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门-苏州街

    谁都觉得这是应该的
杨芳林
 
 

 

                    作者前言
  名人爱写回忆录,因为有的是大事要事光荣事迹可写,且报刊,出版社竞相约稿登载出版。写出来不但可作史料,还可提高身价,光耀门庭,泽及子孙,更可以立杆见影,获得丰厚的稿酬
小人物如我辈就不同了。首先,“回忆录”一词对我就嫌太大。我一生中没有过过五关斩过六将,走麦城之类的倒霉事也没经过几次。杂七杂八的回忆就象大海里的几朵浪花转瞬即逝,有什么可“录”的。但俗语说:一滴水可以看海洋。我也愿我这几朵浪花反映出时代的一两个角落,一两个沟坎,至少反映出我当时的心情或处境。
我的杂忆将按时间顺序写出: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工作期间(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至今。 每个时期都写几件事。下面这第一篇的中学时代只将当时写在日记本上的三段不成行的散文,和一次救人的情况登出。

连载一
      谁都觉得这是应该的
  

  1955年春末,是我的高中二年级下学期。一天下午课后,全班按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到学校后门外的操场上扔沙袋。我们分成男女两个组。男生组靠近一个大池塘边。女同学不愿靠近,怕闻臭味。这个大池塘,附近居民天天早晨把粪便倒入大粪车后提着马桶到这里来刷,说它是个臭水坑,不会冤枉它。
  男生组每逢扔沙袋就特别卖块儿,单独表演,比谁扔的次数多,花样多,双人对扔,等等。我的力气算大的不甘人后。很快便汗流浃背。就在我歪着脑袋擦汗凑巧面对池塘的一刹那,我看到几个四五岁的孩子在池塘边啼哭。看见人哭,听不见哭声,操场太嘈杂,水面上漂着红色的小衣服。我的头嗡的一下:“这不是有孩子落水了吗?!”我奔向池边,纵身跳进水里。
  我把孩子抱上来,是个女孩儿,五六岁的样子。还好,她吐了几口,还能哼哼,不碍大事。这时,住在附近的孩子家里人四五个跑过来围住我,接过孩子,感谢不尽。我落汤鸡一般,从人缝里溜走了。我居然象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闭开街上人的目光,飞快地跑回宿舍冲了澡,换了衣服。后来同学们告诉我,那家人随后又抱着孩子到了校长室千恩万谢并要再见见我。
  第二天,大门里路边的学校黑板报登出表扬我的文章,大字标题是:向勇敢救人的杨芳林同学学习!文章摆在那里十多天,害得我天天绕开那块黑板,不好意思在大门口停留。当然也不好意思去看具体内容了。
除了被救的孩子的家人外,没有人认为救人有什么了不起。谁都觉得这是应该的。我也这么看,所以对我们的班主任从未在班上因此表扬过我,毫不介意。有什么呀,该做的嘛,谁看见都会去救的。说实在的,我至今也不知道那池子多深,喝了臭水没有。

 编者跋
  做了这样的事,被认为是应该的。我们都这样想,现在也还这样想。
  班主任的表现却有些蹊跷,他要么是个大道德家,以不张扬极尽张扬;要么是个思想狭隘的人,借机发泄个人恩怨;要么当时困于感情混乱,老婆孩子闹,顾不上,要么正挣扎于同事的阴谋之中。反正不是一般人。
  如今,太熟悉见死不救的场面了,让人悲哀。还有人竟告诉我们,一群公家人,见死不救,还端出一堆说辞公然大声证明自己见死不救的天经地义。
  我们无话可说,因为话一出口肯定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听过的污言秽语。我们只觉得,为了不耽误后人有必要让这些人渣完成一些有助于将自己恢复为人类的劳动,比如,为杨老师立生祠上高香。
还要看杨老师愿意不愿意。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校友网www.waifu.com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