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文化征服法国人的心

                       ---记司徒双博士在巴黎讲学

 史晓帆

 

    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着真挚的微笑,怀着火一般的热情,司徒双博士出现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中国文化中心那座古朴典雅的报告厅内。

捧着多年潜心钻研的成果,配以色彩绚丽的幻灯片,司徒双博士绘声绘色地向法国听众讲起那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松竹梅岁寒三友”,“福、禄、寿”,“司马光砸缸”……经其点拨,法国听众惊喜地发现,在中国艺术的寓意中,“松竹梅”是坚贞友谊的象征;而那麦穗和鹌鹑图案,取其谐音则传达了“岁岁平安”之意…….于是,法国人懂得了,那来自遥远的中国的精美瓷器,那气势磅礴的中国画,那精雕细琢的中国家具,不仅为人们带来视觉的美感和精神的享受,原来还承载着那么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于是,人们更懂得欣赏和收藏了,中国文化在法国人的心中得到一次升华。

司徒双教授题为《中国对十七、十八世纪法国装饰艺术的影响》的讲座将人们的视线一直带回二,三百年前: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的中国瓷器、漆器、家具、纺织品纷纷运抵欧洲,那些充满异国情调和东方神韵的装饰图案倾倒了无数欧洲的艺术家和工匠,他们纷纷加以模仿,并受启发创造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新图案,从而掀起了一阵欧洲装饰艺术史称“中国风”(法文为“les chinoiseries”)的新风潮。在此风潮中起着领头作用的正是法国宫廷,其中史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国王的作用尤为突出。虽然三百年过去了,如今,“中国风”仍在继续,“中国风”艺术品仍是法国博物馆中的珍品,不仅收藏家们趋之若鹜,即使在寻常百姓家见到“中国风”收藏品也不足为奇。

    长期以来,“中国风”也成为西方美术史学界广为研究的话题,有关专著汗牛充栋。但司徒双经过潜心研究却发现,在西方人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却被忽略了:中国艺术的象征意义及由此产生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寓意。“这些图案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因为其造型及构图的美妙,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传达了吉祥寓意,所以才为老百姓们所喜闻乐见。若忽略这些寓意,就舍弃了图案的精髓,就谈不上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无法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司徒双教授说。于是,她决心填补这一研究上的空白,将此定为其巴黎大学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经过刻苦钻研,她旁征博引,以独特的视角,写下《中国对十七、十八世纪法国装饰艺术的影响》(副标题为“中国图案的寓意”)博士论文,成为首位研究欧洲的“中国风”的中国学者。法国导师予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该论文填补了有关研究题目的空白,论文答辩评委也给予”tres honorable的高分。后来,司徒双博士将其论文汇集成书,以学术专著的形式正式出版。是次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报告会,她将这一研究成果奉献给法国的中国艺术爱好者。

司徒双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法语专业大学生,曾长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其附属中学任教。这次巴黎讲学,其法语语言质量之考究精深,足以使在座的法国人大开眼界。她性格率真,举止典雅,虽已近古稀之年,仍怀一颗童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一位学贯东西的学者,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母亲、师长、朋友。从座无虚席的报告厅内爆发出的掌声,从会后人们竟相购买其著作并寻求签名的盛况中,就能知道,这位出色的“文化使者”,是如何受到法国人的欢迎。

 报告会后还有一段奇遇:一对法国听众夫妇会后一定邀请她去家中小坐。盛情难却,她一进门就惊住了,原来她在报告中讲到的一块名为“天文学家”的大挂毯,正挂在这对法国夫妇家的前厅,占了整整一个墙面。画中表现的是康熙皇帝聆听耶稣教士中的天文学家授课的情景。这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皇家博维(Beauvais)织造厂在“中国风”的影响下第一组十张“中国挂毯”系列中的一幅。司徒双虽然对其十分熟悉,却从未有机会亲睹实物,如今梦想忽然成真,这怎不能使她兴奋且难以忘怀呢!收藏家夫妇不但在报告会当晚就把司徒的专著读了大半,还从此与她结下友谊,主动将自家收藏中有关“中国风”藏品的资料寄给她,供其再版专著时补充,成为司徒双此次巴黎文化远征中的另一段佳话!(完)

   


  

2006.4.11