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后的感怀
《坐看云起处》自序
许戈辉
2000年的开始,在台里的鼓励下,我推出了一档全新的人物访谈节目《名人面对面》;2001年的阳春3月,在采访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六七十位嘉宾的基础上,有了这本节目选集《坐看云起处》。
一位朋友看了题目后,善意地揶揄:干嘛起了个这么沧桑玄虚的名字,不怕让人以为作者是个老夫子么?
我偷偷乐了:如果这名字能让人误以为是学富五车的老夫子写的,由此多卖出去几本,也不错呀!
其实,真正的大家似乎已经耻于卖弄玄虚,倒是吾等无知之辈,还沉浸在孩时的情结中,不能自拔。
从小就迷恋“坐看云起”的境界,幻想自己能洞察世间百态,了悟古今真理。不幸越长大越发现,一个人,就算活到百岁,经历的又能多少?就算有再多的智藏,凭自己,悟到的又能有几多?
幸而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行当,赋予我特别的机会,去“读天下奇书,睹天下奇观,遇天下奇才” (引赵启光语)。如此这般,借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广辽的宇宙;凭别人的智慧,悟出更深奥的道理。所以我总说:每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你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体味一段人生故事,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多活了几辈子。
我的这些被访者,有着非常不同的背景:有衔着银匙降生的希腊船王的儿子,有曾经混迹街头巷尾、吸过毒也贩过毒的牧师,有在晒谷场上用瓦片练习画画的日后的一代大师,也有昨天或许还和你我同一间教室上课、今天已身价亿万的网络英雄……身世不同,就代表了社会的不同层面。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过,在不同之余,你却可以发现共性,那就是:他们关注社会,他们热爱生活,他们执著追求,他们崇尚至善至真。在人生的赛场上,他们永远是最有耐力的选手。所以,与其说他们是成功者,不如说他们是不懈的奋斗者。
这些人,总是洋溢着无穷的活力,透射出无限的魅力。在决定采访之前,是他们过去的成绩吸引了我;在采访过程中,是他们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坦诚的态度、率真的性情感染打动着我;而在采访之后,我们往往结成生活中的朋友,继续分享各自生命中的精彩。譬如科学家杨向中,会时不时发一封Email,告诉我他又有一项新的成果要公布了;譬如作家徐刚,会在穿越风沙线的途中打一个电话,面对一片葱葱的树林或无垠的荒漠,讲述他彼时彼景下的感受;譬如学者赵启光,会以半英半汉的文字,和我继续客舟听雨、闲话东西;譬如净空法师,会让弟子寄来在新加坡举行世纪晚宴的照片,让我感受九大宗教济济一堂的情景……这些人,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像不断的河流、丰富的矿藏,惟吾辈才硫学浅,呈现在书中的,仅仅是河流中的一滴水,矿山里的一块石。
就在这部书稿快整理完毕之时,我收到一封来自甘肃农村的信,写信人居然是已经失去联络十几年的高中时代的笔友。他在信中说,高中毕业时他很想考大学,但是家里穷,只好回家帮父母务农,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大孩子都十多岁了。他说我一直不知道你去了哪里,在做什么,直到有一天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你,得知你在一个叫风凰卫视的地方工作,还当了节目主持人。他说我真为你高兴,也为自己悲哀,因为我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希望了。
我最伯别人说“没有希望”,我总相信生活中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希望。我觉得我采访过的新东方外语学校校长俞敏洪说的特别让人鼓舞:就算绝望是一座大山,你也要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
现在我盼着这本书快一点印刷出来,我会第一个寄给我这位在甘肃的笔友。我太知道一本书不可能改变他的际遇,但我总希望它能多多少少改变一点他的心情。
我想说“坐看云起”不是风花雪月的吟咏,因为书中每一个被访者,走过的路都绝不轻松。但愿他们付出的代价,能扫平一点我们日后道路上的坎坷;但愿藉着他们凝重的力量,能让我们飞翔的翅膀变得更轻。
2001年3月于香港
许戈辉: 1978.8-1988.7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
现为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主持人,《坐看云起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