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
(续七)
张佑昌
第七章 参加革命,革大改造
一 古都北京
古色古香,心往神驰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传统的城市。从洪荒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休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辽金元明清以来,又成为封建统治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国人民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近百年来,我国遭受东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发动了无数次的侵略战争,屠杀我人民,强占我国土,掠夺我财富,强迫我国政府订立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曾由天津攻入北京,并血洗火烧了北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七·七”芦沟桥事变,也在这里开始。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动的每一次战争,都受到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坚决抵抗。“七·七”事变引发了全民族的抗战,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里流血牺牲、为国捐躯。北京是一座革命的战斗的城市。
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从这里酝酿发生、发展、扩大,成为不可抵挡的洪流,席卷全国,使封建余孽、汉奸卖国贼、封建军阀胆颤心惊,惶恐不安,感到末日的来临。新文化和新思潮成为新时代的战斗号角,号召人们迎接新时代的来临。北京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古城,也是新文化的策源地和战斗堡垒。“一二·九”爱国运动,“反饥饿、反迫害
、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如火如荼在全国开展起来,形成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北京和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起了先锋和带头作用。广大爱国师生为新中国的建
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京拥有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样著名的高等学府,名人荟萃,学者云集,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栋梁之材,是读书的好地方。
北京,令我神往。现在我到了北京,我的欢悦和兴奋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初到北京,住在御河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所在地。清晨和夕阳西下时,可以漫步街头,徜佯在绿荫和花丛之中。假日无事,还可以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欣赏古都的风貌。北
京的城墙高大宽阔,巍峨壮丽,威武挺拔。在旧时代,它是权力、强盛、主权、统治的象征。城墙的四周有许多门,而且是对称的,常常在一条直线上。古代的建筑学家的构思与设计
,令人叹为观止。与城门、街道整体建筑有关的大小胡同也独具一格,别有情趣。胡同的名称,名目繁多,花样百出。高贵与卑贱、高雅与鄙俗、人名与地名、动物与植物、商品与饮
食可以并存,可以混杂,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但从中可以领悟出这是人间包罗万象的风貌图画,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街道和胡同里的居房,大都是装璜不一、面积不等、造价迥异的
四合院,好的高墙、深院、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一看就知道这是官宦政要或富甲一方的人家住的。中等的四合院也能看得出干净整齐,除门楼有明显标记外,四周全为房屋所包
围。大门上面有门楼或较宽的屋檐,下有台阶,门上贴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楹联。比较差的四合院除大门是共同的,里面的房子各式各样,陈设也不相同,生活水平
更不一样。里面少则几户,多则十几户,几十户。这些胡同、四合院和民房显示着北京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气息。为数不多的现代化高楼,分布在东、西交民巷,不
是使馆就是银行,带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烙印。
主要街道只有少数段落是柏油铺面,大都是土路。交通工具很少,也很落后,公共汽车只在主要街道行驶,时间隔的较长,半天不来一次,人力车和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每天
上下班时间,人们迎着朝阳,踏着晚霞,悠闲地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坐着人力车行进在马路上。在东单、西单、东四、西四这些地区,有轨电车缓慢地来回穿梭,发出咣当咣当的响声
,划破长空,打破宁静,告诉人们只有这里才有现代化的氛围,其他地方都是古老的平静的。 北京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瑰宝和古迹,有着浓郁的古风古貌。这就是我初到北京的印象。
国庆大典,终生难忘
我们到北京后并没有马上进入外国语学校,而是进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领导说先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革命道理,树立革命人生观,然后再学习外语。同时,还没有建国,没有外交部,外事工作还没有全面开展,我们这些从上海、南京、杭州、福建、北京、天津招来的学生,是准备在建国以后在外交部工作的,目前还派不上用场。可是何时建国,何时成立外交部,何时进入外语学校,我们均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进了华北革大,地点是在海淀区西苑小镇南面的一座旧式军营,一条石路两边排列着七、八栋两层小楼。我们从8月进校,到1950年1月结束,转入外国语学校,在这里住了6个月之久。
进校不久,就开始国庆大典的筹备工作,对我们学生来说,主要是列队、操练、呼口号、唱歌。革命歌曲天天唱,步伐天天练,列队行进天天走,口号天天呼。大家革命热情高涨,并不觉得劳累。为了保卫和安全,队伍组织严密,层层领导,上有指挥部,下有大队、中队、小队,都有专人负责。开始我们并不知道哪一天是国庆大典,只知道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雄伟的战斗姿态,加紧操练,遵守纪律,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大典,接受检阅。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1949年9月30日,我们接到命令,当晚八时休息睡觉,凌晨二点起床,吃饭,集合整队,出发去清华园车站,然后去天安门。9月的北京是深秋了,夜凉如水,凌晨的气温是较低的,但是我们的心是火热的,我们的血是沸腾的,我们以急行军的速度来到清华园车站,乘火车又来到西直门。下车整理队伍,稍事休息,开始步行,上午十点左右到达天安门广场。那时天安门广场没有现在这样广阔,参加的群众也没有后来每次来的那么多,但也挤得满满的,有三十万之多。各单位都有自己的横幅名称,还有无数的彩旗,迎风飘荡,蔚为壮观。我们虽在革大,打的横幅上写的却是“外国语学校”。因为参加典礼的有工人、农民、学生、教师、军人、职员以及党、政、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来自四面八方,远近不一样,尤其是郊区的农民更远。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大多数都是从不同方向,步行十多个小时,汇集到广场上来的。因此等到统一调整好,各就各位,已经是下午一时左右了。
重要的时刻来到了,下午二点开始整理队伍,清点人数,等待天安门城楼上中央首长的到来。我们万头攒动,万目注视着城楼,只看见人影晃动,来来往往。下午三时,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开国盛典开始,奏《东方红》。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鸣礼炮28响。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部队迅速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城市领土。全场几十万群众欢声雷动,响彻云霄。在此之前,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意味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已经结束,中华民族受奴役被侮辱的历史已经结束。我国人民将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创造自己美好幸福的未来,我们的民族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进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
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兴奋,都以能参加雄伟庄严的开国盛典和聆听毛泽东和朱德的庄严宣告和命令而感到自豪。我们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呼声此起彼伏,震天撼地。那时部分地区还没有解放,战斗还在进行,那里百姓大概还不知道新中国已经诞生,新时代已经开始,而我们这些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怎能不感到无比激动、自豪、幸福!
由于每一支队伍都要走到天安门下,接受检阅,仰视毛主席等中央首长的风采,而中央首长也想与群众打成一片,共享胜利建国的喜悦。于是按单位组成的队伍,一个一个按顺序地走过御河桥,到天安门下接受检阅。这时天已经渐渐地黑了,城楼上的大红灯笼亮了,广场的各色灯光亮了,五彩缤纷的焰火腾空而起,火树银花瑰丽璀璨。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灯笼点燃起来,一面行进,一面呼口号。当我们这支队伍走过御河桥到天安门下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时也听到毛主席呼喊“外国语学校的同志们万岁!”我们的情绪兴奋到了极点,万岁这种口号用在我们身上是很新鲜的。对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和普通学生来说,从来没有想过万岁,而现在毛主席喊:“外国语学校的同志们万岁!”怎能不令我们万分感动兴奋!我们想新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样没有架子,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可谓史无前例。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接受检阅以后,提灯游行,由东而西,经西单、西四,到西直门上车。一路上老百姓夹道欢迎,共享国庆的喜悦。我们回到西苑,已是深夜了。然而我们一点都不觉得困乏和饥饿,还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之中。
二
革命熔炉
全新的生活
1、先改造思想,后学习外语
先到华北革大学习革命道理,改造旧思想,不仅仅是因为外交部还没有挂牌子开张,我们到革大要过渡一下,更重要的是基于政治的考虑。党处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历来都是把政治放在首位,外语只是外交业务的一种工具。不懂外语固然无法与外国打交道,无法互相沟通,但是不懂得政治,不懂得政策,不懂得外交战线斗争的错综复杂,更是不能很好地团结朋友、打击敌人的。所以懂外语的人要首先懂政治,用政治来武装头脑。就我们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大部分来自高等学校,一小部分来自高中,都懂得一些英语、法语或俄语,经过短期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担当起外语的业务工作。懂俄语的人少些,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和培训,也可胜任工作。但是对于政治和外交政策方面,大部分糊里糊涂,都不懂。再说还有一部分人政治态度,个人历史,家庭和社会关系不够清楚,不很明朗,也无法放到外交战线这样重要的岗位上。所以先政治后业务,政治统帅业务,先改造思想后学习外语是必须这么做的。我们大部分学生当时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属于华北局(书记是薄一波),校长是刘澜涛,副校长是胡锡奎,教育长是侯维煜。我们这些学生分配在二部,主任是李培芝,她是党的高级领导人王若飞的夫人。王若飞在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时任我方的代表,谈判结束后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在黑茶山撞山失事,留下了遗孀和一个儿子。李衣着朴素,一身列宁服,作风泼辣干练,干脆利落,说话简单扼要,明确易懂,态度和蔼慈善,循循善诱,我们都对她非常尊敬。她是老革命,妇女运动的领袖。二部下设几个班,每班设班主任、干事若干人。我们暨南大学来的学生大都分在18班。
革大办学的宗旨是树立革命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大的作风是培养三大作风,即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作风。革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要通过革大这个革命大熔炉的锤炼来达到这些目的。
2、生活待遇,艰苦朴素
我们实行完全的供给制。伙食免费,每人发一套灰色干部服和一套内衣,冬天再发一套棉衣棉裤,穿起来有新鲜感,十分精神。女同志发的是列宁服,如号大不合身,把它改一改收缩腰身,显得更加精神。每月发少量津贴(用小米折算)用来购买零星日用品。若有结余可以买点零食如葵花子花生之类,这对我们穷学生来说,是一种不错的享受。我们睡的是地铺,下面铺着麦秸或稻草,上面是床单被褥,城市来的学生开始不大满意,慢慢也就习惯了。干革命,那有不吃苦的?每人发一个马扎,马扎虽小,用处可大哩!开会,听报告,看戏,集会,演出,哪一项活动能离得了马扎?既方便又适用,我们对它非常喜爱。
我们的伙食实行民主管理,由各组选派同学组成伙委会,订出每天的主食和副食计划。细粮有白面大米,粗粮有小米玉米高梁。粗细参半,干稀搭配。副食有白菜,萝卜,豆腐,豆芽,间或也有点鱼肉。一周小改善,一月中改善,节日大改善。南方的学生喜欢吃米饭,北方的学生喜欢吃面食,众口难调,只好两方面都将就点。有时做出的饭菜不合他们各自的口味,他们就不爱吃或少吃,有点经济来源的学生跑到外面下馆子,这倒便宜了我们这些穷学生,你们不吃我们吃,把你们的那份也扫荡精光。我们在旧社会念书,不仅饭菜质量差,有时还吃不饱,现在我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到肥肉炖粉条、窝窝头、肉包子、高梁饭,这就够好的了。有一次吃包子,我一口气吃了十个,撑得直不起腰来,自以为很得意。饭后一问,有的吃了二十个,又自愧弗如了。我们最喜欢星期天,星期天放假,很多学生进城玩去了,我哪儿也不去,没有那样的雅兴,也去不了,身上一文不名。他们走了,我们这些穷哥们心里可就乐了。吃饭时可以大显身手大饱口福。“吃了自己的看着别人不吃的,”我们统统拿来,放开肚皮吃吧,塞吧。我们那时年轻,肠胃好,吃得下,消化得了,撑一撑,算不了什么。
3、文娱活动,寓教于乐
我们业余的文娱生活丰富多彩,大唱革命歌曲几乎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歌曲大都来自解放区,随着胜利的扩大与发展而风靡全国,政治色彩浓厚,思想性极强,充满着民歌气氛,唱来令人激越、振奋、感动、欢快。会前唱,中间休息唱,排队唱,行军唱,你来一个我来一个,此起彼伏,气氛十分活跃。大扭秧歌是节假日、群众集会的经常节目,秧也来自解放区,跳跃、欢快,很容易学,只要锣鼓响起来,前面有两个带头人,后面就有人跟着扭,队伍越来越长。秧歌的形式多样,步伐各异,扭起来象飘带飞舞,像神龙飞翔。
“革命歌曲大家唱,革命秧歌大家扭。”我们那时年轻热情,喜爱新事物,还没有不会唱不会跳的呢!
我们经常能看到各地区各单位的文工团的表演,看到最多的是华北文工团的表演,歌曲,京剧,快板,相声,京韵大鼓,平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结合实际,很有教育意义。
全新的学习
革大是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改变了我的志向、理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在这里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我读的是从未读过的马克思主义,我学的是全新的革命理论,我听到的是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我见到的是改天换地的新风气新风尚。我被一个美妙的世界所陶醉,我们祖国的前途如花似锦,将进入无剥削无压迫、平等自由、丰衣足食的极乐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我个人的前途也将光辉灿烂。
学习是一个充满着争论、斗争的过程,使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学习是一个改造的过程,破旧立新,使人变成了全新的人。
1、生动有趣而又异常激烈的争论
(1)人类的祖先是谁?人是什么变的?
有人提出人是猴子(猿)变的,开始我们觉得荒唐可笑,猿是动物,四条腿走路,人是高级动物,有思维,两条腿走路。猿是猿,人是人,怎么会人是猿变的呢!这还得从几千万年以前说起,那时是混沌蛮荒的世界,由于地壳板块运动,海洋变成陆地,高山隆起,陆地变成海洋,河流横溢。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都为生命的延续而奋斗,都在为寻找最佳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而不断的迁移,植物是随风随水而飘流,动物则是本能地“趋利避害”,寻找可以生存的地方。猿是聪明的动物(灵长类),为了采撷树上野果,需要学会站立,挪动脚步,需要学会拿起树枝捡起石头去敲打。为了挖掘地上生长的可吃的东西,需要用脚用石头用树枝去掘刨,去攫取,去掰拿。为了生存,猿学会站立直立行走。为了生存,猿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这就是类人猿,由类人猿到现代猿再到形成为人,其过程又经历几百万年,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人和猿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手脚分工,直立行走,有语言沟通,有意识地制造生产工具哪怕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有意识地进行生产活动,而猿则不能,但是人又是从猿变来的。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此前我对此一无所知,经过学习和讨论,我豁然开朗,“猴子变人”原来是真的,不是笑话。以前也听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名为“北京人”的头盖骨与“山顶洞人”。但不知底里,现在清楚了。
(2)人类怎样生活?什么时候出现阶级?
人为了生存,必须群居,组织起来。在生产力极端低下、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洪水猛兽不断侵袭的情况下,人们很难生存,所以人类组织起来群居是必然的。开始以狩猎为主,把获取的猎物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谁也不能多吃,多吃别人就没有了。主持这一工作的是妇女,这个群体称之为原始共产社会,或母系社会。这个社会实行群婚,人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后来生产力有了发展,人也变得聪明了,逐渐由狩猎变为畜牧,产品除生活外有了剩余,部落的首领有时把剩余产品和简单的生产资料占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了,但私有制必须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同时部落的酋长把大家创造的财富的剩余部分,据为己有,而且越据越多,出现了贫富差别,富的可以不劳动就能获取生活生产资料,穷的必须劳动,把劳动成果大部分给富人,自己只能得到极小部分,有时连生命都不能维持,于是出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出现了阶级和阶级社会。最初的阶级社会叫奴隶社会,有奴隶和奴隶主,连奴隶都是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这时已由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
社会贫富差别、私有制、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将来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我们以前认为贫富悬殊是不平等,但又认为富者会经营管理,省吃俭用,才积累了许多财富,而贫者不会经营管理,好吃懒做,以至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这或许成为一个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出现了剥削和私有制,并且富人利用手中的私有财产进行更残酷更严重的剥削。再说,社会财富包括个人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不是非劳动者剥削者创造的。我以前只知道有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但不知道他们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次,至少从理论上弄清楚了。
(3)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什么组成的?
原来我们都以为国家是由领土、主权和人口组成的,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这是我们从中学课本里知道的。一个国家没有领土、主权和人口,当然不能成为一个国家,但是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她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不清楚,也从未想过。经过学习和激烈的辩论,我们才有了新的认识。
自从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剥削者为了维护已经掠夺来的财产和特权,为了更残酷的剥削,必须采取非常手段和措施。而被剥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为了不受掠夺、压迫和剥削,必须进行反抗斗争。于是出现了暴力,包括流血和不流血的。国家作为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统治压迫工具,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它与私有制、阶级同时出现。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国家形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这些都是暴力工具。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不是全民的国家。当然这种认识是就国家的本质而言,一旦发生外族外国的入侵,全民族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必须奋起抗战,保卫国家,如果按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是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那末,被统治阶级奋起抗战岂不无此必要,无甚意义!按此逻辑岂不荒谬绝伦!
(4)谁养活谁?谁依靠谁?
这是个生动有趣而又争论激烈的命题。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谁养活谁?谁依靠谁?不是互相养活,互相依靠吗?地主说我不给你地种,你在哪里劳动,你吃什么?农民说我不种地,地都荒芜了,长不了庄稼,没有粮食,你吃什么?资本家说,我不盖工厂,不购买机器,你在哪里劳动,你没有工资吃什么?工人说我不给你劳动,不出产品,你没有商品到市场上去卖,没有钱赚,你吃什么?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阶级,在同一社会形态里,谁也离不了谁,从这个意义上说,互相依靠是对的。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谁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自从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以后,奴隶主拥有简单的原始的生产资料(工具)并拥有奴隶本身,利用暴力强迫奴隶去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而自己不劳动却享受更多甚至全部的物质生活资料。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和生产工具,出租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自己不劳动,而获取大部分的收获物和劳动产品,还采取其他手段如高利贷、无偿劳役、进贡产品、税收,向农民进行剥削。资本家拥有工厂和一切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劳动,剥削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自己只充当管理者,工人则一无所有,出卖劳动力,创造出的价值除以工资形式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以维持他及家庭的生命,进而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外,其余大部由资本家攫取。
你说谁养活谁,这不是一清二楚的吗?
(5)人类社会是如何进步的?
人类社会是逐渐进步的,进步到现在的文明社会,这是现实的存在,无需讨论。但怎么进步的,以前我们都知道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马克思主义却从另一个视角用全新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进步。在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谓之生产力。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和作用,谓之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谓之生产方式,即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它们互相作用和斗争的结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不断斗争不断发展的结果。那么现在呢?该向那种社会发展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社会发展规律,应该由腐朽反动的资本主义社会向消灭剥削压迫消灭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化。这个社会一旦建成,就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产品极大的丰富,文化极大的发展,人成为全新的多面手。这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我们那时都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和绝对真理”,都愿为这一美好社会的到来而献身。人生的定位,理想的选择,都应该基于这种认识,都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点上。这就叫做合乎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谁不愿意做时代潮流的弄潮儿,社会发展的促进派?谁愿意去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促退派?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规律,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是顺理成章“文中应有之义”的事了
2、几个观点的建立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的争论,五大观点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穿过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迷雾,忽然太阳驱散迷雾,天气晴朗,眼前的道路明亮而宽阔。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以及社会财富,因此要建立劳动观点。人民群众是从事劳动和创造社会财富以及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是社会和历史的主人,因此要建立群众观点。
人群是划分为阶级的,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看一个或几个集团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占有多少,如何占有,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阶级利益是对立的对抗的,各阶级都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互相斗争,这种斗争有时是和平的,有时是暴力的,统治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这是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被统治阶级奋起反抗,拼死斗争,这也是维护本阶级的生存和利益。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建立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养活了我们,我们要报答人民对我们的恩情,因此要建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这种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因此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必须以这种科学理论为指导。
这就是学习革命理论,改造思想的重要目的,这对我们的一生影响至深且巨。我以后的理论修养和提高可以说是这次学习理论的深化,系统化,科学化。我一生的工作、生活都以这些理论为指导。
3、自由活泼的讨论,第一次读了马列的书
我们的学习和讨论的方式生动活泼,一般都是先读书或听报告,然后小议,自由提问题,清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布置下来讨论,讨论前都要作好充分准备,一边看书一边写出提纲。讨论时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论是激烈的,甚至有点情绪化,带点火药味儿。有时课上课下,饭前饭后争论还在热烈地进行。如果大多数最后能取得一致意见,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就可将此一专题结束,如果得不到一致意见,就要请领导人和著名学者来回答问题,然后再进行讨论和总结。
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也有令人生厌反感沉默抗议的事。一是题目出的不好,一看便知是针对某个政治思想问题或某个立场问题,或针对某个人的。这种用心虽然良苦,但不受欢迎。“意在沛公”的做法更令人反对。一是对那些言不由衷不讲真话的人,或一贯以正确面孔出现、以正确言论自居的人,或总是解答问题教训别人的人,他们常令一般同学讨厌恶心,认为他们是虚伪的。来校给我们作报告和解答问题的领导人和著名学者专家有朱德、彭真、陈毅、薄一波、聂荣臻、胡锡奎、杨献珍、艾思奇等,还有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领导人的报告大多是讲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国访问的体会,苏联及东欧国家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对我们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知名学者专家都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地回答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各种各样的有趣问题。英雄模范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有打仗的,支前的,捉俘虏的,抓鬼子的,斗地主的,忆苦的。也有的谈自己的沧桑身世,磨难人生,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共产党是救命恩人,再生父母等等。当然报告也好,解答问题也好,忆苦思甜也好,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和困惑。
我以前从未读过马恩列斯毛的书。在上海时,看过《新民主主义论》。后来听说是禁书,就藏在房顶的夹缝里,再未读过。这次在革大学习,读了不少共产主义运动领袖著的书。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从猿到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论列宁主义基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青年运动的方向》、《矛盾论》、《实践论》、《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人民民主专政》、《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等等。这些书对我全是新书,书中的观点对我全是新的观点,我几乎大部接受,并作为我以后几十年生活、学习、工作的理论指导。
三 思想总结
回顾与反思,方式方法
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到1949年的11月份,学习告一段落进行个人的思想总结。从革大的教育过程来说,学习-讨论-再学习-再讨论-总结,以达到改造思想的目的。领导动员时说:“从教育方针来说,就是要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总结。”“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总结。”思想总结是有步骤地进行的。先是领导动员,讲清方针,总结的内容和方法,消除学员的思想顾虑,然后自己写,互相交心,中间穿插典型引路,启发诱导。再后在小组讨论,同志们批评提意见,修改后再讨论,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大家满意。问题严重或不认真对待者,班里领导(老师)找其个别谈话。
思想总结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政治思想观点,有什么主要收获;一是忠诚老实地交待个人历史、家庭和社会关系。前一部分在过去学习讨论过程中均已牵涉到,已作了小结。这次要求不面面俱到,拣主要的说,不要长篇大论,简单扼要的写就行。后一部分前面学习时没有涉及,而弄清一个人的政治面目又极端重要。我们这些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在旧社会的经历、生活学习、家庭历史都各不相同,现在参加了革命,为了纯洁革命队伍,清理和批判自己的过去,向组织交待自己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是忠诚老实。所以后一部分问题的解决,勿宁说是学习改造的“最后决战”、“最后目的”。
忠诚老实,批判自我
对家庭和个人历史的批判与交代,是通过写自传来完成的。我从进革大之初,就承认家庭成分是地主。那时,我没有学过“土地法大纲”、“农村阶级是如何划分的?”我也不知道农村有多少阶级,用什么标准划分阶级,但是我听父辈说,家中有田三百余亩,有田三百余亩的人还不算地主?虽然田多是与祖父时代积攒、勤劳、节省有关,但主要是同剥削农民、放高利贷分不开的。家里虽然不是牛马成群,但也样样都有。常年雇一、二个长工,农忙季节雇三、四个短工。后来因为日本侵略,国共两党争夺,不能集中全力经营土地,收入减少,但租还是照收不误,农民不交租还是不行的。我很坦然地毫无顾虑地承认家庭成分是地主,不像有些人不敢承认或企图降低自己的家庭成分。后来家乡土改划分阶级成分时,证明我的看法预测是正确的。土地改革从减租减息到平分土地,我毫无保留地赞成。在中学时,我就赞成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叫做平均地权。我读历史时,常常读到一些朝代农民起来造反要求“均贫富等贵贱”。我很同情起义的农民,我向往一个人人有地种、有工做、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的社会。虽然我不能完全分辨“耕者有其田”、“均贫富等贵贱”与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区别,但是我赞成土改,把地主的土地没收,分配给那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人说土改对出身地主家庭的人来说,是一关,不易通过,搞不好,要犯大错误。而我则不然,顺利通过。
我十二岁离家,对家中的情况知道的不多,对祖父和父亲如何压迫和剥削农民也知道的不多。但是站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立场上,仔细回忆家庭在雇工、收租、放高贷等方面剥削和压迫农民的情况,对家庭作了无情的批判。
但对父母的批判,没有很具体。因为我觉得从我记事起,父亲和雇工一起劳动,无论什么季节,总是风里来雨里去,担任领工的角色,他从童年时代祖父就叫他劳动,没有上学读书。只是后来兵荒马乱,战争频仍,他要逃难,劳动才少了。他于1946年去世。母亲嫁到张家,除生儿育女外,担负了全部家务,一家十三、四口的一天三顿饭菜,每天起早贪黑必做,农忙时有时要做二十来人的饭菜,需要祖母帮忙姐姐帮忙,才能做完。还要喂养家禽等等,一天忙到晚。好吃的,男的和孩子们先吃,她总是吃剩的,有时和雇工一起吃,好穿的,她一件没有。稍一不慎,就会受到祖父的辱骂和父亲的殴打,在家中的地位和佣人差不多。她宅心忠厚,仁慈为怀,有时还接济一点衣物和粮食给穷人。所以我只能从理论上阶级立场上承认他们是地主,参与了剥削。
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是革命的敌人,我站在革命的立场上也就该把父母看成是敌人,我在理论上承认,思想感情上却恨不起来。我怎么能把生我养我的父母看成是敌人!有人说要大义灭亲,但他们不是卖国贼,杀人犯,不是钦犯要犯,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如何灭亲?土地改革时,家中只剩下一个母亲,母亲已经年老,失去劳动力,还需要我时常寄钱养活她。我的待遇是供给制,没有钱寄给她,即使寄一点钱,还要教训一番,同她划清界限,说明这不是同情她和报答她,不是母子之情。但是既要寄钱又要划清界限,不带感情色彩,这是很难做到的,不带“感情”,为什么不把钱寄给其他需要接济的穷困农民,而寄给她?这样的界限是永远划不清的,而划不清就是政治立场问题。以后的几十年甚至在母亲去世以后,我就没有“彻底划清”过界限,没有“站稳”过立场,因而也就严重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思想总结的最后目的是要忠诚老实地交待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历史以及社会关系,班里领导特别重视。问题比较清楚简单的,排在前面讲,一次就通过,问题比较复杂和严重的,排在后面讲,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甚至多次,而且领导出场,会前会后找人谈话,会上提出疑问。所以有一种紧张的气氛,平时活跃谈笑的气氛一点影子也没有了,每个人都板着一副严竣冰冷的面孔。我是排在后面交代的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有的人参加过国民党做过坏事;有的人在学校里破坏过学生运动,反对共产党;有的人参加过国民党军队,打过内战;有的人是起义军官;有的人参加过革命后来又脱离革命。他们交待后,连珠炮似的提问向他们倾泻而来,弄得他们惊慌不已,痛哭流涕。轮到我交待时,班里领导派一个叫马列的人前来压阵,此人说话大嗓门,挺冲,他不过比我们早几个月参加革命,为了显示他比别人更“革命”,把自己的名子也改成“马列”了。“马列”者马克思列宁之谓也,他不知天高地厚,竟然以马克思列宁自居,令人齿冷。我开始以为他不过是来听听而已,没有过分地注意他。我交待的个人历史和社会关系,正如我在第五章已经叙述过的,主要是1945年初参加青年军和集体加入三青团问题,我忠诚地毫无保留地作了细致的交待和分析批判,同志们帮助我分析,提高我的认识,没有另外提出什么问题。这位叫马列的人开始发言了,他声色俱厉地对我说:“你还不老实,没有交待所有的问题。”“你就是特务也没有关系,交待清楚了,也是有出路的。”他提问之后,组内气氛立刻紧张起来,鸦雀无声,沉默、沉默……我感到委屈、受辱,我诚心诚意地交待了一切,但得不到信任,怀疑我同特务活动挂上了钩,但我毫无畏惧,我没有干过坏事,问心无愧。我参加青年军是抗日爱国的,参加三青团是集体受蒙蔽的。我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满和反对国民党腐败黑暗的统治,同情和参加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在沉默之后,我只说了一句:“我是忠诚老实严肃认真的,我交代的问题都是清清楚楚的。”一个年青的共产党员说:“我看他没有隐瞒了什么问题,他的交代是可信的。”他对我有所了解,一是我的家庭、个人历史、社会关系,平常都零星地说过,我从未想隐瞒什么,他是知道的。一是我的为人,平常我对同志都很直率、坦诚、热情,从不吞吞吐吐,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也是了解的,所以他出来说话是有根据的。再说,我在上海暨大的一年,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从未与反动学生或三青团有丝毫的联系,同组的一个暨大地下党员也是了解的,他可以证明嘛!经过一番面对面的质问之后,我算过了这一关,而且是重要的一关。
社会关系方面,第一个人是我舅父刘植才。他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军中法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党,他保护共产党,放走共产党员,以后参加过反蒋活动。抗日战争发生,他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驻节蒙城,负责收容皖东北沦陷区的流亡失学青年,送到后方战时中学免费上学,抗战后期听说当了省参议员。抗战胜利后患病休养直到解放。解放后,共产党没有对他采取严厉措施,只是限制了他的自由,不得允许不能离家外出。后来听说他写信给宋庆龄和邵力子,要求出来工作,未获答复。50年代末期因病去世。第二个人是张华昌,他在我中小学时代经常写信告诫我不要出风头,要好好读书,做个正直的人。解放前夕,1948年他和妻子去了云南,失去联系。云南解放后,我以为他去了国外,谁知三十几年之后,我才获知他们一直留在云南教书,1957年被打成右派、历史反革命,被发往西双版纳劳改农场劳动,因不堪苦累和饥饿,病死在荒山野岭之中。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含辛茹苦,熬过了艰难痛苦的岁月。1978年以后,妻子要求为丈夫平反,几经周折才算平了反。第三个人是我的大哥张全昌,抗战期间,他在国统区读书,胜利后他在小学教书。1947年由于长辈亲友的怂恿,鬼使神差,当上了国民党的副乡长。1948年夏天,国内形势剧变,国民党垮台已成必然之势,我暑假回家,劝告他辞去副乡长之职。我们家庭本来就是地主,处在国共两军你来我往互为争夺的拉锯地区,他又当了副乡长,必然为害乡里。这个社会关系对我的家庭和个人前途,不啻是雪上加霜,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思想总结结束之后,还有最后一件工作,就是发展共产党员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在讨论我的入团时对我的家庭和个人历史颇多异议,表决通过时也不是全体一致。少数服从多数,我还是被吸收为青年团员。
在革大近半年的学习告一段落,我们打点行装要回外国语学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