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门-苏州街

    伊熹老师二三事
毛绍基
 
 

 

  年前,从宋协民那里得知伊熹老师生病住院,心里不知怎的,隐隐约约总是有一种不祥之感,三十多年前伊熹老师的音容笑貌时不时地在眼前浮动。元月三日,得知伊熹老师不幸病逝的消息,悲哀之余,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了,六十年代末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伊熹老师不是我们的任课教师,和他相识好像是在三夏劳动的时候,当时伊熹老师和王丁柱老师分到我们俄语班。伊熹老师那时四十来岁,单身一人,红红的脸庞,整齐梳理的大背头,异常发达的胸背肩部,给我们这些当时十五六岁的男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件泛红的蓝布中山装,咖啡色的料子裤和一双黑色灯芯绒塑料底布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标准配置是我们和伊老师相处近两年的时间里伊老师一直不变的唯一着装。
  我爱吃窝头
  如今人们为减肥发愁,吃粗粮,吃野菜都成了时尚。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的口粮是按比例供应的。副食品的供应不足使得米面(具体地说就是米票,面票)更显得金贵。肚里没什么油水,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正长身体总是早早的就吃光了自己那份细粮。在饭厅里,每当看到我们这些饥肠辘辘看着馒头米饭吞咽口水男生时,伊老师总会不声不响把属于他的那一张张米票面票硬塞到我们手里,每当你不好意思推让时,伊老师就会笑眯眯地说:“我喜欢吃窝头。”
  伊体
  伊老师一手好字。文革时期,开会不断,政治学习不断,最新指示发表不断。只要有点活动,不管是谁招呼一声,伊老师总是夹着他那杆大抓笔来我们教室,用毛笔沾着清水,在毛玻璃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上和活动相关的主题标语。同学们则趁水迹未干时,用粉笔勾画出字体的轮廓,教室布置大功告成。伊老师的字如其人,整齐,规矩,端端正正,承隶书之笔划,较隶书更为方正,同学们一致称为“伊体”。
  肩倒立
  乐育堂(和平门校园里的一民国年代建筑,在主楼北侧,二层楼,楼上小礼堂,楼下教室)后面,有个很高级的双杠,整体金属座,木头杠子,是个吸引着许多都想长块儿的男生的地方。在那儿,我们看过杜伯园老师的长振,陈延福老师的单切,双切,领教最多还是伊熹老师的肩倒立。
伊老师卷身向上,双肩着杠,双腿向上,伸直,长时间倒立,最后微一收腹,肩部放松向前轻轻滚翻下杠,气不长吁,只是面色微重。男生们羡慕不已,可是学不来,总让伊老师做示范,伊老师有求必应,从不推辞。有时,伊老师匆匆路过,我们这些不知趣的男生也拦住他,伊老师也总是急匆匆的翻上双杠,完成一个标准的肩倒立,再匆匆地去忙自己的事。
  当时初中部的许多男生叫伊老师“伊老爷们儿”,这是因为一来当时文革中批“师道尊严”,师生关系不甚正常,二来伊老师为人随和,同学们喜欢和伊老师套近乎。我们班的同学统称伊老师为“伊老”。是尊重,还是别的什么?我想应该是尊重吧,伊老师的热心助人,平等待人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在我们接触的任课和非任课的许多老师中,得此尊称的仅伊熹一人。

附:体育名词解释

长振
双杠练习中的一个较难的动作。描述为双手搭在双杠的一端或中部,全身均在杠子的下方悬垂,向前摆动收腹然后展腹,利用向前摆动时突然挺腹使身体急速向上完成双臂直臂支撑。

单切、双切
双臂直臂支撑于双杠上身体后摆收腹,腿从杠的后外侧摆向前方。当腿到达两臂的外侧时,手快速离杠让腿越过杠子到身体前方再用手抓杠,身体成直角支撑。单腿单侧完成为单切,双腿同时完成为双切。

以上两个动作都是有较高难度的,当年杜伯元,陈延福老师都能完成。现在想想是非常不易......

 毛绍基
 

  1963年小三俄语班 70年离开附校,上大学所学专业是半

导体器件,现在一合资工厂做技术工作(实为出卖脑力)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校友网www.waifu.com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