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拾趣(八)

 

司徒双

 

2005年的开篇是春节前带女儿去广东从化温泉避寒,详情已记录在环球拾趣第七集中,这里就从返京后不久便动身去加拿大之行开始。连讲学带探亲,加拿大已去过多次,但这个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的辽阔国度永远看不够,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2005217日启程赴加时,因为是春节后不久,飞机上乘客不多,竟可以一人占三个座位躺下来睡觉,又一次感受到与大多数人逆时出行的甜头。尽管已是春节之后,但渥太华的气候依旧寒冷,有时加上风可达零下30多度,是实实在在的“寒风刺骨”! 由于整个冬天大雪一场接一场地下,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感觉是永远不化,难怪这里有人会犯“冬季忧郁症” 。幸而到了321日春天正式降临,奇妙的是我正是从那天开始听见花园里鸟儿的鸣唱。

其间还有一件趣事,是312日本人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正好女儿、女婿都出差了,唯有小外孙为我“引吭高歌” ,唱了一曲应时的生日歌,虽然咬字欠清晰,还打了不少马虎,但也算是很给面子了,让我古稀之年过了一个不一般的生日。这个才两岁多的小人思维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常使我们惊讶不已,比如我对他说今天不去公园,明天去,晚上给他脱衣服上床时,他就会求情说:“今天不睡觉,明天睡觉……” ,比他那从小伶牙俐齿的妈妈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到了4月,天气由漫天飞雪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一下子跃上零上十几度,一夜之间覆盖花园大半年的冰雪顷刻化尽,太阳一露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久违了的社区里散步,在刚刚有点暖意的阳光照射下,人人脸上绽开了笑容,邻里间也相互问好,不少年轻人甚至脱下羽绒服就穿起短袖衫。不过这只限于加拿大白人,一般来说亚洲人没有他们抗冻。比如在外孙的日托处有白、黄、黑三人种的孩子,其中白种人的小孩最不怕冷,我们的外孙总是穿得最多,这不仅是我们做家长的思想保守,大概也是祖祖辈辈以肉食为主或以粮食为主的人种间所具不同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吧。

4月的一份惊喜来自渥太华大学的体育馆(Pavillon Monpetit),因为1988年我曾在这所大学的艺术系讲授了一个学期的“中国艺术史”课程,至今保留着当时的工作证,想不到十七年后的今天,当我将它出示给游泳馆的工作人员时,居然仍有效,也就是说我可以和该大学在职员工一样,免费享受体育馆内的一切设施(只因我的工作证上有当时缴纳医疗保险的号码),于是从4月到8月的四个月里,我基本上每天去游上一千米(周末也不例外)。因为一天开三场,可以随意选择时间,游泳馆里面有两个自动换水的大泳池,宽敞得几乎让人迷路的更衣室,充沛的热水淋浴,还可以蒸蒸桑拿(男女更衣室中各有两间桑拿浴的小木屋),充分运动之后在热腾腾的蒸汽中熏烤一阵,让每一根紧绷着的神经和肌肉都完全松弛下来,真是世上最美妙的感受,难怪每次从游泳馆出来时都觉得步履轻快,陡然年轻了许多。其实游泳馆边上就是健身房,里面各种新式健身器械一应俱全,两旁边是排球厅、篮球厅、体操馆等等,绝对是体育爱好者的乐园,可惜以本人的年龄和体力,一千米游下来已无力享用其它了。

4月的加拿大还有一则感人的消息,那就是被誉为“一个勇敢的加拿大人” 的泰瑞·福克斯(Terry Fox)的事迹被再次广为传颂,这个1958年出生的年轻人因患癌症截去右腿,尽管遭遇如此大的不幸,他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决意要为抗癌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于1980412日从大西洋边的纽芬兰省圣约翰港开始了横跨全国的“希望步行” ,共走了一百四十三天,行程五千三百七十三公里。可惜行至安大略省雷湾时因病情恶化而被迫停止并于次年逝世,终年不到24岁。虽然未能完成从大西洋至太平洋的行程,但他所开创的“希望步行”得到加拿大人的广泛支持,后继有人,最终实现了他的全国一人一元的初衷,筹得善款两千四百一十万元加币。今年我们看到的消息是在他的“希望步行”起步的地方—圣约翰港树立了一块纪念泰瑞·福克斯的纪念碑,于412日由他母亲柏媞·福克斯揭幕,她说:“这块纪念碑所铭记的个人梦想现已成为一个国家的不朽希望。” 同时加拿大还发行了新的一元硬币,上面刻印的是这位勇敢青年拖着一条假腿奋力前行的形像,在首都议会山对面也树立了他的铜像,供世人瞻仰。

5月份的大事是郁金香节—“想起春天的渥太华必然想到郁金香” ,那是因为从1945年开始,荷兰王室每年都在这个季节给加拿大送来美丽的郁金香以表达对加拿大在二战期间庇护荷兰王室成员的感激之情。每年船运来加的郁金香球茎达两万头,加上自己栽种的五万头,在首都举行郁金香节。今年从55日开始共延续十九天的郁金香节中,总共开放的郁金香就有百万朵之多,成为渥太华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今年之所以特别隆重,是因为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加拿大战争纪念馆开幕,加方还专门邀请了荷兰王室的玛格丽特·法朗西斯公主来访。玛格丽特公主是荷女王朱莉安娜流亡加拿大时于1943年在渥太华生下的女儿,被加拿大人亲切称作“加拿大公主” ,据说当时加拿大政府还临时宣布女王分娩的医院房间为荷兰国土,以方便这位小公主的降生。玛格丽特公主也声称自己这次是回故土省亲……。市区里观赏郁金香最佳地点是环绕道斯湖的特派员公园,那里集中了近三十万株各色花朵,按不同的品种和色泽摆成无数个色彩绚丽的花坛,漫步在花的海洋里,每步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这样悦目赏心的游园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其实在女儿家的花园里也盛开着一簇美丽的郁金香,起先以为是她种的,后来才得知是那些整天到处跳来蹦去的小松鼠的杰作,正是它们无意间将花籽撒遍各家花园。

虽然来加多次,但参加71日的加国庆活动却是第一次。上午9时前来到议会山广场,只见已是人头蹿动,其特点多为全家出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没有任何组织,大家随意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聆听临时搭建起来的演出台上进行的讲演和文艺节目。因为是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第一个讲话的是一位二战老兵,尽管年岁已高,仍不失军人风度,一开口更是语出惊人:“我们也曾年轻过……,” 这表达的绝对是所有上岁数的人最强烈的心声。接着是唱国歌,升国旗,卫队表演。从议会山到市中心,人山人海,枫叶旗不仅在人们手上晃动,还画在孩子们脸上,年轻人的衣衫上,中心街道像巴黎蓬比杜广场一样,有杂耍、说唱等各种民间艺人的表演,当然也少不了卖各种小吃的摊点,这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一直延续到晚上的烟火。老百性能如此轻松的过节,也要归功于加政府未岀兵伊拉克。

这次在渥太华的半年小住期间,由于外孙已会走路,天暖后上日托的接送任务主要由老伴一人承担,因而我每天能够坚持游泳和练琴,并有时间译完一本摩洛哥小说《女人的梦》。游泳和练琴可以说是构成本人退休后幸福生活的主要源泉,原因是坚持锻炼保证了到目前为止的良好体质,而钢琴则使我每日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乐不可支。因此我对上述两项活动怀有一种宗教般虔诚的情感,每日坚持。说起钢琴我对身为艺术家的父母的培养感激不已,尽管童年处于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有时穷得揭不开锅,但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永远有一架旧琴,所以我们三姐妹从小就学琴。启蒙老师是林婷玉(终身以教琴为生,女儿陶忠信是原中央乐团钢琴演奏家,女婿便是著名钢琴家殷承忠),可惜由于战乱,三姐妹中只有妹妹司徒羽最终成为专业的音乐人,而本人的钢琴则常常无琴可练(过去在大学时无琴,每月回家时才能弹一回,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到附校音乐教室偷偷弹过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 等,结果不仅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思想,还有人整了黑材料,准备批判我宣扬“无标题音乐”……),直到近年才有了物质基础(最近刚换了一架Kawai好琴,是给自己的最好礼物)和时间保证,退休十年来不但捡回了小时候弹的“老三篇” ,(确切地说是包括“加沃伏特舞曲” 在内的“老九篇” ),而且学会了十几首好听的曲子:计有舒伯特(2) 克雷德曼(4首),肖邦夜曲(2首), 李斯特的《安慰》等。酷爱钢琴的另一个理由是与別的乐器相比,它的音色优美,和声丰富,一个人就可以弹岀一个乐队的效果,非常过瘾。从保建的角度看,十个指头在琴键上不停的翻飞对小脑神经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正是在渥太华期间拿下了像李斯特和肖邦这样的钢琴大师的作品,令自己兴奋不已,尽管技巧上还很不到位,但能基本上按乐谱弹奏下来已使自己完全陶醉在那优美的“天籁之音” 中,体会到这句名言的真谛:“认识音乐的人(比其他人)多活了一生。” 我甚至想,如果有美妙的旋律陪伴,人们通常不无畏惧地走向人生最后归宿的旅程也会轻松许多。除了古典音乐之外,我还根据自己的爱好尝试了些拉丁风格和爵士乐的钢琴曲,套用现在流行的“彩玲乐翻天”的说法,我是真正的“弹琴乐翻天”了!

再说点对加拿大医生看病方式(或说理念)的感受。 有一次小外孙泻肚,一连拉了几天,女儿女婿都出差在外,我们慌忙带他去看他的家庭医生(加拿大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小外孙的这位是渥太华数一数二的儿科大夫,诊所里老有许多孩子候诊。小家伙一进诊所就开哭,好容易等到一位护士叫我们进去,以为马上可以见到大夫,谁知按照护士要求给孩子脱光了衣服,小家伙以为要给打针,不停地拚命哭喊,又等了很久,大夫才终于露面,先问了一下病情,然后简单诊视了一下就让回去,说不用吃药,过两天把病毒拉清了自然会痊愈。我一听此话就急了,生怕止不住泻会出危险,求她给开点药,待回来一看,开的全是鸡汤之类的营养品,并无我们熟悉的抗生素之类的药,心中老大不高兴,觉得白跑了一趟,但也只能照医生的话做,谁知过了两天小家伙的腹泻真的自动好了。这已不是第一次遇到加拿大医生不给开药的情况了,相比之下,过去自己两个孩子小时只要生病上医院,动不动就是给抗生素,最后女儿得了“四环素牙”(因吃四环素过多牙全部变黄),可以说滥用抗生素是国内大夫和家长的通病,看来是走出这个误区的时候了。

住在渥太华平日出行靠公交,因此对这里公交车的极为人性化服务印象深刻,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游历过的世界著名大城市中最为完备的,值得借鉴。

首先月票的购买没有日期限制,一月份买二、三、四……月份的都没有问题(上面有使用月份,不会弄错, ,这样可以避免每月前几天排大队的现象。月票卡除了照片之外,要求注明持票人的姓名住址,为的是不慎丢失时捡到的人可以将它投入任何一个邮箱,免费寄回失者手中。65岁以上老人票价有优惠。

其次,各条公交线路的每个站点都有固定的到站时间,不仅各站贴有抵站时刻表,而且印成小册子免费发放,乘车人可以根据标示的抵站钟点按时乘车,避免长时间等候。每个站牌上还有一个醒目的电话号码供人查询(只要拨通这个电话,对方就会告知下一趟车的抵达时间)。如果想去市内某地不知该乘什么线路,只要电话总服务台,就有人耐心地告诉你如何乘车,在那里换车,到那站下车等等。遇到老年或行动不便人乘车,司机会放低门阶高度。残疾人乘车,有特设踏板,让轮椅顺利上下。车头前方还装有两个安放自行车的架子,乘客可以将自行车放置上面,然后自己坐上车,到站下车取走,十分方便。

再说上得车来,司机大都十分礼貌,多数乘客上车时也会向司机问好,下车时道别或祝好等等。这种相互尊重的关系,构筑了一种和谐气氛,使乘公交车出行成为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当然,渥太华的公交车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车上一般不报站,车内也没有标明各站名称,而且需要提前打铃司机才会到站停车,所以不熟悉情况的人容易误站。另外由于乘客少,除上下班高峰时间和极少数几条主线外,各路公交车间隔都比较大(一般半小时一趟),假节日间隔更大。但从总体上看,绝不失为当今世界上最便捷舒适的公交体系。

随着夏季假日的来临,我们也迎来了这次来北美的旅游高潮,共分为三个阶段:7月的休伦湖畔度假,8月的落基山遨游和返京前的温哥华全家大聚会。716日和女儿一家乘新购置的吉普车整整走了一天来到过了多伦多还有3小时车程的休伦湖畔叫柏菲尔德(Bayfield)的避暑胜地。途径加拿大最富庶的安大略省,在碧绿的原野上是一望无际的金黄麦浪,或是一捆捆刚收割完毕后机器打包, 摆放得整整齐齐的麦秆垛(几乎看不到一个干活的人),还有片片茂密的森林,点缀其间的是座座整齐宽大的农舍,竖立在边上的是闪闪发光的圆形金属高塔—私家谷仓。傍晚时分总算抵达了柏菲尔德镇,只见临湖的街道两侧全是风格各异的别墅,优雅别致,唯一相同的是几乎每家都有花园和树墙,而且像在瑞士一样,窗外大多摆放着鲜艳的盆花,感觉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座美丽的乡村乐园。待进入我们租用的那家别墅,更是惊喜万分,因屋主为英裔,所以花园和房内装饰都很有英国乡村情趣,比如大量使用木本色家俱和餐具。除实用的居室(两厅、两房、两卫……)之外,还有宽敞的前后花园,高大的白桦树荫下孩子可以任意玩耍、跑闹,葡萄架上还挂满尚未成熟的青葡萄……。不过对我来说,这里最吸引人的是出门就是大湖,随时可以下水游个痛快,这在炎热的夏天无疑是个天堂。第一次从92级木制高台阶下到湖边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那里是湖,分明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原来在美加之间的五大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密歇根湖、苏必利尔湖和休伦湖)中,这个长510公里、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的休伦湖位居第二,站在湖边眺望,宽阔无比,与海无异,而且浪也不小。几个月来一直在池中游,此时又尝到跳浪的乐趣,非常刺激。独自往深处游去,发现脚已沾不着地时,心中本能地产生一点焦虑,但一看到前面开阔的毫无遮挡的水面,又兴奋起来,毅然向远处游去,直到过足了瘾才掉头向岸边游回来。一次次经受考验又一次次胜利返航,这种喜悦只有敢于尝试才能体会。回家时一进门便雷电交加下起大雨来。饭后雨过天晴,正是观赏日落的好时间,我们赶忙来到马路对面一处临湖的高坡上,那里已聚集了不少同道,只见一轮火红的太阳正缓缓下落,天边的云层被照得金黄,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将天上的美景毫无保留地映照下来,岸边茂密的树木成了最动人的衬托。和一同观景的一位当地人聊起来,知道她就住在我们那条街的另一端,已在这里住了二十一年,却一次未下过水,当问及她为何住在湖边时,回答是已故的丈夫曾在海军服役,对这里情有独钟。记得第一次去北戴河时,曾和一位厨师聊天,他每天就在离海滩几步远的地方炒菜,但一辈子未下过海。想来世上有的事真怪,多少人不远千里慕名(更确切说是慕水)而来到一个海滩,而当地人对它却完全没有感觉,没有任何兴趣,太不可思议了。

在这个湖畔别墅度假的十天里,每天早晨都是鸟儿的歌唱把我们叫醒,偌大的花园里树木繁茂,有各种不同的鸟,鸣叫声也大不一样,像个乐队有各种乐器和声调,此起彼伏,相互呼应,构成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清晨在院子里散步时,老伴会饶有兴致地用口哨声学鸟叫,和鸟儿们对话。他已在澳洲和其它鸟多的地方试过这一招,十分灵验。

在休伦湖度假的最后一天风大浪高,和老公手拉着手迎着风浪前行,遇到大浪劈头盖脑打过来时,立即跳起来侧身越过浪花,最后终于来到离岸较远浪小的“安全”地带(由于有阻力, 浪越靠近岸边越大)。记得初次在大西洋边与大浪较量时,看到那呼啸而来的滚滚浪花心中着实恐慌,也曾多次被掀翻在地,来了个嘴啃泥!后来经历了三大洋和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的锻炼,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汹涌浪花绝不能背过身去被动挨打,而是要迎着风浪前行,采取上述跳浪措施,此时你是在浪尖上随波起伏,悠然自得,好不惬意。从那以后对风浪没有了惧怕,只有一种迎战时的激动和驾驭危险的快乐。这最初还要归功于老公,正因为拉着他的手,才有了胆量,真正的终身伴侣不就是这样携手并进,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吗!

依依不舍地离开度假屋时还有一件难忘的事,那就是认识这里对环境的爱护。原来这个镇的垃圾车只收可回收的分类垃圾,我们放在门口的生活垃圾桶给贴上一张“对不起” 条子退了回来,经了解,每家的生活垃圾都要自己开车送到指定的填埋场,不超重者交10个加元(60元人民币左右),超重加价,违者罚5000加元(约三万人民币)。美好的自然环境确实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制定可行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则是重要保障,这是我们所欠缺的。

接下来的落基山之行是此次北美旅游项目的重中之重。这条北美西部的主要山脉,从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向南延伸,经美国西部至墨西哥边境,全长5000公里,最宽处达650公里。据考证,在这片五亿年前的内海边上,一亿年前还有恐龙活动的踪迹,经过千万年来一系列断层、褶皱、抬升、陷落等地质活动,最终形成今日多姿多彩的地貌:终年积雪的高峰,洋洋洒洒的冰川,覆盖着茂密针叶林的山坡,清澈溪水流淌的宽广山谷……。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旅游者前来观看这里的自然奇观,是世界上最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87日我们终于如愿踏上了这响往已久的旅途,先是由渥太华向西飞往温尼伯,再转机至卡尔加里,这个艾伯塔省的省会城市位于西部农牧区的中心,曾是1988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从飞机上俯览,只见城市规划的很整齐,四周是一片绿茵,辽阔无边……。由于时间有限,仅由儿子热心的清华同学驱车带我们逛了市中心,吃了晚饭便在旅馆安顿下来。第二天按旅行社的提示,一大早乘轻轨来到集合地点(Marriott Hotel),按时坐上舒适的旅游大巴,沿着横贯加拿大的高速公路直奔第一个景点班夫(Banff)。出得城来只见那重峦叠嶂连绵不断,时而是光秃秃的直指苍天的巨崖,紧接着又是绿葱葱的广袤林海,越往深处走,积雪的高峰和白茫茫的冰川逐渐增多,下面还挂着飞流瀑布,那是夏季融化的冰雪,正是它们滋养着山谷下一条条喘急的河流和650个美丽的湖泊。如此壮观的大自然怎么能不令人惊喜,这样雄伟的山河如何能不叫人陶醉?无怪乎这一带的四个国家级公园(库特内Kootenay,约霍Yoho,贾斯珀Jasper和班夫Banff)连同邻近的三个省级公园,都已被列入教科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中以班夫最为著名。关于落基山班夫地区的开发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它们大都与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大铁路的修建分不开,比如正当这条1885年始建的大动脉不断向西部延伸之际,有一天两个铁路工人发现在河谷下方的弓河(Bow)南岸升起一股渺渺炊烟,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硫磺温泉在冒热气,两人灵机一动就地修了一家温泉浴室,供铁路工人洗澡休闲,赚了不少钱,后因此物业的产权归属引起争议,事情闹到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那里,后者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力促当时的加拿大总理将这整个地区划为保护地,由政府出资开发,铁路则负责运来游客(两名工人获得补偿金了事)。就这样,继1872年美国建成著名的黄石公园之后,加拿大于1887年建成占地6640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北美第二、世界第三的班夫国家公园,并于1888年在离上述温泉不远处建成豪华的班夫温泉酒店(Banff Springs),它已成为这个旅游中心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仍在营业。据介绍,从规模上讲黄石公园居世界第一,澳洲一森林公园第二,班夫国家公园居世界第三。不同的是,黄石公园的宗旨是完全保留原生态,禁止开发,而班夫公园则是保护和开发并举,如位于其中的班夫镇的建立,园区内天然气的开发——它是卡尔加里的支柱产业。我们在沿途还看见原住民聚居地,导游说那里非常富有,仍保留酋长制,重视传统,发展教育,鼓励务工等等。

走过美丽的三姐妹山(加拿大早期开拓者们和中国老百姓一样,喜欢按山形给有特色的山峦起名字,如大教堂山、城堡山、三姐妹山、十峰山等,成为一方座标)后,大巴径直把我们带到了班夫国家公园的接待中心,这里有岩洞、温泉池等历史景点,还有博物馆和一个小剧院,里面不间断放映落基山地区的开拓历史和自然生态纪录片,博物馆里则陈列着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以及一些实物展品,虽然规模不大,但连同那山村风格的建筑,都给人以亲历其境的感受,站在中心高处平台上,只见群山环抱,景色绝佳,再漫步鸟语花香的后山林中,实为人生乐事。接下来是从隧道山(Tunnel Mountain)欣赏弓河河谷走廊地带的全貌,然后是这一天最刺激的节目:乘缆车登硫磺山(Sulphur Mountain)顶峰。这种四座位的封闭式观景缆车是由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瑞士公司生产和安装的,平稳舒适,分两段停升,第一站台设在1583米处,终点的顶部平台海拔2281米,运行速度每秒4米,总共8分钟便抵达顶部。坐在四面全是玻璃的车厢里除了欣赏美景之外,还看到弯弯曲曲的盘山道上,不少人在步行攀登,其中有老人、小孩、情侣……。导游告诉我们,步行登顶一般需要两个小时,他有一个五十来岁的朋友,每周跑步登顶一次只需45分钟,真叫人羡慕。回想七十年代,我们全家也曾徒步登上黄山的天都峰和莲花峰,经过天都峰顶最惊险的那段“鲫鱼背”时,本人由于过分紧张竟毫未察觉,待镇静下来问老公“鲫鱼背在何处?” 回答是“你刚才已走过了!” 今非昔比,如今只有老老实实乘缆车登山的份儿了,但也没有太伤感,因为上得山来,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有极完备的休闲餐饮中心,更重要的是有建在不同角度和高度的层层观景台,游人可以环绕山顶尽情观赏四周的景色。除了巍峨的雪峰,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班夫镇、班夫温泉酒店、弓瀑布、明尼万卡湖(Minnewanka)和河谷里的大片丛林,连鸟儿都在我们的下方飞翔!饱餐秀色之后下得山来,大巴才把我们送到下榻的“皇家峰旅馆”(Mount Royal Hotel),它的最大优点是坐落在班夫镇中心,餐饮购物都非常方便。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是找地方填饱肚皮。因为这个小镇只有一条大街(Banff Avenue),所以我们很快就坐进这里唯一的中餐馆“银龙酒家” ,美美地餐了一顿家乡的广东牛肉炒河粉。记得一位华侨朋友讲过,唱“中国心” 远不够, 还得唱“中国胃” ,炎黄子孙不论走到那里,最钟爱的仍是中餐,此话不假。饭后漫步小镇,发现它很有特色,街边的建筑仿的是山间木屋(Chalet)风格,且田园和现代相结合,雅致而考究。整条街全是花,有的摆在窗前,有的挂在廊檐上,赏心悦目。抬头向四周望去,那些近得好像用手就能摸到的山峰上浮云游走,若隐若现,一时不知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和老伴挽手相依而行,真有点像度蜜月的样子,也算是给我们这对“困难时期” (1961年)结为连理不曾体验过蜜月情怀的夫妻的一种补偿吧。

次日我们沿美丽的弓河河谷来到最著名的露易丝湖。这被称为班夫国家公园明珠的美丽湖泊果然不负盛名,只见一池绿松石色的碧波荡漾在两座高山的谷地间,滋润它的是其正后方耸立在巍峨山崖上的维多利亚冰川。正是由于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人们将上面的冰川用英女王的名字命名,而湖泊则用的是她第四个女儿的名字,让母女永远相伴。这位四公主的全名是露易丝·卡罗琳·艾伯塔,下嫁首届加拿大总督,为此除用露易丝命名这个最美丽的湖外,还将艾伯塔给了这个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与这个以英裔为主的北美国家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眼看到这个湖时我马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是因为它令我即刻想到了新疆的天池:同样位于大山之间的我国最美的高山湖泊,由于天山雪水的滋养,天池湖水也呈同样纯净的青绿色,而且从目测天池要大许多,不同的是由于露易丝湖与背后的维多利亚冰川紧密相连,从整体上似乎更为壮观。沿湖漫步可以一直走到冰川下面的山崖边,返程则将湖边豪华的露易丝湖城堡酒店(Chateau Lake Louise)的全景尽收眼底。这座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著名旅馆,是与前面提到的班夫温泉酒店同时代建成,同样是开发落基山地区旅游目标的政府大手笔,除了得天独厚的绝佳位置外,里面的装璜也堪称一流。在旅馆和湖边留连忘返达两个多小时后(其中包括午餐),继续沿班夫和贾斯珀间的高速公路前行,途中欣赏了弓湖和如玉带般缠绕在它上方山崖间的弓冰川,离开弓河河谷之后又在克劳福特(Crowfoot)冰川下和佩托(Peyto)湖边驻足。这里的湖水随季节会变换颜色,湖边有修得很好的观景栏杆,雪山映照下的碧水湖泊还让我想起了在九寨沟的所见所闻,同样的纯净,只是由于这里的背景是崇山峻岭,整个面积和高度都放大了许多,显得更开阔雄壮。如果与青藏高原的景色相比,这里又会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在记叙下面的“冰川探奇”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加拿大冰川的情况。一般说来,当积雪达到30米厚时,下面便会结成冰,随着上面积雪增多,下面的冰层也随之加厚,从而形成冰川。加拿大共经历过四个冰川时期,最近一次结束于距今一万年前。加拿大拥有丰富的冰川资源,仅在国家冰川公园就有一百座冰川覆盖的山峰。如同全世界的冰川一样,大部分北美的冰川都在后退,那是因为温室效应,融雪的速度超过积雪速度。即使是这样,大部分冰川都是难以接近的。比如我们在云南丽江看到的十分壮观的玉龙雪山上的大片冰川,据说连登山运动员都从未能上去过(已牺牲过一些人),因而眼下要亲临冰川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而通向目的地的“冰原大道”(Icefield Parkway)本身也很有名,这条修建于1913年的冰野高速穿越百条冰川,将露易丝湖和贾斯珀相连。待抵达目的地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令人目眩的冰雪世界,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下的冰层无所不在,而我们所见的只是真正意义上的冰川的小小一角,因为属于北极圈以南最大的“冰雪原野”的哥伦比亚冰野(Columbia Icefield),面积325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温哥华市大,跨越两省和两个国家公园,最高峰哥伦比亚山海拔3745米,年平均降雪量7米,冰层最厚处达365米,足以将金字塔和帝国大厦埋在冰里,融化的冰水滋养着8条河流,流向三个大洋:向西流入太平洋,往东流向大西洋,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也是所在地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来到的阿萨巴斯卡冰川(Athabasca Glacier)正是哥伦比亚冰雪原野上众多的冰川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游人可以亲自踏上的冰川。我们先乘冰区大巴来到冰川边沿,然后换乘一种名叫“探冰者”(Ice Explorer)的六轮车,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专门在冰川上爬登的巨型越野车。第一个考验是要从一个很高的陡坡下到沟底。当我们坐在这庞然大物里,从几乎是垂直的角度下到冰面上,车尾翘得老高,好像整辆车随时会来个前滚翻,心中着实捏了一把汗。幸而有惊无险,不一会儿我们就安然来到平坦的冰面上。当双脚踏上这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冰川上时,感觉很特别,那是因为从曾经在丽江遥望玉龙雪山上的冰川,到在阿根廷靠近南极的巴里洛切隔着一条深沟观看“雷鸣高地”的黑色冰川,这回才平生第一次站在一条真正的冰川之上!阿塔巴斯卡冰川占地6平方公里,冰层厚度为90300米。我们相互搀扶着在上面慢慢行走。根据资料介绍,这一冰川曾向北移动,后与其它冰川一道向东部草原地带倾斜,向南跨越了卡尔加里,它这几百公里的旅程,花费了数百年光阴,现在正逐渐滑向山下,速度之慢令人难以觉察。最底下的冰层在巨大压力下不易产生断裂,表面的冰层则比较脆弱,容易有裂缝,甚至形成冰瀑,如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三条巨大的冰瀑一样。因此我们在冰上移动时小心翼翼,不敢越出安全区。在作为警戒线的冰沟里用手捧起融化的冰水,放在嘴里清凉可口。导游说这里的冰至少是150年前的降雪形成的,所以这里的水保证是世界上最为纯洁自然的。但他马上又说,喝这里的水应是犯法的(幸而我们已喝完了),因为法律规定,游人不得从国家公园带走任何东西……。其实所有这些冰川都是给人类提供新鲜、纯洁饮水的巨大冰库,直接影响着周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我们在返程的路上亲眼看到野生的麋鹿在林子里安祥觅食,三五成群,任游人观赏拍照。活跃在这大山间的野生动物还有大灰熊、黑熊、丛林狼、山羊、大角羊、驼鹿等等。可见只要有水的地方便会有生物繁育。在人类日益感到“水荒” 严重威胁的今天,这些冰库的存在就更显得可贵了。

最后一天我们一早就来到“詹森溪谷”(Johnson Canyon)。这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去处,我们沿着一条小溪,走栈道往峡谷上攀登,头上是密密的丛林,脚下是潺潺流水,徐徐山风拂面,不时还可看到一条条小瀑布从石缝中喷出,除了鸟儿的鸣叫,丝毫没有一点城市的喧嚣,绝对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从溪谷出来路过城堡山、然后来到著名的十峰山,十个高度相仿的山峰并排而立,像一道天然屏风,蔚为壮观。更美的是这十个山峰环绕下的冰碛湖(Moraine Lake),碧绿的湖水里全是一个个尖尖的山峰倒影,由于没有污染,影像是那样清晰,美不胜收。殊不知在约霍国家公园欣赏的翡翠湖(Emerald Lake)更远胜一筹,那一尘不染的绿宝石色湖水可与露易丝湖媲美,据说本要将翡翠湖的名字给露易丝湖,后因公主的面子大,才将此名给了这个湖,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接着参观的的天然岩石桥(Natural Rock Bridge)可算是个自然奇观:在一条喘急的河流中央偏偏冒出几块硕大的岩石,相互连接形成一座如渡桥般的通道,在这里未被开发前,原住民一直依仗这天设通途过河,现在与它平行处已建成一座现代化桥梁,出于安全原因已不再容许人们走这天然石桥,只把它留作游人观赏的一处不寻常的景点。走过螺旋隧道(Spiral Tunnels)后来到当地颇有名气的塔卡克考瀑布(Takakkaw Falls)前,尽管从宽度和水量它都无法与曾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北美的尼亚加拉和南美的伊瓜苏大瀑布相提并论,但它的高度惊人,自巍峨的山巅飞泻而下,如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自有它夺人心魄的风采。在这一段参观时我们行驶的落基山高速路常常与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大铁路并列平行,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对开发加拿大的西部至关重要,事实上是铁路的通车带动了高速路的修建。回想1995年退休后第一次环球旅行时,我们就选择了由多伦多乘太平洋大铁路赴最西头的温哥华(详情见《环球拾趣》一),还清楚地记得当火车到贾斯珀站小停时,我们已对这一带的迷人风光印象深刻,但无缘深入其中探秘,因乘大铁路游览中途是不让下车的。没想到整整十年之后,我们取道落基山高速终于圆了这个梦,而且可以说将其精华一网打尽,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心满意足呢?我们选择的也是最佳季节,当北京这个夏天酷热难耐(经常在38°C以上)时,我们在山里的平均气温是12°C,在冰川上还要穿厚外套,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总的说来,落基山的旅游季节是由4月中至10月中,冬季则是滑雪的好去处。顺便提一下,这次旅游的组织者布鲁斯特旅行社(Brewster)是专门组织落基山旅游的知名品牌,它的创始人为吉姆(Jim)和比尔(Bill)布鲁斯特两兄弟,他们原为山中导游,后于1892年组成上述旅游公司,现在业务已覆盖整个落基山地区,在路上见到的旅游大巴都属布鲁斯特公司,成为一个庞大的车队,每个司机都兼导游,公司对他们的要求是安全、可信、礼貌,乘客(对他们)的印象则是专业(指开车技术和讲解水平)、热情和幽默(一路讲笑话,使旅途从不乏味),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加拿大旅游业的成熟程度。说到这里还有个小故事,第二天出游时来接我们的司机兼导游是个金发碧眼的帅小伙儿,工作热情周到没得挑的,闲聊间他自豪地说,由于他的服务热忱,去年赢得了接待游客中一位英国姑娘的芳心并结为连理,新娘现已离开伦敦移民加拿大。我们和他开玩笑说,不知是他的魅力还是落基山的神奇使她决心嫁到这里来,他坦言恐怕是各占一半。

在山中转悠的这几天还交了些朋友,尤其是观察到一种现象,是有不少日本年轻女子独自旅行,她们住高级旅馆,经济条件优裕,显得非常自信和独立,但对人很礼貌热情,明显受过良好教育,和过去日本妇女给人那种男人附属品的印象大相径庭。这是时代进步、妇女解放的表现,其实这种社会现象是世界性的,值得庆贺。

812日从卡尔加里乘机赴温哥华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因为女儿给订的是公务舱(短程航班无一等舱),很舒服(座位宽了,吃的好了,不仅是热餐,而且可以二选一,经济舱则只给一小袋花生米)。到了温哥华机场,儿子给预定的拉狄森(Radisson)旅馆有车来接,当晚儿子一家四口就从邻近的西雅图驱车过来团聚,半年未见的两个孙女又长高了不少。次日全家驱车到斯坦利(Stanley)公园沿太平洋的海滩游玩,其乐融融。说起旅馆所在的列治文区(Richmond),十年前我们来时还是温哥华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现在已大变样,高楼林立,大旅馆、大商场、大超市比比皆是,汇丰大楼大堂里的彩色喷泉比香港毫不逊色,由于香港移民剧增,早已有人将温哥华称作香哥华(Hancouver)了,这给我们带来的实惠是,在这里与儿孙们度过的整个周末期间能大饱口福:儿子给我们点了包括龙虾、大蟹、海螺、鲜贝等美味海鲜(也没忘记要一只北京烤鸭),正宗广东风味的茶点更是花样繁多,应有尽有。最令我们惊喜的是第二天女儿忽然从东部出差来到温哥华,合家欢聚,在温哥华实现了一次全家大团圆,为我们这次北美之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怀着满心的喜悦(还是女儿定的一等舱)我们于816日回到阔别半年的北京。人人都说我们回来的适时,因为这里刚刚送走了酷暑,看来运气不错。

2005年下半年仍是国内外游交叉进行。10月底曾赴上海,与原全国高校法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编写组的同仁们欢聚。20年前,本人有幸率领全国八所大学的代表,在高教司的领导下,编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具有科学性的法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壮年教师,转眼都已接近或过了古稀,但谁也忘不了那些一起奋发图强的日日夜夜,也为撰写这样一个带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贡献过力量而自豪。这次还顺便参观了上海松江大学区,那一片片现代化的崭新教学大楼以及一栋栋整洁的学生宿舍,尤其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按不同语种建造的不同风格的教学楼(意大利风格、阿拉伯风格等等),让人大开眼界。就像东方明珠塔一样,上海给人的印象是永远超前,一步到位。说到明珠塔,这次招待我们在上面的旋转餐厅用自助餐时,本人竟有机会在那里的雅马哈大三角琴上弹了几曲,感觉很不一般,毕竟是在如此特殊的地方,在这么棒的琴上过了一把瘾,令人难忘。

从上海回京后不到半个月,也就是1114日,我们又拉着行李走上了赴台湾的旅程。这件事来得有点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早有游台意向,所以当有朋友邀我们经马尼拉赴台(即所谓“曲线救国” ,经第三国前往),为免日后两岸直航开通时太拥挤,我们立即响应,具体路线是北京→深圳→香港→马尼拉→台湾,共109晚。

14日乘南航于下午抵达雨中的深圳,一路上不停地脱去厚重的衣服,到深圳就只剩下短袖衫了,温暖潮湿的南方与干燥寒冷的北国真有天壤之别。15日上午从皇岗过关去香港的经历并不愉快,先是拖着行李过天桥,转着圈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出关,坐上转乘车,再排一个多小时队进港,过关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坐上接待我们的港方旅行车(迟到了一个多小时),抵达午饭餐厅时已筋疲力尽,且这顿中饭质量很差(鱼黑而臭),就餐的地下餐厅大得没边,游客如潮,估计都是国内去的,所以港方以一种非常粗劣的方式接待,准确的说有点像赶羊,没有服务质量可言,也或许是给我们报的低价位招致的低规格吧,在香港长大的我对一些港人的“势利眼”再清楚不过了。这里的“拜金主义”的另一表现是安排我们参观一些我认为极为俗气的项目,如黄大仙庙,浅水湾的财神像,长寿桥,金厕所,金马桶,黄金打造的十二生肖像……,还有珠宝商云集的红磡区和那绝对逃不掉的“金至尊” 首饰店,百利达手表店等等。导游如此卖力地给商品做宣传,以至于我这个一般不易上钩的“老江湖”也买了一套“意大利白金”的项链、耳环和一个会转动的小猪(本人生肖)坠子。转动的生肖坠子是香港得奖品牌,象征“时来运转” ,老公则戏说我将会更加“晕头转向” 。果然离港时我竟把整个装首饰盒的袋子遗忘在大巴上,幸而有细心的团友替我全拣了回来,但我在机场转机时还是丢了一件,真是(马大哈的)本性难移。

这次回港也感触颇多,从十岁(1945年)开始每年寒暑假来港探望外祖母,后在港学习至初中毕业,到如今六十个年头过去了,亲眼目睹了香港的巨变。记得解放前夕三大城市繁荣程度的排名顺序是上海第一,广州第二,香港第三。到了六、七十年代,香港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上述排名颠倒为香港第一,广州第二,上海第三。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广州、上海急起直追,香港回归后逐步走出了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形成了三地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不论是站在太平山上俯览中环那片稠密度惊人(可跻身世界之最行列)的高楼大厦(最高88层),还是夜游维多利亚湾环视四周那令人目不暇接的璀璨灯光,都会让人不得不佩服港人的效率。百余年来,正是一代代港人的不懈努力,使这弹丸之地的小渔港成为世界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而今这个进程还在加速。当我们经雄伟的青马吊桥来到比原启德机场大四倍的新机场时,就亲身感受到香港的新魅力,而且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大桥和新机场这样规模空前的高水平工程都是在回归后完成的,雄辨地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不但能收复香港,也能建设好香港,值得自豪。

16日下午从香港起飞赴马尼拉,最大的波音777全部坐满,仅一个半小时便抵达目的地,与香港相比,这里的机场小且设备陈旧,但当地旅行社接待的质量比香港强,首先是晚餐十分丰盛(除了蚌贝、鱼、虾几种海鲜外,还有猪蹄、鸡、银耳汤等),下榻的马尼拉酒店(Manila Pavillion)的房间奇大,是套间的设备,大号(King Size)双人床非常舒服,只是很快发现服务跟不上,比如房里没有毛巾,电话楼层服务员无反应,去大堂找值班经理说事后,过了好久才送来两条小毛巾,又待了一个时辰才终于等来了大毛巾。更有甚者,第二天早上的“晨唤”(Morning call)服务员居然给忘了。这就应了当地导游一再交代的,来到马尼拉要习惯三件事:慢、热、堵车,(幸而11月份来倒不用受热),不过这个岛国的旖旎风光很快就让我们心旷神怡。这天上午的第一个节目是参观有小碧瑶之称的大雅台。原来由七千一百余个岛屿组成的菲律宾海岸曲折,火山密布,地震频繁,我们游玩的是一个由火山口形成的高山湖泊,以青翠的群山为背景的开阔而宁静的水域已经令人神往,更何况湖中还有火山突起,火山口又形成一个小湖,构成了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独特风光。紧接着是在观景餐厅里尽情享用当地的美味椰子雪糕:被誉为“椰子王国” 的菲律宾名不虚传,用刚破开的新鲜椰子盛上的椰子冰激淋香浓幼滑,令人回味无穷。回程路过水果市场,各种热带水果琳琅满目,欲买点手指般大小的著名“小姑娘” 香蕉尝尝,却被告知不零卖,最后只好买了一挂(即长着好几圈香蕉的一整串),颇为壮观。随后参观的《椰子宫》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个椰子王国的印象。这是二战后第六任总统马科斯为教皇访菲专门修建的行宫。这位从1965年到1986年三次连任(共20年)的总统,可以说大名鼎鼎,在导游口中,他首先是个大贪官,但也有建树,由于基督徒占菲律宾人口约83%,所以斥巨资修建了这座椰子宫,其特点是里面一切——从建筑装修材料到家具陈设都取自椰子树,整个色调也以棕色为主,自然而古朴,但这丝毫也不妨碍宫殿的装饰奢华而精致。据介绍马科斯相信风水,认为“七”是他的幸运数字,因此宫中设7个卧室,连吊灯的图案也由7朵花组成。从椰子宫出来径直走到绿树成荫的花园中水池旁小憩,领略那一份无比的幽静和甜美,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享受。

当车行驶在马尼拉市著名的日落大道上时,可以看见马尼拉湾的游艇俱乐部、在填海地上建起的文化中心、海边椰林大道上的国际会议大厦、五星级的伊梅达酒店等等。与市区豪华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不远的大路边像牛皮癣一样、一个挨一个简陋得无法形容的贫民窟(比我们在里约热内卢见到的乞丐山以及过去香港的棚户区都差得多),这些用旧纸板和破铁皮拼凑搭就的“房子”上还乱七八糟地拉上许多电线。导游说这里的居民从来不缴电费,政府派来的查线员不敢惹他们,来前得先打招呼,声明查路剪线实属万不得已,“走后听便” 。警察也很腐败,开车出门,驾照里得夹好钞票,多少按车的档次而定,如违章被查,将“夹馅”驾照递过去保证无事。看来贫富悬殊和腐败真是第三世界的普遍顽疾。

下午来到西班牙王城、圣地亚哥古堡、国父纪念馆和水牢(二次大战日本人曾用以囚禁重犯,水牢与流经马尼拉的帕西格河相连,涨潮时河水将牢房全部淹没,事后打开闸门便可将淹死的犯人尸体放流河中),使我们对菲律宾的近代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追溯到五百年前,西方最早发现菲律宾群岛的是葡萄牙著名探险家麦哲伦,他曾觐见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呈请率领一个探险队,从葡出发向西越过大西洋,去东方寻找香料群岛。由于国王否定地圆学说,认为从大西洋往西根本无法到达东方,断然拒绝他的要求。无奈之下麦哲伦只得到西班牙,终于获得那里的卡洛斯一世国王的支持。1519年麦哲伦率队向西横越大西洋,通过美洲南端的一个海峡(后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了太平洋,继续往西抵达了东方,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伟大学说。但是当他的维多利亚号探险船经过两年奋战,于1521年抵达菲律宾群岛时,麦哲伦本人却在同当地土著的一场混战中丧生,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环航世界一周的壮举。1565年西班牙占领这个群岛并以菲利普王子(即后来的菲利浦二世国王)的幼年名字命名为菲律宾群岛,1898年宣布独立,同年沦为美国殖民地,1941-1945年被日军占领,1946年才再次获得独立。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一样,菲律宾在饱受凌辱(殖民统治、地震、战争等等)的漫长历史中,曾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其中最杰出的是被尊为国父的医生兼作家荷塞·黎刹(Jose Rizal)博士(1861-1896)。这位与孙中山(1866-1925)同代的热血青年出身富家(其父为吕宋岛一位甘蔗种植园主,母亲是当时全菲最有教养的女性之一),曾于1882年赴马德里大学攻读医学(为治疗母亲的白内障选择学医)和文学,成绩突出,成为菲留西学生团体的领导人,后到巴黎继续学医,他始终将唤醒民众、改革社会作为己任,1886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不许犯我》,愤怒地揭发教士们的罪恶统治。1891年第二部长篇小说《起义者》问世后名声大振,成为“宣传运动” 领袖,其政治纲领包括要求给予菲律宾人民集会和言论自由等。1892年黎刹不顾亲友劝告毅然回国,在马尼拉创立“菲律宾同盟” ,不久被西班牙殖民当局流放到棉兰老达四年之久(在此期间还不断致力于办学校和医院),于1896年被硬扣上煽动叛乱罪,在马尼拉当众枪决,牺牲时年仅35岁。如今在他就义的地方树立了雄伟的纪念碑和雕像,囚禁他的监狱辟为国父纪念馆,当人们踏着他慷慨就义走向刑场的(铜制)脚印(称“死亡之路”),进入纪念馆了解他的生平,尤其是读到他就义前夕在囚室里写下的那篇感人肺腑的“最后书怀”(藏在一盏灯里)时,对这位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勇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篇遗书被公认为十九世纪西班牙语诗歌中的杰作,可见其文才之卓越超群。当得知这位受到全菲律宾人民景仰的国父身上也有华人血脉时(其父为中菲混血儿),更是倍感亲切。在大英百科全书里关于黎刹还有这样一则记载,他逝世后,被不少人奉为神灵,等同上帝,形成一种被称为“黎刹崇拜”的民族宗教,在全菲约有30万农村信徒,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离开马尼拉前的最后一个观光项目出人意料,是乘坐豪华马车、由警车开道、夜游唐人街。我们在世界各大城市游览时走访唐人街是常事,但从未以这种方式和选择这样的时间,所以开始时有些犹豫,后来由于好奇还是去了,结果证明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经历:设想全团五十来号人分乘近三十辆相当考究的马车(仿过去西班牙贵族乘坐的马车式样),前后和两边还有七、八个全副武装的警察,驾着高大的警用摩托车来回穿梭,呜响警笛给车队开道护航,浩浩荡荡地招摇过市,这样庞大的车队在普遍比较狭窄的街道上行进,其难度可想而知,遇到拥堵时警察会立即下车疏导交通,吹响警哨或大声呵斥,以保证我们通行无阻,真是威风十足。这种贵宾待遇让人受宠若惊,估计也令老百姓侧目。待来到唐人街,只见各色店铺鳞次栉比,店容大多整洁,灯火辉煌,人流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正像导游介绍的,由于勤劳,这里华人普遍生活较好,居当地中上水平,掌握着菲律宾三分之一的经济命脉。

马尼拉街上还有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花车” 。这是用美军的中吉普改装成的一种公车,它的特点首先是车身上画得五颜六色,每辆车上的图案都不相同,构成了马尼拉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至于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则不敢恭维,这种座位有限的中小型车辆常常超载,除司机右侧有一个特座外,供其他乘客上下的门开在车后,那只是一个进出口,不能关闭,有踏板和扶手,乘客从那里攀上跳下,常常看到一些挤不进车的人,脚蹬踏板,手抓车栏,身子半悬在正行驶的车后摇摇晃晃,好像随时会掉将下来,当地人对此司空见惯,毫不在意,这大概也是第三世界人民练就的一种生存本领。游唐人街时,我们还看到一种特别的小型出租车,类似我们的“摩的”和三轮车,客座箱在右边,小巧玲珑。

18日乘国泰航班离马尼拉赴台,没想到仍需经香港转机,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再加一个小时一刻钟,真是名副其实的“曲线救国”了!不过当飞机徐徐降落在离台北市区45分钟车程的中正桃园机场时,旅途周折的劳顿骤然烟消云散,代之以兴奋和激动之情,原因是终于踏上了梦魂萦绕的祖国最大岛屿,宝岛台湾。

由于来自最新的香港机场,所以桃园机场没有给我们什么特别的惊喜,我所注意到的唯一独特之处,是来到的洗手间里附有淋浴设备,这在一般机场从未见过,是对乘客的很周到的服务。

随后乘上的旅游大巴新式又舒服。车分两层,上面坐游客,下层放行李,车门外还标明司机的姓名。导游梁金镒先生说四百年前他的先祖三兄弟随郑成功从福建来到台湾,到他这辈已是第21代……。这娓娓道来的家史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在旅途中梁先生还曾与我们一起高唱抗日救亡歌曲(长城谣、二小放牛郎等),表达了同仇敌忾的共同心声。试问有什么力量能把同祖同根的同胞永远分开?在梁导的悉心安排照料下,我们整个观光旅程都很愉快,梁导对我们这个团也很满意,常夸我们守时,素质高等等。这种相互留下的好感或许会为两岸大团圆局面的早日出现起点促进作用吧?

住进旅馆和用餐后天色已晚,故而第一个旅游节目就是夜游台北并参观“101” 国际金融大厦。路过市中心时看见市容整洁,灯火辉煌,人流不断,一派繁荣景象。这里的计程车都为黄色(香港则全为红色),没有遇到交通十分拥堵的现象(也可能不是高峰时刻)。街上一般看不见自行车,却有数不清的矮小(轻便)摩托。一路上导游介绍说,从19781985年台湾经济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平均每四、五个人有一辆小汽车,全岛拥有的“奔驰” 数量居世界前列,中等月工资收入约为人民币一万余元……。说话间就来到了一座楼顶直插云霄的庞然建筑物下面,那层层耀眼的光环饰晃得人眼花缭乱,这就是那座高508米共101层的目前世界最高楼,比纽约曼哈顿中心著名的帝国大厦(381米)还高127米。其一至五层为商店,乘电梯可直达85层(据说只需30余秒,是世界上最快的电梯),难怪“101” 如今已成为台北的标志性建筑。顺便提一下,1元人民币相当于3.8新台币。我们赴台前被一再告知只能用美元、港币或其它国际通用货币兑换台币使用,不能用人民币,但实际上我们所到之处,不论大小商家都非常乐意收人民币,估计是因为大陆经济突飞猛进,人民币坚挺,另外仅台北就有十几万台胞到内地做生意,所以这次我们没换任何新台币,却照样买到各种纪念品(如阿里山高山茶叶等)。

19日一早路过庙宇式的圆山饭店(原世界酒店排名第六),来到蒋介石长期居住过的士林官邸。这里过去叫士林园艺分所,1949年建士林官邸,1950年蒋介石夫妇入住,1963年在园中建了一个慈云亭(宋美龄常散步之处),197545日蒋介石在此逝世,同年9月宋美龄赴美,2000714日命名为“蒋中正宋美龄故居” 。官邸建在一个半坡上,不对外开放。这座二层小楼外表看并不起眼,但所处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准确地说它是建在一个热带和亚热带花草林木繁茂的大植物园中。我们参观时正值这里举行菊花展,各种珍稀菊花争奇斗艳。在这里还看到别处难得一见的樟树。原来台湾多樟树,有世界最大樟树带之誉。

接下来参观的是我们最期待的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只见一组蓝琉璃瓦白玉石栏杆的古典宫殿建筑群,坐落在一片青翠林木覆盖的山坡上,气势磅礴,环境优美。

说起它的由来需要追溯一段历史:1911年满清王朝被推翻,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被赶出紫禁城,次年(1925年)1010日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方局势动荡,国宝受到威胁,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南运上海的文物总计13491箱(分5批),同时也运出分藏于北平的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共计6066箱,先运南京后转贵州四川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将分散文物运回南京。1949年蒋介石逃离大陆时挑选其中精品5500余箱(台湾的文件上说三千余箱)运往台湾,先置台中,后于1965年迁至台北士林外双溪现址,并于同年1112日公开展出。换句话说,原紫禁城深宫中收藏的历代瑰宝有四分之一强,而且是最精华部分在台湾,这就是为什么很久以来我们就盼望着去亲眼目睹这些无价之宝,可惜在这点上这次是失望而归,原因有二:一是台湾立法会通过预算,决定从20044月到2006年底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大修,修缮期间只轮流展出藏品总量六十五万五千余件中的三分之一。二是随团参观,只给两个小时观赏时间,其间要看完瓷器,玉器,象牙,雕刻,历代佛像、佛经画像珍品展,古代铜器菁华,皇帝印章,皇室珍玩等十几个展室。加上展厅狭小,人头攒动,只好又是走马观花,重覆了在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痛苦经历(其实十年的自助游经验已告诉我们,如果想好好看博物馆,千万别参加旅游团,这次实属无奈,因目前散客无法获得入台许可证)。所幸几年前我有一次出差去巴黎,正赶上那里的大皇宫举行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展,连忙跑去大饱了眼福。站在北宋大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前感慨良多,因为在国外教授中国艺术史时,曾不止一次用幻灯片向学生们介绍过这张代表北方宏伟风格的传世名画,却从未见过原作,现在得以目睹,亲身感受画中迎面耸立的主峰的逼人气势(范宽山水画的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多作正面的主峰,粗犷雄浑,气象万千)。

不过此次台北故宫博物院之行也并非一无所获,看得最仔细的是玉雕,从古到今国人惜玉,爱玉,脍炙人口的精品“翠玉白菜” ,做工精致,巧夺天工, “猪肉形石” (“五花肉” ) 竟如此逼真,令人叫绝。瓷器展品中永远令人神往的是简约典雅的宋瓷,比如北宋汝窑的一款青瓷莲花式温碗,线条流畅,造型高雅,充分体现宋瓷所达到的技术上的成熟和艺术上的极致……。重温艺术史上的这些国宝级珍品佳作总给人带来无可比拟的视觉新感动。

暂时告别台北向西南方向行进,路过大片相思(红豆)树林来到台湾第三大城——台中,这是个著名的文化城,大学数量仅次于台北,计有中兴大学、东海大学、中山医学院等。在台中县大甲镇东北铁砧山有郑成功(1624-1662)巨型雕塑,由于日程过紧我们未在此停留,而是直奔著名的阿里山森林游览区。要知道,游台湾是绝对少不了游山项目的,因为岛上三分之二为山地,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2座,以海拔3997米的玉山为最高(比日本富士山还高出二百多米),而在玉山之西便是纵贯本岛西部的阿里山(全长280公里,海拔1000-2500米)。由于雨量充沛,台湾全岛的森林覆盖率达52%(约187万公顷),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有三百多种,其中数阿里山森林茂密,为台湾重要林区之一,盛产红桧、扁柏、台湾杉、铁杉和五针松等良材,号称“阿里山五木” ,树龄三千年以上的古红桧更被誉为“神木” ,可惜,据导游介绍,日本占领时期修了进山铁路,长71公里,穿58个山洞,跨越72座桥梁,对原始森林实施掠夺性砍伐,现在几乎只剩下树桩,眼下看到的更多是再生林。当旅游大巴从嘉义沿盘山公路将我们带上阿里山时,那满目的苍翠和清新的空气顿时令人精神爽利,路边不时出现的红色圣诞花(又叫一品红)和白色鸡蛋花,给这一片绿色世界平添了许多喜气。重叠起伏的山峦上布满茶园,出产驰名的阿里山高山茶(日照充足,无污染)。不过导游说这里最好的季节是春天,因为那时满山盛开樱花。来阿里山最值得一看的有日出、云海、樱花、树木,自然还有日月潭,那是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的海拔760米的高山湖,湖面原有面积5.5平方公里,1931年在下游山麓兴建水电站,湖面扩大至7.7公里,水深40-60米。湖中的光华岛将湖面分成两部分,北部似日,南部如上弦月,故名日月潭。从半山上的“文武庙”俯瞰日潭的湖光山色,只见青山翠谷环抱下的偌大湖面波平如镜,从南边青龙山麓的“玄奘寺”看晚霞映照下的月潭静幽邃远。无怪乎蒋介石生前竟来过日月潭105次之多,据说尤爱吃湖中特产的曲腰鱼。

阿里山地区还居住着十个少数民族(阿里山的名字据说便来自一个传说中的著名酋长),其中邵族有200来人。导游称过去汉人来山中有生命危险,因与这里的原住民有隔阂,为此蒋介石曾来此用日语和邵族头人直接沟通,缓和了关系,才有今日这一名胜地区的开发。晚上我们专门来到邵族文化村,品尝“冻顶乌龙茶”并欣赏色泽鲜艳的多款原住民头饰和服装。开店的邵族男女在外表上已与汉人无大区别,但仔细观察会找到他们中的一些人仍保留着质朴粗犷的山里人气质。

离开阿里山返回嘉义,这个不大的城镇据说是台湾民主的发源地,且市长一职一直由女性担纲。嘉南平原主要出产甘蔗和稻米,这一带还盛产兰花,远销美国。古坑则是台湾唯一种植咖啡的地方。位于二号高速公路上的嘉义东山服务区,是全台最大最现代化的的高速公路休息站,和我们在北美所见无异(宽大舒适的餐饮部和卫生间……)。

随后过台南,郑成功就是在这里将荷兰人赶走的。据说当时的安平港水不够深,拜祭妈祖后水居然涨高,保证了战争胜利。这里的福建人最多(连战、阿扁都是台南人)。由于时间所限我们未能停留,直奔更南端的高雄市。作为台湾的第一大港和第二大城的高雄无论在经济或战略上都占有特殊地位,如果说以纺织、食品、电子、机械工业为主,以台北为中心构成台湾最大的北部工业区,那么其次便是以高雄为中心的,以大型钢铁、造船、石油化工为主的南部工业区。高雄因七十年代上马的石油、核能、造船等大项目,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港(香港居第三)。导游说二十年前这里拆船业世界第一(已让位给韩国),现在主要制造游艇。高雄在台湾海峡的港口有大泻湖,可进两万吨级巨轮,由于面对台湾海峡,高雄一直是台的军事重地,导游梁先生坦言年轻时就曾在这里受过军训(台湾实行义务兵役制),还指给我们看了他当年住过的营房以及一排排的军眷房。我们还曾路过郑成功留下的古城墙(现正在修复)和旧城门。高雄内港的爱河为淡水加海水,过去污染严重成为臭河,经过整治已重又清澈。我们望见沿河种植了漂亮的树木和草坪,盖起了高档楼宇,没有比一个重工业城市能有效地治理环境更令人宽慰的事了!随后游览了当地名胜澄清湖。漫步在多姿的九曲桥上,两侧是如湖名一般清澈的碧波荡漾,真是喧嚣城市中心里的一片净水。登上七层的中兴塔,远眺辽阔无边铺满芊芊绿茵的高尔夫球场,令人心驰神往。在园中的水族馆里第一次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原产亚马逊河的象鱼(身长五公尺以上)。听说在公园里还有一条神秘的地下隧道,是当年防核战争修建的。寿山下的西子湾曾有蒋介石行宫和铜像(后者现已拆除)。随后参观的春秋阁及其周围景区全部是十分俗气的巨型彩塑,和香港人的审美情趣十分相似。倒是海边高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庙,据说有十七名渔工在风浪中遇难,他们养的一条义犬硬是将他们的尸体一个个拖上岸,最后自己也累死在傍边。一位好心的农民将他们合葬一起,并修了这座“十八王公庙” 以示纪念,结果受到保佑发了大财,……。

告别高雄之后我们继续南行,经屏东至台湾西南端的枫港,从那里取道一条横向公路往东行驶至台湾东南海岸(太平洋)边的达仁,转而北上抵达以温泉著称的台东知本县。由于台湾山脉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带上,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壳活动带的一环,也是中国地震强度和频度最高的地区,温泉遍布全岛,其中以阳明山、北投、金山最为著名,我们来到的知本县是台湾东部占地最广的温泉区,这里的温泉最早由当地的卑南族人发现,当他们看见溪畔袅袅升起的白色雾气,温暖的溪水可治疗皮肤伤痕病症时,认为这是天赐的“神水” ,逐步在此定居……。我们入住的是一家日式温泉酒店(知本温泉大酒店),木结构建筑和房间里所有陈设,包括服务员的穿着打扮都是百分百的日式,猛然间还以为来到了日本!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团友们都踊跃地来到后院大温泉池中尝试泡温泉的滋味。知本泉水属碳酸氢钠,清澈无色,两个大池水温分别是摄式40多度和60度。我们先从水温较低的池开始泡,逐渐升温。天气微凉时泡温泉的感觉特别好,因血液循环加速,浑身轻松自在,皮肤也显得更光滑有光泽,几日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是一个深得人心的休闲项目。

台东地区也产兰花和著名的池上稻米,原先我们看到一些店面大字招牌上写着“池上便当” ,不知是甚么意思,现在才明白是用池上米做的盒饭(台湾人管盒饭叫“便当” ,公共卫生间叫“化妆间” ,老人院叫“仁爱之家” ,地铁、轻轨叫“捷运” ,因导游发音欠清晰,我们起初听成了“绝育” ,差点闹出笑话)。

环游台岛还发现到处卖槟榔, 连我们的司机嘴里也总嚼着它。 记得小时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住时, 常见当地马来人嚼得嘴唇、牙龈都呈深橘红色。 可別小看这种盛产于南亚和东印度的槟榔子,据估计世界上有十分之一人口有嚼槟榔的习慣,仅在台湾槟榔的营业额一年超过五百亿新台币。 令人不安的是近年医学研究证实嚼槟榔易导致口腔|癌。

 

地处卑南溪下游三角洲的台东是台湾高山族的主要聚居区。 滨海大道纵行于台东山脉和太平洋之间,沿途有三仙台、雨伞石等名胜,再往北便是“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 ,这一天我们一直在山和海之间行驶,风景之壮丽自不待言,难怪导游说,整个东海岸地带是台湾其他发达地区居民度假的首选。在北部海边的八仙洞1968年发掘出许多绳纹陶、加工石器等,是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我们还参观了这里的北回归线标志塔,高塔中部自上而下的细长空间便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往北抵达台湾面积最大的花莲县(其次为台东县,两县的共同特点是地广人稀),花莲港是东部最大港口,这里还是重要的空军基地,导游说有可供双机隐蔽的“鸡窝” ,总共可停放飞机数百架之多。花莲最著名景点是太鲁阁峡谷。“太鲁阁”在阿美族——台十个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约十万人)——的语言中是“男子汉”的意思,可见峡谷之险峻。走进几乎抬头不见天的悬崖峭壁之间,人顿时变得无比渺小。正是深谷里流淌的立雾溪将山岩冲刷成千仞陡壁,万丈深渊。燕子口,九曲洞……,都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太鲁阁更让人叹服的是人的力量。台湾中部大山纵隔,迫切需要一条横贯东西的道路,1956年决定修建从花莲到台中的公路,东起太鲁阁经天祥向上盘旋至海拔2650米的大禹岭,再往西至台中,全长192.8公里,由退伍军人“荣民”负责施工,历时三年七个月,于1960年完工,天堑终变通途,但其间经历的艰难险阻甚至牺牲却非同一般。大巴在陡壁上开凿的洞穴中穿行,不见天日。行至钢索“慈母桥”后全体弃车由“九曲盘龙”步行返回,途中读到国民党黄杰上将为这一浩大工程刻在崖上的题词:“如肠之迴,如河之曲,人定胜天,开此奇局” 。不远处的“长春祠”永远寄托了对在此捐躯的建设者的追思。

紧接下来是参观大理石工厂。花莲矿产丰富,以大理石最多。贯穿台南北的中央山脉有十六种石头之多,其中有被称为国宝石的“玫瑰石” 和“猫眼石” 。在这家规模可观的大理石厂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下面与众不同的“标语” :“石来运转” ,“有球必应” ,“玩赏石头的男人不学坏” ,“石中有画,画中有石”……。据老板介绍,世界上盛产猫眼石的只有两个地方,一是斯里兰卡,一是台湾花莲。花莲猫眼石共有绿、黄、黑三色,做成的名贵首饰及各种装饰品誉满全球。参观中我们也大开了眼界。晚上出席阿美文化村的晚会。据了解,阿美族的祖先原住马来半岛,九百多年前因火山爆发乘竹筏漂流登陆花莲,由于笃信天地自然造化等神,祭典极多,全族男女老幼能歌善舞。晚会的节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的才艺,没想到最后一个节目时,演员们在音乐声中纷纷到观众席上拉人共舞,不少人欣然应邀下场,被安排与原住民男女青年配双结对共舞,晚会组织者则乘机给这对对男女大照快像,并于晚会结束时拿着照片向被照人索取每张一百元人民币。这件事立刻令我想起在夏威夷时的相似情景(在那里与原住民合影要15美元一张),纯朴的原住民传统一旦商品化就沾上铜臭味了,可惜这已成为全世界原住民文化面临的共同遭遇。

在这一带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有名的“清水断崖” ,那是独立在海边的陡峭山崖,像刀削一般,委实壮观。再往北途径南奥和苏奥,据介绍后者原来只是个小渔港,1972年蒋经国当上行政院长后搞了十大工程,其中之一是建设苏奥港,现在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军港(潜艇)。由苏奥经罗东(商业重镇,以木材贸易为主)抵达宜兰市,这是个农业养殖区,这一天是1123日,是台湾地方选举开始的日子,在加油站我们看见一辆辆上面画得花里胡哨的竞选车,上面的人发疯似地为自己的候选人摇旗呐喊,像马戏团的宣传花车一样,招摇过市。导游一再强调这是台湾民主的表现,还认为电视可以直播立法会各派相互辱骂、甚至彼此揪住脖领、你推我搡、大打出手的场面,是世界上最充分的民主的体现,对此本人未敢苟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演给老百姓看的一岀岀政治闹剧。

回台北前的最后一个景点野柳位于台湾岛尽北头(东边),这里最出名的是野柳地质公园里的那些自然风化石,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什么骆驼石,蘑菇群,女皇头……各具特色,不一而足。

离台前一天瞻仰了中山纪念馆,游览了台北最漂亮的仁爱路(宽100米),其尽头是高53米的“总统府” ,对面相望的就是国民党党部,按导游的话是“两虎相争,都在仁爱路上” 。1975-80年建成的中正纪念堂很有规模,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广场两侧耸立的国立音乐厅和国家剧院,传统的宫殿建筑,气势恢宏。

游台湾不可错过的还有它的夜市,无论是台北华西街或高雄的六合夜市都是灯火通明,人流如潮,东西南北中的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把华夏文明里“民以食为天”的信条发挥到了极至,比如有一家靓汤铺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砂锅吊子,每个上面都标明是用何种药材熬什么肉炖成的汤,令一向善用靓汤滋补身体的广东人都眼花缭乱,不知选那一味好。尤其谗人的是各种叫不上名目的热带水果(莲雾40元新台币1斤——相当10元人民币)。

还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选择的季节不错,不冷不热,全程未遇到什么坏天气。要知道,2005年台湾遭遇过22次台风的袭击,按当地人的话是“被水扁了二十二次” !台湾多地震,台东曾有过一个月地震达287次的记录。不过台湾平原地带年均七、八个月的阳光也着实让人羡慕。

“百闻不如一见” ,这次亲临宝岛,从北到南,由西到东,绕岛整整游了一周,对它的富庶、繁华和旖旎风光都有切身感受。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又会觉得它经济上的腾飞并不令人意外,因为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时带去的不仅仅是二百万军队,更有几十年从全中国聚敛的巨额财富,把如此庞大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一个地域有限的岛屿的开发,其经济成效自然显著。我想如二十年前来台一定会觉得两岸差距很大,现在由于大陆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惊人,发现台湾和大陆沿海地区并无了不起的区别,尤其是我刚去过上海,深感那里有些地方发展得更快,市容更新(台湾大部分地区吃的是七十年代腾飞的老本,有些地方显得有点陈旧)。

1124日清晨四点多便起床赶早上七点半的飞机返港(仍是桃园中正机场),旅馆特意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精美的早餐盒,十分周到。从总体上看,三地在吃、住、行等综合接待水平的排名应为台湾第一,马尼拉第二,香港第三。不过离境时可经过大小四道关口查验身份后才予放行,不可谓不严,正如刚抵台时导游再三强调的,必须团进团出,不得离团单独行动,否则“每晚警察来查人数时(他)就有麻烦……” 。不过回想从蒋经国掌权的巅峰时期给台胞来大陆探亲开禁到如今台胞春节包机实现直航以及大陆居民可参团经第三国赴台旅游,两岸来往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也还了我们这些古稀老人在有生之年一游宝岛的宿愿,值得高兴。

从台湾回京不久就赶上2006年元旦,转眼又长了一岁,深感岁月催人,此时大器晚成的艺术家金雅琴却一语惊人,发聋振聩。她于84岁高龄荣获第14届金鸡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在领奖台上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的艺术生涯刚刚开始!” 看来我们这些比她小一轮还多,前面又有 “写作人生” 、“音乐人生” 、“舞蹈人生” 、“网络人生” 等诸多选择的晚辈, 更有理由豪情满怀地宣布:“我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2006.1.31 北京

 

  

200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