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春深更着花

                林三松老师旅居澳大利亚生活琐记

老同事林三松教授的三位公子已分别定居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他本人和夫人也已定居澳大利亚。前些时候,他由澳洲回国探亲,我们多年不见,一打开话匣子就聊个没完, 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古今中外、家长里短,一句话:话题跟着感觉走,想到哪,说到哪。不论什么话题一开头就很难煞尾。但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感受和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林老师解放前即参加革命,1953年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即来北外教学,后因工作需要,调到附校教语文。我是教英语的,和他接触较多对他了解较深的原因是我们同教高二的一个班,而且一教就是两年(1963 —— 1965),直到学生毕业。在这段时间里,我从林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使我永远难忘。就是这样的好老师在文革中也被关了九个月的牛棚,但林老师一提起他的无妄之灾,总是一笑了之,而且对自己多年的追求,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仍然一如既往地执着和坚定,终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林老师在海外多年,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总是想方设法以古稀之龄为周围的龙的传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新世纪开始时他在悉尼办了一所名叫华夏文化学校的中文学校,终于偿了夙愿。下面的文字是笔者根据林老师的谈话和海外华文报纸《澳洲日报》、《星岛日报》、《华人日报》、《澳洲新快报》、《澳洲新报》等报纸的报道综合摘要写成。

 

                 良好的开头—— 成功的一半

“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落入水中看不见。”这是2002年5月4日悉尼北岸DEE WHY 社区的华夏文化学校的课堂里传出来的读书声。孩子们在演唱歌谜来巩固已学的中文数字哩。该中文学校是由来自北京的中文教授林三松主办,得到DEE WHY社区和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的的大力支持。其办学目的是让在澳洲的华人下一代保存并认识母语,以继承、推广中华文化,丰富澳洲多元文化。它采用普通话、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教授中文的听说读写;使用适合海外华人子女的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寓教于乐、灵活多样的方法安排教学。该校开始时学生人数不多,不久因为反映很好,许多家长和孩子纷纷要求入学。该校每周六上课,分上午班和下午班,每次上课2小时,每学期学习时限与小学同步。开始时招收的大都是5岁至7岁的儿童,后来年龄又有所放宽。

 

要办好一个学校,尤其是小学,师资特别重要。林老师为找到合适的师资,到处打听、寻找,请国内外的亲朋好友和中国驻澳使馆帮助。该校的首任教师是北京师范院校一些有志于小学教育的毕业生。他(她)们针对孩子的特点,认真备课,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中文,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从林校长到每位教员,从每位家长到各个学生都觉得这个学校开了个好头。“良好的开头 —— 成功的一半。” 后来的事实又一次证明了这句英文谚语的正确性。

 

                 

辛勤劳动结硕果

 

自从华夏文化学校成立以来,教师们一直本着学校的“小班上课,直观演示,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的教学精神,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以聚会的形式向学生及其家长们汇报全校的教与学的成果,则更能总结工作经验并加强教师与学生、校方与家长们的联系与了解。2002年底以前举行的2002年中文学习成果汇报与表扬发奖式就是一次这样的活动。

 

活动那天,开会前,家长们在会场外观看、评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的展览。他们看到对自己的孩子运用学到的中文知识与读写能力写出的一篇篇有文有画的生活日记和在翻阅一本本中文练习册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练习册上90分、100分的成绩感到由衷的喜悦。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家长们的指导和督促也是分不开的。活动开始后,在会场里,林校长和老师们在为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发奖状、赠奖品。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节目。有的朗读汉语课文或朗诵中文小诗,有的背诵自己用中文写的生活日记或用中文讲故事、说笑话。也有不少孩子边跳舞边唱中文儿童歌曲。这些孩子在入学时基本上是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普通话不会讲的,经过近一年的学习,现在已学会几百个汉字词、汉语拼音,能听懂并会说日常使用的普通话,还会用中文写生活日记。

 

这样的活动,每年年底学校都要举办,一次比一次搞得好。由于校长领导和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更有经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学生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提高。如今已进入第四个年度。该校在不断扩大,质量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悉尼市小有名气的中文学校了。

 

华夏文化学校的中班和高班的孩子们还常举办中文故事会,讲的故事中有成语故事、民俗故事,有中文课本上学过的故事,也有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随着孩子们的中文水平的提高,故事会是一个他们大显身手的重要形式和场合。

 

看到这些,家长们怎能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呢?怎能不感谢校长领导有方

老师们教学出色呢?可是他们也许并不全知道年近8旬的林三松教授为此花费了多少心血多少劳动,而且这些心血和劳动都是无偿的,都是无私的奉献。

                

 兴高采烈话讲座

林老师和我谈话时几次提到“中文教育讲座”一事,见我不太明白,他就兴高采烈地谈起“中国2004赴澳洲师资培训团”的中文教育讲座来。

 

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派,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组织的这一培训团在澳大利亚中文学校联合会的主持下于2004年年底在悉尼举办了诸如《儿童心理发展与健康》、《汉字与文化》、《海外学生学习汉字的常见语病》以及《怎样备课和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等讲座。林老师是澳大利亚中文学校联合会的理事,他对祖国派来的讲师团的讲座每次都积极参加。他说:这些讲座非常成功,深受听众的欢迎。事隔几天,还有人打电话来问能否再多讲几次。这次讲座的水准之高,内容之精彩,为历次讲座所不能比。林老师赞叹道:“讲座真使人如沐春风,必将使悉尼中文教育这块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异国他乡的校友会

 林老师1953年厦门大学毕业,没想到半个世纪之后,在悉尼和数十位厦大校友聚首,开了多次别开生面、情谊绵绵的的校友联谊会。他们一起在雄伟的悉尼大桥之下,湛蓝的海港之滨,宽敞的国家公园和海滨公园会见了多年不见或首次见面的校友及部分校友家人,庆祝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会见,庆祝校庆,庆祝春节,庆祝中秋。欢聚之中,大家十分惦念未与会的厦大校友,热切期待今后多加联络,有更多的相聚的机会。林老师为推动开展校友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厦大校友们不仅要创造机会多联络多聚会,还主动与首都部分高校校友会一道,发起并筹办几次澳洲中国高校校友联欢大会。他们对各种活动的积极发起和参与受到澳洲华人和各校校友的好评。毫无疑问,这些活动必将促进在澳洲的中国人之间的团结,必将有助于增进和巩固澳中人民之间的友谊。

林老师对每次校友活动都撰写“特写”,在各中文报纸上发表,以此凝聚海外校友的情谊。

 

                坚决反对 “台独”

过去几年,陈水扁耍了种种花招,大搞“台独”活动,遭到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坚决抵制和反对。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林老师对陈水扁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先后在《澳洲日报》和《华人日报》发表“警惕‘渐进式台独’的图谋”、“‘善意’不善,‘诚意’期待考验”和“台湾同胞:谨防‘台独’政客的欺骗”等评论文章,用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深入浅出地揭露、批判了‘台独’对祖国大陆的种种污蔑,并指出,坚持“台独”必无好下场,成就中华民族统一复兴是海峡两岸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

              最后的,并不是不重要的

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居民,林三松老师对这个国家的一些行政措施和医疗状况曾经提出过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他曾在《新报》上以亲身患过的几种疾病的就医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不便和困难,生动地具体地向广大读者说明: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各个大医院的医生必须提倡医德,政府要增加对医疗项目的资金投入,增设医院,增聘合格的医生,缩短就医、手术的轮候期,否则得到及时、有效医治的,只能是少数富人,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去昂贵的私人医院就诊。为此他呼吁选民们把神圣的一票,投给向选民公开承诺改善人民医疗条件的政党。

 

罗嗦了这么多,不由想起西方的一句名言:只要有所追求,你就不会变老。照这样讲,林老师是不会变老的,因为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我想,即使变老又何妨?中国也有一句名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还有一副对联: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我虽比林老师年轻一些,也已是老人了,提到这些名言和对联,只是想表达对林老师的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意,并以此与诸位老年读者共勉。

                                          (杨芳林    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