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目前有关外语学校建设的几点意见
李 涛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李涛老师的回忆外交部和北外关心附校建设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今天已过不惑之年甚至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校友们,当时刚入小学或初中,哪里知道老一代在为他们的成长付出怎样多的心血。 本期刊登的李老师的另一篇,是他1981年人们纷纷扬扬传说解散附校的新闻时写给教育部的信,那时他已离开附校三年多,但热爱附校、拥护“外语教学一条龙”的感情却丝毫未减。校友们,重读此信,你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令人大可回味的是,这封写给教育部的信却原封不动地被转给了北外领导。试问当时的教育部领导是否仅仅起一个邮递员的作用?
李涛老师的原信很长,我们在发表前作了一些删节和修改。
外语学校的创立是执行1962年全国外语发展的7年规划,是实现培养外语人才的四条腿中的一条腿。(四条腿是:外语院校包括大专院校的外语系,成立一条龙的外语学校,出国培养和业余教育。)1965年以前全国已成立了10所外语学校,计划逐步发展为40所。这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培养高级外语人才的一个创举。这项计划是经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赞同的。这10所外语学校(包括咱们的附校)像可爱的幼苗在茁壮的成长。不幸好事多磨,不久来了文革暴风雨,几乎摧毁了所有的幼苗。这些学校有的解散,有的砍掉小学部,有的改为师范,有的想改为预科,一条龙成了半条龙,有的甚至不成龙样子了。10年浩劫中,学校的教学秩序普遍遭到破坏,师生感情受到扭曲,教学质量下降到可怕的程度。毕业生“四个面向”,学了外语没有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一条龙根本还未形成,优越性还未充分发挥出来。直到现在,十几年存在的很多问题还未认真解决。例如:1。外语学校的毕业生怎样参加高考?2。考不上如何分配?3。师资问题。 4。 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的淘汰问题。5。课程设置问题。6。 教材问题。7。 领导问题。目前的问题是三不安心:领导不安心,教师不安心,学生不安心 。总之困难很大。外语学院认为附校是个包袱,提出办预科,先取消小学,接着再取消初中,实际就是要解散外语附校。
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过去20年办学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办法,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这类学校办不成,来说明中央过去的决定是错误的。我认为在目前外语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停办这类学校,若干年后,就会发现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到那时必将悔之晚矣。这类学校,应该上马,而不应该下马,应该逐步发展,而不是缩减,更不应停办。
再谈谈外语学校的领导问题。这类学校初办时,上级领导比较重视。教育部普教司管,省市教育局也管,顶头上司外语院校也管,是多头领导。文革中他们都不管了,也不可能管了。于是一会儿是军宣队管,一会儿是工宣队管,一会儿又是工作组管。上下领导系统不衔接,只搞运动,外语教学陷入自流状态。很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大地挫伤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长期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结果就产生了分散倾向。有的外语学校解散了,有的改为师范,有的把小学部砍掉了,有的想改为预科。我认为这些做法都很不妥。造成这种状态的责任,总的来说还应由领导来负。只要领导重视,在教育部设立一个外语学校的管理机构,经常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统一制定培养目标、招生办法、课程设置、小统考办法、毕业分配办法、教师配备计划、教材编写计划,定期交流外语教学经验,并且抓紧师生的思想教育,目前的困难局面是会很快得到扭转的。
为什么外语院校非办附属外语学校不可呢?我认为主要理由有三条:
一 外语院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教学条件,有办学经验。有责任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多作贡献。这叫“母鸡下蛋”。
二 为外语院校培养水平较高的新生,可以提高外语院校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为外语院校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提供了时间与可能。
三 外语学校是外语院校的试验田。可以作为即将当老师的本院校的毕业生的教学实习场所。
总之,外语院校应该办附校,而且有条件,应该办得好,也一定能办好。北京外国语学院更有条件办好,因为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要胜过国内任何其他外语院校。
也有不少人认为,办附中就可以了,小学部可以砍掉。因为他们认为:
一 小学生年纪太小(比如从小三开始),没有自治能力,生活管理上有困难。
二 全市招生交通不便,家长接送不安全。
三 几年小学,基础外语学不了多少,各方面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四 学习差的学生不好处理,跟不上活受罪。
我认为,凭上面几条就要解散小学部,是站不住脚的。(编者按: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人当时要解散的,早就不仅仅是小学部了。)
以上几个问题我认为很好解决,如果想解决的话:
一 小学不要在全市招生,就在所在的区里就近招生即可。可住校,也可走读。更不要到农村招生。不去农村招生,不会带来特殊化问题。学外语是四化建设的需要,没有什么特殊化的问题,我们不要人为地制造特殊化,制造紧张空气。
二 小学、初中的文化课程应该与普通小学、初中一样。换句话说,不要以少学别的课程为代价。外语的提高就靠师资水平高,设备条件好,教材的科学性强。
三 小学毕业时可以举行一次考试,定好升学标准。达标的升初中,不达标的可报考其它学校。这样就免得背包袱了。
总之,我反对砍掉小学是有充分理由的。希望有关领导慎重考虑,
最后谈谈这类学校的领导班子的问题。
领导班子坚强与否是办好外语学校的关键。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党的支部(总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比较好的,但党政一定要分开。校长一定要由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并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的干部担任。特别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一定要懂外语,要在教学上有发言权,有威信。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如果没有适当的外语领导干部,我建议民主选举,从现有的中年教师中产生。这样选出来的干部有威信。三年后改选,可连选连任。落选的还可以回去当教师。领导干部安排要慎重考虑,上级不能走马灯式地换人。不经过群众推选,单靠领导任命,学校会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很难办好。
我现在再把我这封信简单地总结一下:要坚持办好一条龙外语学校,要上马,不要下马。教育部要加强对外语学校的领导。外语院校要积极办好附校。从小学学外语的观点要坚持。加强各外语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各个方面的建设。
中国教育学会
李涛
198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