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有感
袁明福
母亲般的生活老师
想起我们9岁入校,每个班都有一个生活老师,我们班的生活老师叫王常芬,她们真象妈妈一样关心着我们的生活。早晨叫我们起床,吃饭时每个小碗里都给我们盛上饭,记得当时我们个子都不高,站在饭桌边围城一个圈,大家吃的可香了。老师们这个桌子看看,哪个桌子看看,为同学添菜添饭。小时候我的胃有病,经常疼,家里说我有胃寒。王常芬老师知道后,经常给我煮姜糖水喝。记得有一次星期六快放学了,我的胃疼了起来,王老师又给我煮了姜糖水,喝完后她不放心亲自送我回家,我们家当时住在朝阳区工人体育场,我们坐了14路车到厂桥,然后倒13路车到地安门,再坐6路车到工体,下车后还走了十分钟才到了我家。我妈妈见到王老师真是感动的说,你们对孩子太好了,真象妈妈一样。(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王老师当时还没有孩子)我和妈妈一直目送着王老师的背影向远处的车站走去。我长大一点去过王老师的家,原来她当时住在复兴门的中央音乐学院。王老师现在已经是76岁的老人,有一次我去看她,她对我还是那样的记忆犹新。
走路回家的日子
记得上四年级,开学后过了两个星期,我父亲就到北京郊区顺义搞“四清”去了。家里没有人来接我,我要自己回家。64年坐公交车很便宜,从和平门到工体,虽然要倒车两次,但是往返的车票钱却是三毛钱。当时住校家里只给坐车回家的钱,身上没有一点零花钱。当时我们班的几个同学,为了省下坐车的钱,几个同学做伴一起走着回家。外附每星期六吃完中午饭,家长就可以来接,大家就放学回家。记得我、李智平、刘宪平我们三个背好书包,开始走路回家。64年的时候,从和平门到前门,还有残破的城墙,到处都有缺口,很容易上去。我们三个先爬到城墙上,一路走一路玩,当时别提有多开心。到了前门我们就往天安门广场走,当时从前门到天安门广场,要走过一大片松树林,林中有小路,还有供路人休息的座椅,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每次都要在松林中休息一会,松林中特别凉爽,出了松林我们就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然后穿过天安门广场,直奔王府井大街,到了王府井大家一下子就钻进了东安市场,到东安市场三人不是去买东西,当时谁也没有钱,要是有三毛两毛,那都是坐车钱。去干什麽呢?就是去饱眼福,看小人书,东安市场当时买的书可多了,我们人小没有管,因此我们抱着小人书、连环画拼命看。看过了小人书我们出东安市场的北门,穿过金鱼胡同,到了内务部街胡同。首先刘宪平同学到家了。我和李智平还要继续走。我们又走到东四,然后向东走到朝阳门,这时就要向北顺着护城河,走到新中街,再向东就到了工体。当年的幸福二村就是我的家,现在老房子都没有了,都盖起了高档公寓。到了我的家智平同学都会多休息会,喝点水玩一会。然后他还要继续往东走,他们家住在酒仙桥电子管厂的宿舍。他走到家天一般都会黑了。
外附要求星期天晚上必须返校,到了星期天下午,我一般都会和家里附近的一个初中部的大哥哥叫刘国深一起走回学校。一次往返我节省了三毛钱,当时的三毛钱放在身上,真可是心理美孜孜的。因为吃一根冰棍才三分钱,吃一碗打卤面是二两粮票一毛钱。想起在外附的日子,很多事情历历在目。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老师王常芬、夏露娟、王修德、赵光岚。外附是我永远的母校,1969年10月我们一行13个同学离开了外附,离开了我们生活的和平门。我们长大了,祖国需要我们了,我们走进了军营。
袁明福,1954年生,现任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编导摄影(国家一级摄影师)1963年-1969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俄语班1969年入伍在海军部队服役4年,1973年初复员后考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学习电影摄影,后该校改成了多个艺术院校。我校恢复原有校名北京电影学院。1975年底毕业分配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现在单位并入中央电视台。
自序:一路走来我是幸运的,9岁入的外附,过集体生活,受高素质教育,15岁入伍当兵,军营四载,锻炼长成,复员回京入得艺术校门。回首岁月年华,已经走过了52个年头。
2006年外附人校友聚会,看到了我们自己的书,翻看几页不禁思绪万千,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很多和平门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