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回忆
(北京外国语学院1999年《难忘的岁月》节选)
马占忠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华北军区抽调一批部队干部,保送到该校工厂管理系学习,我是其中的一个。
朱德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开学典礼,并代表毛泽东主席讲话,号召“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
在学习中,一般课程我能听得懂,学习俄语就不行了。苏联专家使用了小白鼠和女人裸体像等直观教具,小白鼠在教室里乱跑,女人裸体像抬进来,大家躲着不好意思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试还是不及格。在工厂管理系学习了一年,人大扩大招生,抽调了一部分学生到管理部门,我是其中之一,在人大预科,工农速成班担任级主任,边学习边工作。
工农速成班在全国招收基层干部、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原职原薪,脱产学习。学生中,出了很多人。有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和杭佩兰,有后来成了作家的高玉宝(《我要读书》)和郭俊卿(《在战斗中成长》),还有用一门大炮摧毁敌人十门大炮的抗美援朝英雄周天才。
速成班人最多的时候有1200学生,效果很好。毛主席知道了,写信鼓励我们,还把身边的警卫人员派来学习,朱德和刘少奇也把在他们身边工作的同志送来学习。1956年,人大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改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1963年3月初,人民大学党委决定调我到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工作,当天接通知,什么都没弄明白,第二天就到民族饭店开会。会上,教育部领导传达了书记处和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讲话,主要内容是在全国开办14所外国语学校,周总理指示“学外语还是从娃娃开始学起”,“把学校办成一条龙”。外交部、有关省市负责人和外语学院也派人参加了会议。
会后,我们立即动手筹办。在外交部、外语学院和北京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外语附中的基础上,很快组成了领导班子和适应“一条龙”的师资队伍,开始招生,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就这样成立了。
当年,在全市招了小学和初中各四个班,分成“英俄西法”四个教学班,配备很强的师资力量。校址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原北师大的旧址,学生全部住宿。学校很快引起社会关注,1964年小学招生时,半夜就人有排队领取报名表。到了1965年,学校已拥有高、初中和小学共36个教学班,真是越办越火。
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领导班子靠边站,干部被揪斗,教师被揪斗,有的甚至被打死,学校陷于半瘫痪,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外语学院也是一塌糊涂,无暇顾及附校的运动。
到了斗批改阶段,宣武区有关领导把我调出学校,专搞“人防”工程。1970年从和平门迁回西郊,我在外语学院又搞了一段时间的“人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