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 时代的企业免疫力

 

提要:

过分成长却不注意自我修复的企业,会产生大量异己的因子,最终会妨碍其成长。

基业常青的企业,应该是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也就是免疫力很强的企业。

 

 

 

对付SARS最好的办法,似乎是增强免疫力。医学上的免疫力,是指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可以吞噬或破坏进入体内的异物,以及那些老死、受损、异常的细胞,使组织得以正常运转。如果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组织,它的存在就是为给构成组织的所有个体一个要么成长而被复制,要么被淘汰的机会。

疾病,失败,免疫力

企业的疾病,有种种不同表现。 某个季度的业绩滑坡,导致股票下跌,经过适当的人员和战略调整,就可能治愈。但是,安然或银广夏一类的假账,却是无药可救了。对付企业疾病的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吃药,而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机制,及时地发现成长过程中在企业内部不断产生的不良因素,予以排除,防患于未然。

联想的成功故事,多数人都能倒背如流,但恐怕很少有人还记得当年科海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对于失败企业的研究,应该是同等的重要。从失败的例子当中,可以提炼出更多的要素。

巴菲特说过,成功的企业只有一种方式,但失败的企业却有无穷多种。我以为这无穷多种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就是缺乏免疫力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成长与修复过程的平衡。一个不成长的企业,是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的;一个过分成长却不注意自我修复的企业,则会产生大量异己的因子,最终会妨碍其成长。

三种免疫缺失症

缺乏免疫力的表现有很多种,主要集中在产品,管理制度和用人方面。

无免疫力型:

单一产品往往不具备免疫力。这样的企业或者靠广告狂轰滥炸出了一个短期的市场,或者抢在竞争对手前面推出了一个稍有优势的产品,便大规模复制,却忽视了产品本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旦广告攻势停止,竞争对手推出同类产品,便迅速萎缩。

另一类企业,被其在某一领域的成功冲昏了头脑,盲目复制到其他领域,却不知他山之石,并不都可以攻玉,其结果必然连原来的市场也被连累。此类例子比比皆是,都属于盲目相信自己健康,但实际上抵抗力并不强。

低免疫力型:

监督机制缺乏表现为低免疫力。此种最为可怕。安然,银广厦们组织内部的个别群体灾变性的膨胀,淹没了其他健康的细胞。这些例子虽然极端,但足以引起警觉。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管理模式,其实是一种免疫力极低的模式。一旦发病,无法收拾。

普遍型:

管理结构和用人机制上的免疫力不足,则存在于大多数企业内。从婴儿期到青壮年再到老年,身体的免疫机制也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而一个企业,从原始积累过程中的业务型机制(特点为管理结构松散但追求效率),到成熟期的管理型机制(特点为效率降低但追求秩序),在组织内部产生的“坏死细胞,亦具有不同的特质。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应有相应的免疫机制去清除这些妨碍组织正常运转的障碍。

自我修复型企业

小企业成功地解决了早期的人才和资金短缺,清除了没有激情和能动性的员工,快速地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市场。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却遇到瓶颈,有的甚至完全失去了控制,以至骨干人员另立门户,商业机密大量流失,导致元气大伤。

大企业却又由秩序而发展成了僵化,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大换血这样的狠招来求得重获生机。这一切都在于企业内在的修复机制并不健全。短时间的成功使领导者不能居安思危,去有效地组织全面的人员和行为检讨。

虽然很多知名企业采用的所谓“末位淘汰制”,应当说是这些企业对提高自身免疫力的一种应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化(不代表年龄)的个体对组织的危害,但这一手段仅解决了老化的个体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老化的机制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并不是永恒的,其生命力有长有短。

核心竞争力也好,文化也好,人才也好,其建设都应当围绕一个更为永恒的主题,那就是提高组织的自身免疫力。所谓基业常青的企业,应该是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也就是免疫力很强的企业。

《经理人》杂志上发表

 

  1978.81985.7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

              现任智联招聘网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