹亮的歌声,而是一阵低低糟杂的笑声(绝不是起哄)。原来俄国人合唱起头应该喊--丝得袜(对不起老师,这也忘了怎么写。但是我记得那个是个俄语特有的卷舌颤音,还要拖的长一些,不知对不对?)。幸亏老师在这之前专门教过这个问题,让我们可以老同学那样能够挺有学问似的笑一笑。一位老师马上上前弯下腰在那个小女生耳边轻轻说了几句。只听歌声又起,紧接一声清脆的--丝得袜。这声音那叫一个纯,那叫一个脆,那叫一个亮!至今还环饶在耳边。俄罗斯人雄浑的歌声(现在想象的)终于响彻在饭厅的上空。

  文化大革命前的一天,班主任林老师安排我们鼓号队号手一项政治任务。说是有一外国专家(夫妇?)回国前想拍一些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电影。具体到我们学校是拍一场少先队的出旗仪式,当年这是最能反映中国孩子精神面貌的。本来这场戏全是小学部的,可是它的鼓号队没号,地球人都知道没有号的鼓号队太没劲,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上镜机会。当时上初一,还是少先队员,也就不算滥竽充数了。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我们号手都特兴奋,每天下午下课积极的练习三三两两的切磋技艺,满校园的嘀嘀哒哒。自我觉得别人特羡慕我们,尤其是中学的鼓号队员,我们班就有打大鼓小鼓的。40 年前外国人对我们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外国人在学校拍我们的电影机会难得。

  实拍的时候终于到了,那天风和日丽,出旗仪式在小学部操场举行。一样的白衬衣蓝裤子白手套,一样的红领巾,我们十几个中学生又回到了小学。队伍的最前面是旗手高擎着少年先锋队大队旗,红旗上闪动着星星火炬,两旁是护旗手。后面是鼓号队的指挥,右手握着指挥旗,别看人小,我们都得听他的。接着是大鼓、大、小,小鼓,最后是号手。那时小学只到小五,我们明显比他们高出一小截。那个老外高大魁梧,站在操场中间手持小型摄影机对准了我们。一声出旗号令,队伍迈出整齐的步伐,围着操场四周行进。随着指挥旗的起落,大鼓、大、小、小鼓节奏分明的敲击着。小鼓欢快跳跃,声急急切切,大鼓更让我佩服。要知道我们班上的大鼓手是个儿大块儿大年龄大,可他们真是比那大鼓高不了多少。但就是这些小大鼓手敲出的鼓声却是那么沉稳有力,咚、咚、咚的震人心弦。小指挥的左手举了起来,这是该我们上了。嘀嘀嘀,哒哒哒,嘀嘀哒嘀哒,哒嘀嘀哒哒......”。激越嘹亮的号声冲天而起,和咚咚的鼓点高低呼应浑然天成。其实平时我们并没怎么合练,真正实拍一气呵成,本来就是一个学校的嘛。最后大家举起右手高呼口号时刻准备着把出旗仪式推向高潮。

  可惜在那部电影里我是只做演员没做观众,不知道老外用了什么技巧,长镜头?特写?蒙太奇?到底把我们拍成了什么样?这一直是个迷。不知有谁看过。那时没有DV,一段活生生的真实弥足珍贵。都说外附的同学神通广大,遍布世界,不知和FBI、克格勃有没有关系。如果能把那段影像搞到,就是一大奇功。

  文化大革命中的复课对我们中学生名存实亡。也记不清是什么缘由,有一次我们初一男生要代表学校参加宣武区文艺汇演。现在看来那个策划是个高人,让我们半大小伙子跳舞,真是别出心裁。那是一个藏族集体舞,记得好象8个人跳,是歌颂当时一个解放军英雄叫门合,名字怪怪的。当时老师受到冲击,高三俄教过我们的学姐又不知在忙什么。谁教我们跳舞呢?没想到竟然是小学部的小女生!天知道这不搭界的一切是怎么串起来的。

  学习舞蹈就在小学楼最西边上的大教室,有几个小老师,叫什么,是几年级的忘了,小四、小五可能性比较大。经常来教的有两个。一个冷艳,穿一身时髦的军装,气质像今天跳华尔兹,雍容华贵;一个俏丽,着当时流行的蓝制服,品位似现在舞伦巴,婀娜妩媚。那时她们也就十三、四岁吧,已经初显大女孩儿的神韵。身材比例举手投足都恰到好处,天然去雕饰。还是老祖宗说的好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小老师认真教,做示范纠错误一丝不苟。我们积极学十分听话,却是有点。学后聚在一起谈感想,一个舞友同学说心里特舒服,一脸的真诚。如果小老师真看到这里请相信我们绝无邪念,你们是我们心中的女神--向毛主席保证。小学部的男生看了我想也不会泛酸,那时你们还小,这是实话实说,说出来还要点勇气。彩排试演在小学部的饭厅,汇演在菜市口一个单位的大礼堂。不知小老师看没看这些学生的正式表演,又做何评价。那时我们相处不知是如何称呼?现在大大方方的向小学妹补上一句:谢谢你们,小老师!

  离开学校35年了,往事即历历在目又虚无缥缈,亦真亦幻,变成文字没准儿也有不是故意的杜撰。如果知情同学有兴趣斧正,或许会为我们的网站更添一分热闹。


 
                                                          
陆保亚  200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